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40周年聚会(4)游昆山周庄,再续同学情恒久(2018-9-6)

王志敏

<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晴 </p><p class="ql-block"> 清晨,漫步在酒店庭院内,三白荡湖畔,深情地呼吸,呼吸那远离喧嚣城市的清新空气;尽情地放眼,放眼那别离高楼大厦的美丽湖景。 </p> 活动安排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餐后,8点出发先去游览</span><b style="font-size:18px;">周庄古镇</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b>周庄</b>,位于昆山市、苏州市吴江区和上海青浦区之间,处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的怀抱之中,全镇36平方公里。</p> 周庄 荣誉 <p class="ql-block">  周庄,<b>被誉为</b><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南六大古镇、中国第一水乡、</span>中国首批10大历史文化名镇;<b>被评为</b>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外,</span><b style="font-size:18px;">还荣获</b><span style="font-size:18px;">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组织GFHS授予周庄“全球优秀生态景区”和“全球绿色城镇”称号;</span><b>还被称为</b>众多之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出的“中国最美的五大水乡”、“全球10大最美小镇”、美国(纽约时报)评出的全球最值得旅游的52个地方、世界最佳魅力水乡;<b>被列入</b>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准备清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怪不得,周庄当地有个说法:<b>“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b>。中央工艺美院吴冠中教授也称赞道:<b>“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b></p> 地理位置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澄湖</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又名</span><b style="color:rgb(1, 1, 1);">沉湖</b><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b style="color:rgb(1, 1, 1);">陈湖</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由吴县、昆山、吴江三市共辖。《太平广记》云:因“该地古为陈县(或云陈州)而名陈湖”。湖畔寝浦禅林寺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铸钟刻有“天宝元年地陷成湖”,故名沉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淀山湖</b><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被誉为“</span><b style="color:rgb(1, 1, 1);">东方日内瓦湖</b><span style="color:rgb(1, 1, 1);">”,2006年被评为第六批</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国家级水利风景区</b><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小桥 流水 人家 <p class="ql-block">  整个四面环水,北面是急水港、西面是白蚬湖、西南面是寺前港、南面与东南面是南湖。</p><p class="ql-block"> ● <b>急水港</b>,古谓<b>东江</b>,把周庄镇分割成隔水相望的两部分。1989年周庄大桥通车前,历来只能靠小船摆渡。由于交通闭塞,才使古镇保留得相当完整,至今还保留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元明清建筑。</p><p class="ql-block"> ● <b>白蚬湖</b>,俗称<b>白蚬江</b>,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与昆山市交界处,因江中盛产白蚬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 <b>寺前港</b>,北自白蚬湖,往南经油车漾至西湾漾,是与吴江市的分界河。