<p class="ql-block"><b><u>凡人守护下的精神长城!当陈为民自费筹建的烈士事迹展馆迎来第1.8万名参观者时,这座藏在"为民工作室"里的红色空间,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英烈精神"的当代生命力。他的事迹登上浙江《科学文艺》杂志,恰是对这份民间坚守的最佳注脚——红色根脉从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而藏在普通人"不能忘"的执念里 。</u></b></p><p class="ql-block"><b><u>从军营到税务岗位,再到志愿服务的第一线,陈为民的人生轨迹始终镌刻着"军人本色"。对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战友金守儿,成了他跨越四十余年的心结。当2014年偶然寻得烈士墓碑的线索,这位退休干部便踏上了一场特殊的"远征":几年间往返广西与浙江1800公里,收集遗物、寻访知情者,最终用个人积蓄建起"一等功臣金守儿烈士事迹展馆"。没有专业团队护航,没有宏伟场馆支撑,展柜里的每一件老物件、墙上的每一段文字,都凝结着一位老兵对战友的深情与对历史的敬畏。</u></b></p><p class="ql-block"><b><u>这种自发的守护,正是红色基因绵延不绝的密码。如同江苏农民蒋乃平用25年搜集抗战文物,河北村民李铜花光积蓄修建纪念馆,陈为民的行动印证着:民族的精神坐标从来不是靠钢筋水泥铸就,而是靠无数普通人的赤诚之心维系 。他在展馆里为孩子们讲述金守儿的壮烈事迹,组织老兵开展红色宣讲,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信念跨越代际;他建立退役军人档案库,创造90%的就业成功率,将英烈精神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实践力量。这种从"缅怀"到"践行"的转化,让英烈精神真正活在了当下。</u></b></p><p class="ql-block"><b><u>《烈士褒扬条例》的修订施行,为英烈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像陈为民这样的民间守护者,更让红色记忆有了温度与生命力。他们用个人微光点亮历史长河,证明"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 。当1.8万双眼睛在展馆里读懂牺牲的意义,当更多年轻人因这些故事立下报国之志,红色根脉便在这种接续中完成了传承。</u></b></p><p class="ql-block"><b><u>岁月流逝,军装的颜色或许会淡,但军人的忠诚不会褪色;展馆的空间或许有限,但英烈精神的疆域无穷。陈为民的事迹登上杂志,不仅是对一位老兵的致敬,更是对所有精神守护者的礼赞——正是这些凡人的坚守,让英烈精神永远成为照亮民族前行的灯塔。</u></b></p> <p class="ql-block"><b><u>富阳“银骥笔谭”舆情工作室-陈勇堂,图片文章:董广生,2025.09.24</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