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猴屿屏山洞天岩

鸿雁传书

<p class="ql-block">屏山洞天岩藏在猴屿侨乡的大山之中,它静卧于闽江口南岸最北端,离福州市区不过十五公里,却像一处被时光轻轻掩藏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我和我的同学一听说这里有奇山异景,便相约而来,江山如此多娇,怎忍心只让它藏在地图的角落里?我们站在洞前,风从江面吹来,带着水汽与草木的清味,仿佛连呼吸都变得通畅。</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而上,在大山深处中有一座屏山寺,它的由来在宋代孝宗年间的吏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里人郑丙所创建的“屏山寺”。是一座色彩鲜艳、金碧辉煌的古寺,依山傍水,静谧而舒适。</p> <p class="ql-block">郁郁葱葱的鸡笼山就是当年戚家军营寨的遗址,有郑丙塑像,南宋孝宗淳熙十年至光宗绍熙元间,年近古稀的吏部尚书郑丙寄情于屏山的碧水丹山中,遂以岩为屏,倚山建寺,取名屏山寺。</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薄雾缠绕在山腰前行,远远便望见了寺庙前的天然石墙,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又像一扇打开的巨幅屏风,当地人说,这石墙是山神的馈赠, 干百年来默默庇佑着脚下这片村落,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我不知这传说是否真有依据,但站在这里,心却莫名安定下来。</p><p class="ql-block">屏山寺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游人如织的热闹,但它有山、有石、有风、有故事。那道如屏风般的石墙,不只是自然的奇观,更像是时间立下的界碑,守护村民们的平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向上,脚底传来微凉的触感,青石被岁月磨得光滑,边缘处爬着暗绿的苔痕,每一步都像踏进一段旧事里。忽然间,我在这块石牌边看见一个深深的脚印,凹陷处积着雨水,映着天光, 像一只沉默的眼睛望着我。传说这是铁拐李留下的大赤脚印,他云游四海,点化凡尘,把烦恼与尘劳都踩进石头里,不知是否他真的在这山间歇过。</p> <p class="ql-block">此时,已是大汗淋漓,当我们歇歇脚时,突然发现一块石牌立在不远的方向,石牌不单是石头,它是山的记忆,是过往的脚步在此歇息时留下的低语。我们静静坐在石阶,听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听自己还未平复的呼吸,听那无声的字句在心里悄然成诗。</p> <p class="ql-block">闽江一绝的洞天岩,层层叠叠,洞中有洞,岩隙透光,步移景换,我们的脚步不自觉放慢,仿佛生怕惊了这片山水中的宁静。光从石缝间斜斜地洒下来,我们每走一步,眼前的景致就换了一幅模样,仿佛山有千面,只等我们一一相认。</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亭子,原是旅美华侨所捐,他们在异乡打拼,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藏着归梦的温度。他们不只修了一座亭,更是把漂泊的魂,安放在了这半山腰。这亭不只是歇脚的地方,更是游子对家乡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在猴屿这村庄铭刻下“树高干尺不忘根"的诺言。沿着猴屿洞天岩间流淌的相思溪溯溪而上,在“一岩两树, 同根并茂”的景点,我们忽然停住了脚步。那两株老榕,枝干交错,像是从同一块岩石里挣出的双生魂魄,根须盘结在石缝间,深深扎进岁月的肌理。</p><p class="ql-block">当地人说,它们系一雄一雌,百年相守,风雨不改。我伸手轻抚这粗糙的树皮,仿佛触到了时间的脉搏,原来有些守望,从不需要言语。</p> <p class="ql-block">走在石孔桥上,云雾缭绕,钟声悠悠,仿佛听到了屏山寺庙钟声,敲响了我的沉默的头脑。这声音不急不缓,像是一句低语,轻轻推开岁月的门扉。我停步,任山风拂面,看薄雾在林间游走,如同僧袍掠过古碑,无声却有迹。</p> <p class="ql-block">站在猴屿洞天岩的高处,风从山隙间穿过,吹着带咸味的海风,脚下的猴屿乡静静铺展,远处屋顶上飘着几缕炊烟,与云影交织,恍惚间分不清哪是人间,哪是天上。这一次虽是短程的旅行,却不经意间把这风景走成我们的记忆。如今回望,那些石阶、树影、岩缝里的青苔,都成了我们的印记,愿我们今后继续寻找心中最美的风景。</p> 欢迎您测览点评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