</p><p class="ql-block"> ● <b>南湖</b>,本名<b>张矢鱼湖</b>,俗称<b>南白荡</b>,与吴江分界,因西晋文学家张翰辞官返乡而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周庄古镇为泽国,</span>占地约0.47平方公里,<span style="color:rgb(1, 1, 1);">犹如泊在湖上的一片荷叶, 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镇内也是水的世界,呈井字形的四条河流,就像四条轻灵飘逸的柔带,纵横穿镇而过。桥是路的必经,河是路的延伸。面对大自然赋予的河湖港汊,周庄人在其上架起了14座型式各异的古老小桥,或拱或直,或大或小,桥与碧水相依 ,桥与巷弄相靠,桥与人家相偎,桥与日月相伴。</span></p><p class="ql-block"> 岸上,依水成街,以街为市,桥街相连,河埠廊坊,过街骑楼,深宅大院;河中,“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 。小桥、流水、人家,风声 、水声、橹声,好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p><p class="ql-block"> 古镇区中呈井字形水系的四条主要河道:</p><p class="ql-block"> ● 东面纵向的<b>南北市河</b>,长约958米,河两岸房屋鳞次栉比,为古镇的主要街区。小河北自急水港,往南依次流经全功桥(清1646年,1771年重建)、双桥(世德桥、永安桥,明1573-1619年)、富安桥(元1355年)、隆兴桥(明1464-1487年,1994年重建)、报恩桥(清1711年,1993年重建),南至南湖。</p><p class="ql-block"> ● 西面纵向的<b>寺前港</b>,长约653米,北自白蚬湖,经油车漾、通秀桥(清1774年),南至西湾漾,是与吴江市的分界河。</p><p class="ql-block"> ● 北面横向的<b>后港</b>,西自油车漾,长约325米,向东依次流经福洪桥(明16世纪中叶,1784年重修 )、青龙桥(清,年份不详,1993年重建)、太平桥(清1522-1566年),东至南北市河。</p><p class="ql-block"> ● 南面横向的<b>中市河</b>,长约330米,西自西湾漾,长330米,向东依次流经贞丰桥(元13世纪中叶)、普庆桥(清1726年)、蚬园桥(清,年份不详,1993年重建)、梯云桥(清1764年),东至南北市河。</p><p class="ql-block"> 此外,古镇区还有银子浜、箸泾。</p><p class="ql-block"> ● <b>银子浜</b>,相传古为沈万三藏银之处,长约284米,西自南北市河,河西口经永安桥(双桥),东至浜底“金钩钓月湾”,</p><p class="ql-block"> ● <b>箸泾</b>,意为像筷子一样细的河流,长约340米,北自银子浜中段向南,穿越朱家屋、张厅、官弄至沈厅后,折东向南至南湖。</p> 周庄的繁荣兴盛 <p class="ql-block">* 周庄的繁荣兴盛,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即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b>沈万三之父沈佑</b>。他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垞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到了明朝,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至清朝,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这时已衍为江南大镇,但仍叫<b>贞丰里</b>,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b>周庄镇</b>。</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周庄因水而繁荣,但到了80年代,由于公路的兴建,周庄却也因水,出门只能靠摆渡,于是渐渐没落了。正在“<b>山穷水尽疑无路</b>”时,周庄又因水而兴起,迎来了“<b>柳暗花明又一村</b>”,这就不得不另外提到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了。</p><p class="ql-block"> <b>陈逸飞</b>(1946年-2005年),生于浙江宁波,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和导演,他创作了一幅融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手法于一体的佳作《<b>故乡的回忆</b>》,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创立的哈默画廊展出,将成千上万的美国观众,带向了东方一个神话般的世外桃源,在全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p> <p class="ql-block">* 