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 者:弓之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分图片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中华古典诗文辞赋中化演的成语和类成语,粗略估算约超十万,而至今仍在常用的“活着的成语〞则不足五千。若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推论,平均一年仅留一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成语扎堆出现在某篇诗文中的概率虽然更低,但并非绝无仅有。初唐才俊王勃暮秋临鄱阳湖畔登高望远,挥毫所作之《滕王阁序》,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节录如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穷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志之长风……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 幸承恩于伟饯……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勃的这篇骈文,字数不足800,但经权威机构专家认定,其中自创的成语有28个,化用的成语有12个。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大约20个字中就有4个字化演成了千古流传的成语,数量之多,比例之高,估计没有哪一篇文章能超过了。因为形成成语的难度值实在太大。毋庸置疑,中国自春秋战国时代起,成语应用逐步达成共识,《战国策》中有许多篇章都是以后来演化成的成语列为题目的,因此,汉语中的成语作为一种语法化典运用方式,形成的历史至少也有2500多年了。然而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一共形成了多少个成语呢?现今不同版本的《成语大词典》收录的数量不尽相同,多数列入2万条左右。其实这当中绝大部分当时为成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就基本不怎么普遍使用了。至今仍在经常使用的大约只有十分之一。2024年高中毕业生达标要求是熟练掌握800个常用成语的使用,而如今高考语文标准的知识点要求是掌握1000个成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时代在发展,常用成语却显得越来越少?这也不难理解。古代收录汉字最全的康熙字典,收入了47035个字,而现在对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是需要掌握3500~4000个汉字,同样不到1/10。原因就是汉字不但要合理简化,而且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淘汰掉一些已经基本不用的汉字。成语发展也是这样,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事实上也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类成语。以后这一类成语还会越来越多,而古代短暂风靡的某些类成语,则必然呈越久越不用的趋势。比如《滕王阁序》当中的某些被认为当时已视为成语词语,现在也已经很难再用到了。但不管怎么说。2500多年的时间,一共也就产生了2万多的成语,平均每年只产生10个,而千古流传使用至今的成语,平均每年也只产生一两个。可王勃一个人仅一篇文章中就产生了几十个成语,在这方面的文学历史独创性,估计是没人能再超越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凡事也有例外。1200多年后,同样为湘赣之地的暮秋望远,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更显高屋建瓴,独树一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当中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怅寥廓、苍茫大地、忆往昔、峥嵘岁月、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浪遏飞舟” 等经典之词,现如今已大体化演为成语或类成语,总数约15个。而“沁园春”词牌字数限定仅为114字,也就是说每不到8个字中,就产生和化用出了一个成语,比率是《滕王阁序》的2.5倍!。</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雪》,世所瞩目,其114字中原创和化演的成语类成语也有十多个,比率也远超《滕王阁序》,因大家都比较熟悉,自可寻趣,笔者就不再详细列举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样,若谈及毛泽东诗词在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中的历史地位究竟怎样?笔者觉得还可以再看看毛泽东诗词中,脍炙人口的金句数量与唐宋以来诗词大家的金句对照比较,依然也能得出更高一畴的结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李白《夜宿山寺》的金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极度夸张的比拟手法,毛泽东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当出其右:“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如登庐山感悟之诗,苏东坡《题西岭壁》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韵侧重于突出文理哲思。而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强调的是夸张气势。与此相比,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则兼而有之,挥洒自如,谈古论今,超然脱俗:“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如诗圣杜甫的七言诗是很讲究对仗的, 注重心灵的情感和画面的美感高度统一。比如人们最为熟知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非常工稳,意境全在画面中。但在语法上也稍有瑕疵,黄鹂是小鸟,通常鸟类和较小动物的量词应该是“只〞,而不宜用“个”。绝句中这样用,或许是为了平仄对仗,但从日常语法逻辑来排序,用法合理性方面的考量显然要优先于音节的对仗性,这里若用“个”为量词,犯了舍主求次的毛病。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有逻辑方面的瑕疵。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说的都是落霞之后的晚景。而鹜是包括雁在内的鸭科水鸟,既然是孤骛,又何来雁阵?显然是为了辞藻堆砌拼凑所为。而毛泽东诗词在对仗的运用和逻辑的把控问题上,首先强调的是合理性,用词的逻辑性方面必须精准。写诗是以诗言志,而不是作文字游戏,这就是毛泽东诗词中经常不拘一格的缘由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能成为伟人的性格魅力使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