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骆伟本老师在旅行路上)</p> <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然而总有这样一些人,虽年至耄耋,仍怀赤子之心,以余热温暖人间。骆伟本老师便是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长者。</p><p class="ql-block"> 记得2024年中秋时节,枫桥镇退管中心于镇政府三楼会议室为二十四位八旬老人共庆寿辰。厅堂之上,领导深情祝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如意,笑口常开。”骆老师聆听祝词,不禁感慨万千,眼中闪着温润之光。这位从贫困农家子到优秀军人,从大队民办教师到荣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公办教师,再到退教协会先进工作者,用他八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书写了一部充满奋斗与奉献的生命史诗。</p> <p class="ql-block">(与同村同宗著名书法大家骆恒光老师【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1944年1月,骆伟本老师出生在枫桥镇孝义村一个普通农家。时值乱世,家道贫寒。1949年秋天,父亲带着他到街上观看欢庆解放的游行、听群众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曲。年幼的他内心觉得蛮开心好敞亮。从此,他的成长轨迹几乎与共和国同步。1950年秋,他进入枫桥“四村联校”小学读书,通过唱国歌、升国旗、戴红领巾、忆苦思甜等活动,渐渐明白新中国来之不易,立志要永远跟党走,赤心报祖国。</p><p class="ql-block"> 初中时期,他勤奋好学。每天闻鸡起舞,挑灯夜读。各科成绩优异,体育劳动也不落后,连续六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成为同窗中首批共青团员。初中时期,他勤奋好学,每天闻鸡起舞,挑灯夜读,认真作业,被保送到学勉中学高中部参加学习。</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那个时候农家子弟的童年总是与劳作分不开的。十一二岁时,他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拔猪草、采茶叶、管田水。最难忘的是上山砍柴的经历。早上白霜皑皑就出发,肩背竹扛,腰挎柴刀,因为附近山上的柴草早已砍光,只能割二三十厘米高的狼鸡茅草。一天割不到一担草,捆时要接起来,挑着走七八里山路回家后,坐着都不愿起来。有一次,清明时节的一次砍柴,柴刀滑到左手食指,鲜血直流,父亲急忙从脚布中撕下一条布为他包扎。特别是父亲那句“干活一定要小心”的嘱咐,让他至今铭记安全的重要性。集体化时期,他家劳力少,15岁时的暑假,他就主动下田插秧挣工分。烈日炎炎,一个假期劳动20多天,每天10多个小时。凭着这份勤劳让他在夏收夏种后被评为生产队“双抢先锋”,奖到一件汗衫。</p> <p class="ql-block">(少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中排左二为骆伟本)</p> <p class="ql-block"> 1962年二十岁的他终于如愿参军,被分配到宁波军分区6418部队9连7班。白天训练队列、瞄准、射击、刺杀、投弹,半夜急行军;有时挥镐挖战壕防空洞,持枪守海疆。几年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坚毅的品格。由于表现优秀年年荣获“五好战士”,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提及这段经历,他依然挺直腰板说:“以身许国,此生无悔!”</p><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退伍返乡,12月担任大队民办教师。1972年2月被分配到东三社校任教。初到山区学校,住的是祠堂厢房,吃的是咸菜腐乳,每周都要步行二十多里路回家。但他教学严谨,认真备课改作,上门辅导学生。通过函授进修获得中师文凭,后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他常常说:“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整整36个春秋如一日,晨钟暮鼓,滋兰树惠,直到2004年光荣退休。</p> <p class="ql-block">(军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扎根山区屠家坞小学12年)</p> <p class="ql-block">(山区教学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退休对他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2005年3月,他开始负责枫桥镇退教分会财务工作,同时兼任宣传报道。近20年来,他投稿几百篇,多次被评为“先进通讯员”。2009年当选枫桥退教分会副主任,组织退休教师文娱书画比赛、重阳节慰问、慈善捐款等活动,真正践行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他退休后还喜遍游祖国大好河山。东至台湾,西到九寨沟,北达草原,南抵天涯海角。2011年起开始写游记散文,十多年间写成六十余篇。《欢乐港澳游》、《三清山记》、《纵情山水,休闲胜境》等文章,文笔清丽生动,皆发表在《老年康乐报》或《诸暨退教简讯》上。怀着退伍军人的特殊情怀,他还采写多篇枫桥老兵故事,访问援越抗美功臣周福定,记录其战场功勋;走访枫桥钟瑛村支书骆银泉,叙述其受领导人接见的荣光。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崇军爱国的真情。</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骆伟本老师还对枫桥镇有才有爱心热心的离退休教职工所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兹念兹。为闻名诸暨、曾为党的十九大召开缴5万元特殊党费的枫桥退休教师骆东华同志撰写通讯报道——《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表达了深切的缅怀思念之情。骆丽娟等老师带动退休教师组成夕阳红文艺队,常年开展戏曲演唱、舞蹈、三句半等演出活动,积极宣传“枫桥经验”。陈幼权老师担任镇关工委副主任,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传承地方经验,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工作者。魏瑞法、宣国兰等退教组长及书画组老师也通过各类活动服务社会。这些人物与事迹都被骆伟本老师用文字的方式上了《诸暨退教简讯》加以宣传报道。</p> <p class="ql-block">(撰文之乐)</p> <p class="ql-block"> 在家风传承方面,骆伟本老师尤为重视。2023年参加诸暨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与关工委组织的"传家教、传家风"征文活动获一等奖,他自述幼年两件事:一是勤劳,二是俭朴。回忆当年砍柴旧事,左手食指的刀痕至今仍在;说起用压岁钱买口哨被父亲训诫"无用之物不可妄购"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长大后,在部队每月六元津贴,他只花一元;教书时用自己的事例教育学生,有个叫小海的学生听了他的教诲,改掉了乱花钱的习惯。他常说:“勤俭不是吝啬,而是惜物惜福。”</p> <p class="ql-block">(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游玩之乐)</p> <p class="ql-block"> 如今骆老师虽已年逾八旬,但他仍坚持晨练晚习与文娱旅游。他常以“八十当起点”自勉,他说还要继续发挥余热,让生命更有分量。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老有所为,什么是终身学习,什么是不忘初心。这样的长者,着实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纵观骆老师的人生,一如读一册厚重史书。农家子而成英才,战士而为人师,退休更显霞晖。其勤如农人躬耕,其俭似清水润物,其忠若松柏长青。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未必在惊天动地处,而在日常坚守中。</p><p class="ql-block"> 我今作此篇,也非独记一人之事,实为他们那一辈人留一注脚吧!</p> <p class="ql-block">(骆老师居枫桥古镇,乐上加美,美乐与共,寿比南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