1984年11月,阿曼德·哈默博士,这位见过上世纪第一伟人列宁的西方大亨,来到了他神往已久的中国,在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内,将刚刚重金购得的《故乡的回忆》,作为礼物赠送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并将油画重新命名为《<b>双桥</b>》,寓意架起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之桥,被各界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1985年5月,这幅油画经过陈逸飞的再次精雕细琢,又被印上了联合国当年举办的国际邮票节首日封,并于1985年5约10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日内瓦、维也纳等地的机构,向全世界公开发售,“飞”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个地处偏僻、默默无闻的、昔日“<b>镇为泽国,四面环水</b>”的周庄水乡,一夜之间名扬四海,引得世人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纷至沓来,领略到了中国水乡古镇的魅力,称赞周庄为<b>东方威尼斯</b>,让周庄重新启航,成为旅游名镇。</p><p class="ql-block"> 然令人感到遗憾的是,2005年陈逸飞先生在拍摄电影《理发师》时却突然离世。为纪念这位对周庄有着杰出贡献的陈逸飞先生,使之愿望成真,周庄镇政府除在双桥旁为陈逸飞立碑外,并将位于双桥畔、蚬江街11号的一座明清风格建筑——“<b>沈氏义庄</b>”,在陈先生生前构想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布置,改造为“<b>逸飞之家</b>”,实现其希望在周庄双桥附近买下一幢古居,并把自己的作品赠于周庄的二个愿望。</p> 游览线路图 <p class="ql-block">  红、绿线分别代表往、返路线;蓝色字体表示或游览、或经过、或看到的景点,黄色字体则表示本美篇中提到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因时间关系,故美篇中引用到的网络图片,均加“*”标记,以示感谢图片版权拥有者。</p> 游览纪实 <p class="ql-block">  经过约22公里的车程,大巴于9点抵达位于大桥路与淀南路交汇处的<b>周庄停车场</b>(在周庄游览售票中心旁)。</p> 周庄大桥 <p class="ql-block">* 往南去古镇,先要过一座两侧有廊棚的大桥--<b>周庄大桥</b>。</p><p class="ql-block"> 大桥西边为白蚬湖,东边是急水港,河面跨度128米,桥长344米,桥面宽12.5米。</p> 云海塔 <p class="ql-block">* 上图:<b>白蚬湖</b>、<b>周庄大桥</b>与<b>云海塔</b>。</p><p class="ql-block"> 下图:位于大桥西南堍处白蚬湖畔,矗立着周庄标志性建筑:高42米的云海塔,塔东是云海石桥。</p><p class="ql-block"> <b>云海塔</b>,为1992年12底落成的八角九层楼阁式的仿古观光塔。塔内供奉有泰国四面佛,塔顶悬挂20吨重青铜云海世纪钟,游客可乘电梯直达六层观光,俯瞰古镇全景 。</p> <p class="ql-block">▼ 周庄,还有2座塔:<b>如意塔</b>和<b>全福塔</b>。</p><p class="ql-block">* 图1:<b>如意塔</b>,位于镇西南端(西湾街90号)周庄镇污水处理厂内,南临南湖,北旁污水处理池,是一座六角七层、楼阁式仿古造型的<b>电信塔</b>。</p><p class="ql-block">* 图2:<b>全福塔</b>,位于镇中部古牌楼西侧(原来在全福寺内,后被毁),<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987年,高33米、六角五层楼阁式仿古造型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水塔</b><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内有楼梯达顶,可观览古镇全景。</span>与“贞丰泽国”古牌楼对峙而立,成为周庄镇标志性景点--牌楼塔影。</p> <p class="ql-block">  沿着云海路,浏览寺浜对岸的云海老街与牌楼及云海度假村。</p><p class="ql-block"> 寺浜长637米,宽17米,北起急水港,南出寺前港,中间向西出白蚬湖。寺浜北出口通急水港,并建云海塔与云海石桥。</p> <p class="ql-block">  在云海路上回望云海塔。</p> <p class="ql-block">  在进出云海老街的石桥上拍张照。</p> 新牌楼 <p class="ql-block">▼ 图1:上午9:20,来到全功路端头处的新牌楼处,这座三间四层三楼的仿古牌楼,匾额上的“<b>周庄</b>”二字由江泽民题写。</p><p class="ql-block"> 图2-3:经过约一个半小时的游览,于10:56回到新牌楼处,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上图:全功路上一景。</p><p class="ql-block">* 下图:全福路上的风情小镇,汇聚了几百家商业旺铺。</p> <p class="ql-block">▼ 上图:位于全福路南端古牌楼旁的游客票务中心。</p><p class="ql-block"> 下图:周庄古镇的游览门票包括的景点有:<b>张厅</b>、<b>沈厅</b>、<b>南湖秋月园</b>、<b>逸飞之家、天孝德民间收藏馆、澄虚道院、叶楚仓故居、周庄博物馆、古戏台、纸箱王创意园区、阮仪三工作室、财神居</b>。</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仅游览了前三个景点。</p> 古牌楼 <p class="ql-block">  位于古镇新区与古镇区交界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991年,</span>是进入古镇区的主要检票口之一。</p><p class="ql-block"> 牌楼匾额上<b>“贞丰泽国”</b>四个涂金隶书大字,由原书法协会主席沈鹏所题。抱柱联:<b>“贞坚不贰攀日康庄有道路,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b>,为著名记者冯英子吟句、顾廷龙手迹,墨绿色的阴文楷书,显得端庄得体。上下联首字“<b>贞丰</b>”二字,与横额“<b>贞丰泽国</b>”相对应。</p><p class="ql-block"> <b>贞丰</b>:周庄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战国到汉代时期,这里是吴王少子摇和汉代越药君的封地,故称为是<b>摇城</b>、<b>贞丰里</b>。据史书记载,一直到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有一位周迪功朗(官名迪功郎是九品官,相当于现在的镇长),信奉佛教,把自己的200亩庄田捐了出来,为老百姓建了座全福寺,当地人特别感恩,就把贞丰里改名为周庄,故周庄已有900多年历史了。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人烟才逐渐稠密。</p> <p class="ql-block">  回望古牌楼,背面匾额上,由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老先生,在晚年高龄时所题写的<b>“唐风孑遗”</b>四个字,意指在周庄还能看到一些古代传统的民俗文化以及古风遗韵。</p><p class="ql-block"> 抱柱联:<b>“万顷碧波水光潋滟晴方好,百尺临云塔影横斜景亦奇”</b>,由周慧田借用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前二句<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b>的诗句吟成并挥笔题写。</p> 牌楼塔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抱联中,上联描述了周庄的旖旎水乡风光,下联则巧妙地把牌楼与遥相对峙的全福塔融合在一起,秀丽俊俏的塔影与飞檐翘角的牌楼交相辉映。 </span></p><p class="ql-block"> 这牌楼塔影现已成为周庄新老街区衔接处的靓丽一景,大多数来周庄旅游观光的宾客都会以此为背景摄影留念。</p> 照壁  石碑 <p class="ql-block">* 上图:一进入古镇景区,只见在全福路与后港街的丁字路口处,矗立着一堵<b>照壁</b>与一块<b>石牌</b>。</p><p class="ql-block">* 中图:这堵为纪念周庄古镇900周年而立的<b>汉白玉照壁</b>上,上刻一幅周庄全景浮雕画,浓缩了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右上方是费孝通的题词。</p><p class="ql-block">* 下图:这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横卧的石牌上,</span>镌有“<b>中国第一水乡周庄</b>”字样,刻有“<b>国家5A级旅游景区</b>”标记。</p><p class="ql-block"> 照壁和石牌背后的后港河上,自西往东(面对后港方向,自右往左)横跨有<b>福洪桥</b>、<b>青龙桥</b>和<b>太平桥</b>三座古桥。图中小桥为就是青龙桥。</p> 青龙桥 <p class="ql-block">▼ 上图:横跨于后港街与福洪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龙桥</span>,是自古牌楼至中市街(贞丰文化街)的主要通道,建于清朝(年份不详),1993年重建。这座单孔石拱桥,造型古朴,拱顶刻桥名,石护栏上雕有祥云,桥面石阶中间铺设2条车道,方便南北通行。</p><p class="ql-block">* 下图:桥身上的“<b>青龙</b>”图案。</p> <p class="ql-block">  在青龙桥前合影留念。</p> 福洪桥 <p class="ql-block">* 位于青龙桥西侧的后港西口,建于明朝16世纪中叶,清康熙年间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这座造型别致的石梁桥,长16.4米,宽2.1米,跨度4.7米。桥身中间的石条上,镂刻着图案对称的花纹,中间镌有“福洪桥”三字。</p><p class="ql-block"> 当地老百姓叫它为<b>洪桥</b>。相传太平天国年间,有支太平军从外地流落到周庄,当地地主豪绅十分恐惧,勾结清政府,一面散布许多谣言,污蔑他们是青面獠牙的“长毛”,一面伺机将太平军镇压。有一天,大地主黄通令纠集地主武装势力,在福洪桥上,残酷杀害了几百个太平军士兵,鲜血染红了福洪桥石阶与碧澄的后港河。由于“红”和“洪”谐音,从此人们就把福洪桥称为洪(红)桥,用以纪念壮烈牺牲的太平军士兵。</p> 逸飞之家 <p class="ql-block">* 上图:路经青龙桥,顺着后港街到底左拐,就到位于蚬江街11号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逸飞之家</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下图:墙门铭牌上写着“<b>沈氏义庄小学</b>”、“<b>逸飞之家</b>”和“<b>声活家</b>”三个称谓。</p> 沈氏义庄 <p class="ql-block">  * 始建于明末,清代重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起,是著名教育家沈体兰的父辈沈根黄弟兄,以500亩田产的银钱创办的一所私立小学,专门招收<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庄</span>失学贫困子弟,实行免费教育。</p> 逸飞之家 <p class="ql-block">* 图1:2005年,为纪念陈逸飞,小院改名为“<b>逸飞之家</b>”。穿过石门,古朴简洁而又幽静的小院内,竖有一块介绍“<b>陈逸飞与双桥</b>”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图2:院内栽有三株树,一株是沈家栽种的四季桂,一株陈逸飞逝世后,其夫人和儿子为纪念他而栽下的海棠,另一株是十年前陈逸飞在周庄全福寺亲手栽种,后来才移栽于此的桂树。</p><p class="ql-block"> 逸飞之家是一幢唯一的木结构二层建筑,门楣上挂着一块黑底绿字“<b>逸飞之家</b>”横匾,展厅内分设了“<b>艺术家的周庄情缘</b>”、“<b>陈逸飞的艺术成就</b>”、“<b>逸飞画室</b>”三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图3:迎门的大厅中央,矗立着陈逸飞半身铜像,他侧目远望,仿佛目光穿过古老的窗棂、注视着他情牵意动的水乡。一楼展厅里,陈列着陈逸飞生前的部分著名油画作品与珍贵手稿、读过的美术创作和其他书籍,以及他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画笔、画布与一套古典沙发。特别是陈逸飞导演的《人约黄昏后》剧本(上有大量的陈逸飞笔记)、部分道具与拍摄现场的照片等。二楼是画室和画家会客地方处,里面摆放着陈逸飞与周庄有着不解之缘的史料图片。</p> 声活家 <p class="ql-block">* 位于小院左侧,是一家咖啡馆,也是网络电台喜马拉雅周庄之声的落地直播间,讲述发生在周庄的动人故事。</p> 双桥 <p class="ql-block">▼ 上图:陈逸飞《<b>故乡的回忆</b>》中的主题,因它是最能体现周庄古镇神韵的古桥,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欸乃声声的小船从桥洞中穿过。</p><p class="ql-block"> 清澈的南北市河和银子浜,在镇区东北交汇成丁字,一横一纵的桥面,一圆一方的桥洞,在水面上呈现独特的“L”形倒影,很像古时人们使用的钥匙,故当地人称其为“<b>钥匙桥</b>”。钥匙桥不是钥匙,却胜过钥匙,因为它开启了周庄与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p><p class="ql-block"> 双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寓意万世积德、永保平安的<b>世德</b>、<b>永安</b>二座古桥组成,分别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与徐正吾出资建造。清乾隆三十年(1675)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又由里人捐资重建。1957年永安桥再次修缮。</p><p class="ql-block"> 其中,正面横跨于南北市河上的世德桥,是座长16米、宽3米、跨度5.9米的石拱桥,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桥北面有全功桥,往南依次是富安桥、隆兴桥和报恩桥。侧面平架在银子浜口的永安桥,是座叫长13.3米、宽2.4米、跨度3.5米的石梁桥,桥栏由麻条石建成,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 </p><p class="ql-block">* 下图:桥边立有一块《<b>双桥</b>》的石碑,记述了双桥的概况与《<b>故乡的回忆</b>》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p> <p class="ql-block">  与双桥合影。</p> 全功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位于世德桥(双桥)北侧的北市街,俗称“</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北栅桥</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 这座花岗石质地的单孔拱桥,横跨北市河,东西走向,桥长24.1米、宽3.06米、净跨7.35米、矢高4.6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栏杆青砖砌筑,上压花岗石条石。</p> 太平桥 <p class="ql-block">  走过双桥,沿南市街往南不远,就可看到南北市河对岸,有座兴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清初整修过的太平桥。</p><p class="ql-block"> <b>太平桥</b>,位于后港东口,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为单孔石拱桥,跨度4.8米,桥梁刻有“<b>莲座</b>”图案,桥身石缝里长着藤蔓,遮掩着石拱洞券。</p> <p class="ql-block">  桥旁是著名教育家沈体兰的旧宅,灰墙面坡屋顶,山墙漏窗,高低错落的民居,清清的流水,是人们选为最佳画面景色之一。 </p><p class="ql-block"> 日本一位名叫桥本心泉的女画家,来到周庄旅游、写生,深深地被周庄古镇优美的水乡风貌所吸引,回日本后精心绘制了多幅周庄的画作。其中创作了一幅周庄太平桥的画,起名《<b>周庄的某一天</b>》。后来她把这幅作品送给了周庄。现这幅岩彩画保存在周庄博物馆,见证着周庄古镇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  站在南北市河东岸,斜向举目望去,咔嚓一声,一个镜头就可以摄下三条河上的三座古桥:钥匙形的双桥与河对岸的太平桥。</p> 张厅 <p class="ql-block">  沿南市街向南,前往<b>张厅</b>。</p> <p class="ql-block">▼ 原叫<b>徐宅</b>,明朝正统年间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的后代所建的<b>怡顺堂</b>,是周庄古镇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到了清朝徐家没落后,由“<b>莼鲈之思</b>”作者张翰的后代、当朝四品官的张氏,买下这幢老宅,改名<b>玉燕堂</b>,俗称<b>张厅</b>。</p><p class="ql-block"> 整个张厅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江南民居中比较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前后共有六进、大小60余间房间,还有一个私家后花园,颇有“<b>庭院深深深几许</b>”的特色,这在当时是相当气派的。</p><p class="ql-block"> 图1-2:<b>第一进门厅</b>。</p><p class="ql-block">* 图3:<b>第二进是轿厅</b>,也称<b>茶厅</b>。厅中置有一块纹理像山水画的天然大理石照壁,起到了“<b>开门见山</b>”、“<b>欲扬先抑</b>”的作用。左边有顶八抬大轿,主要供主、客人在此落轿;右边是接待一般客人,也是轿夫、船夫休息、喝茶,在这里等待主人吩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图4:<b>第三进正厅玉燕堂</b>,是举办婚丧庆典和接待贵宾的地方。堂前是天井,两边是厢房。</p><p class="ql-block"> * 图5:因早先庭院种有两棵白玉兰,春天玉兰花开时,引来许多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繁殖后代,张厅主人认为燕子和玉兰树给张厅带来了勃勃生机,于是将“<b>怡顺堂</b>”改为“<b>玉燕堂</b>”,并以此寓意金玉满堂,子孙富贵。</p><p class="ql-block"> 正厅内正梁角各有两块像古代做官人官帽上的帽翅,因此这个厅也叫<b>纱帽厅</b>。据史书记载,这家主人官居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这也可从张厅的门槛较高得以印证,因为在明代门槛的高低表示官位的大小。</p><p class="ql-block">* 图6:<b>第四进是二层大堂楼</b>,楼上是内眷们生活起居之处,楼下是夫人招待女宾客的地方。堂内墙中间的对联,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撰联“<b>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b>”,意即八抬大轿可以从前门抬进来,而小船可以从自家院子里穿过。堂楼中几案两侧,摆设花瓶及镜子,寓意阖家“<b>平平静静</b>”。值得一提的是,两根柱子底下是罕见的楠木鼓墩,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不朽,非常珍贵。据说,这中间两张实心靠背椅,是主人位置,而旁边空心靠背椅则是给未出嫁的女儿们坐的,寓意她们以后要找个靠山,才能当上女主人,坐上实心靠背椅。</p> <p class="ql-block">* 图1:<b>第五进琴棋室</b>。</p><p class="ql-block">* 图2:<b>第六进临河而建的书房</b></p><p class="ql-block">* 图3-4:<b>私家后花园</b>,小巧玲珑,但最具特色、也是周庄绝无仅有的是“<b>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b>”。在备弄弄底闪出一条直通南湖的、名叫“<b>箸泾</b>”的细长小河,驳岸围拥,花木扶疏,小船悠悠,从院子里穿河而过,直至一丈余见方水池,供富人上下船以及小船调头之用。</p><p class="ql-block">* 图5:后花园内还设有<b>佛堂</b>。</p><p class="ql-block">* 图6:佛堂旁是供张家孩子读书的<b>私塾</b>。</p><p class="ql-block">* 图7:<b>私家戏台</b>,楹联云“<b>古今来色色行行无非是戏、天地间奇奇怪怪何必认真</b>”,话糙理不糙啊。1</p> 沈厅 <p class="ql-block">▼ 图1:原名<b>敬业堂</b>,清末改为<b>松茂堂</b>,由元末巨商大贾沈万三之弟、沈万四后人周庄社仓长之子,沈本仁建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2:参观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 图1: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是周庄规模最大的民宅,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b>前厅后堂</b>”的建筑格局,坐东朝西,大大小小100余间房间,分前、中、后三部分,以七进五门楼方式,分布在100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p><p class="ql-block"> 前部的第一进是迎接客人的地方;中部的第二、三、四进是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部的第五、六、七进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图2-3:<b>第一进水墙门</b>,是沈厅主人接送宾客及供家人洗涤衣物之处。水墙门是傍河的趟水河埠,驳岸上设置各式揽船石,专供船只停靠栓缆绳。</p><p class="ql-block">* 图4:南北向的市街将沈厅的第一、二进分开,这种形式在水乡很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图5-6:<b>第二进是临街“墙门楼”</b>, 又称“<b>旱墙门</b>”、<b>门厅</b>,起到装饰作用,是沈家办理婚丧大事、在门口张灯结彩显示排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门厅为两层建筑,有着六扇黑漆大门,显现出主人的地位与实力。花格半窗襟风板,中间雕刻着一只金光灿灿的聚宝盆,寓意进门有宝。1989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的“<b>周庄沈厅</b>”字匾,挂在聚宝盆右侧。</p> <p class="ql-block">* 图1:天井内地面上,立有“<b>敬业堂</b>”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图2:门厅后的门楼。</p><p class="ql-block">* 图3:<b>第三进茶厅</b>,又叫<b style="font-size:18px;">轿厅</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船夫、轿夫、跟班等休息喝茶,等候主人吩咐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厅内几案上方中堂画两旁副对联:“<b>古建独存贞丰之粹,嘉宾远来泽国增辉</b>”,后柱上镌刻着清朝名臣左宗棠撰写的对联:“<b>大木百围生古籁,朱丝三叹有遗音</b>。”</p><p class="ql-block">* 图4:出茶厅,穿过徽派砖雕门楼,才能进入<b>第四进正厅松茂堂</b>。</p><p class="ql-block"> 该门楼是沈厅五个门楼中最雄伟的一个,高达六米,三间五楼,上覆砖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是五层砖雕。正中有匾额,刻有“<b>积厚流光</b>”四字家训,希望后代子孙积德行善、流芳百世。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此外,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等图案,包括《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p><p class="ql-block">* 图5:天井后的<b>正厅松茂堂</b>,是沈家主人用来招待贵宾、祭神拜祖的场所。厅堂两侧厢房连接至门楼;堂后是屏风廊,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井,栽种着修竹,环境清雅宜人。</p><p class="ql-block"> 图6:松茂堂是沈厅内最大的厅堂建筑,占地170平方米,面阔11米,进深七檩11米,两坡硬山顶屋面,除六檩至七檩为单屋顶棚,其馀都是双屋顶棚,起到防寒避暑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图7:堂内粗大梁柱上镌刻蟒龙、麒麟、飞鹤、舞凤等花饰,惟妙惟肖。大堂正上方,悬挂由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题写的“<b>松茂堂</b>”木匾,匾名是沈家希望财源广进、子孙满堂,像松柏一样常青。现匾为20世纪80年代里人陈范庄临摹,</p><p class="ql-block"> 堂后板壁称太师壁,壁前几案上方中堂画两旁副对联:“<b>古石苍松见贞性,行人流水皆天机</b>”,后柱上镌刻着另一副对联:“<b>荣宗不忘本曲折经济重敬大业,耀祖尚施仁几番商贸再酬宏愿</b>”。 </p><p class="ql-block">* 图8:两只灯笼间,有扇可开启的木窗(房间对面也有扇同样的窗)。据说,这是为了在沈家招婿的时候,便于沈家小姐通过该两扇窗户,把未来的郎君前前后后地相看个彻底。如果相中,沈家的小姐就会从这个窗户抛下绣球,这门婚事也就大功告成了。</p> <p class="ql-block">▼ 图1-2:<b>第五进大堂楼前的门楼</b>。</p><p class="ql-block"> * 图3:门楼匾额上的“<b>玉树盈階</b>”四字,语出 《晋书·谢安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寓意子孙多而且有出息。</p><p class="ql-block">* 图4:<b>大堂楼主人与内眷起居室</b>,现在是陈列室。底层大堂几案上方有幅“<b>三圣图</b>”的中堂画,画两旁有副对联:“<b>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b>”。</p><p class="ql-block">* 图5:<b>第六进小堂楼,</b>堂前砖雕门楼匾额上镌刻的“<b>世德作求</b>”四个字,语出《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意思是要将祖先的美德代代相传。小堂楼前的天井内还有头卧牛石雕。</p><p class="ql-block">* 图6:<b>小堂楼</b>,为平时沈家祭祖之用。楼下正中有尊江南富豪沈万三坐像,像两旁的对联:“<b>甲万户起南浔迁周庄江南聚宝,称三秀居东垞客金陵浜东藏银</b>”,概括了沈万三传奇一生。沈万三面对身前金光闪闪的聚宝盆,手握元宝,面露微笑,头顶上的“<b>万世福泽</b>”应该是他最大的心愿吧。但如说他后天有灵的话,我相信他这微笑里,必定隐含着微妙而复杂的心情,从喜到悲,可说是乐极生悲的笑。首先是躬耕起家,创业经商,贸易通三江达四海,富可敌国,是舒心的笑;然后是为讨好朱元璋,出资修长城,为圆一个“商人从政”的梦想,他发出了狂妄的笑;再则越俎代庖,犒赏三军,逆了龙鳞,落得个“充军发配”, 在穷山恶水间求死而不可得,留下的便是苦笑了;最后则是家产抄没,灭门之灾累及子孙,变成异乡孤魂的惨然一笑了。</p> <p class="ql-block">* 大堂楼楼上的内房,有张耗银千两、名叫<b>千功床</b>。</p><p class="ql-block"> 取名千功床有二种说法:一说上面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唐代李世民手下的开国功臣,为了缅怀那些大臣,就把他们刻在床上,所以称千功床;二说上面的精美图案,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才刻成,功夫太深,且整张床没有用一根钉子,故称为千功床。</p><p class="ql-block"> 千功床分为两进,有二个门帘,后一进是真正的床。天气炎热时,拆下雕花板通风;天寒冷时,则装上雕花板保暖。前、后之间正好是摆放三个脚踏的距离。第一进的两根柱子上,刻有争夺玉珠的蛇,因蛇又叫小龙,故这图案也是惹得朱元璋恶向胆边生的一个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图1:<b>第七进后厅房</b>,是沈家备餐和用餐之处。</p><p class="ql-block">* 图2:几案上方的中堂画是“<b>招财进宝</b>”,两旁有副对联:“<b>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b>”。</p><p class="ql-block">* 图3:餐桌上摆放着万三传统家宴的仿制品。别看它很平常,它可是当年沈万三宴请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美味佳肴,最中间的主菜是沈家特有的,也是迄今为止仍在周庄热销的、最有名“<b>万三蹄</b>” ,它肥而不腻,酥而不烂。</p><p class="ql-block">* 图4:餐房南次间的厨房内,有一座周庄这一带最大的灶头:四大锅、二小锅、三汤罐,灶台边上,挂着块相当于围裙的木板,可以自由移动,灶台上方有两个圆孔,相当于抽油烟机。</p><p class="ql-block">* 图5:沈厅的走马楼,通过楼道与楼道阁,将第六进小堂楼至第二进门厅的楼间,全部连接环通,周长达200米。这种布局十分罕见,显现了独具匠心的设计,因为在男尊女卑时代,女宾到沈家来,不能穿过主厅,得从就近的楼梯上楼后去至大、小堂楼。</p><p class="ql-block">* 图6:底层南北两侧各有前后贯通的备弄,为女眷及佣工出入之用。右侧备弄的两边,有好几幅古铜色的铜版浮雕画,介绍沈万三一生中最欲告诉人们的传奇故事:如何垦殖经商致富,后遭到朱元璋的迫害,最后被发配充军的全过程。</p> 富安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沈厅水墙门河埠拍摄的</span><b style="color:rgb(1, 1, 1);">富安桥</b><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 <b>富安桥</b>位于周庄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旁边就是沈厅和游船码头,相传桥旁有总管庙,原名<b>总管桥</b>。 </p><p class="ql-block"> 据说沈万三之弟沈万四,为不重蹈其哥与朱元璋作对、最终被发配充军的覆辙,曾主动捐钱,将富安桥修建成石拱桥,并将其改名为富安桥,以表达他富了后祈求安康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朱镕基在上海当市长,一日到周庄游览,在富安桥上走了三回,当他从周庄返回上海之后,便接到了国务院的调令,升朱镕基为国家总理。这一消息乐坏了周庄人,他们从此便将富安桥称为“<b>升官发财桥</b>”,并对往来周庄的游客述说富安桥的传神之处,此桥从此便成为周庄的一大名桥。</p> <p class="ql-block">* <b>富安桥</b>,是周庄古镇最古老、也是和双桥同样有名的一座石桥,始建于1355年,由里人杨钟建,初系青石面无级。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两次重修,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易成花岗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富安桥</b><span style="font-size:18px;">,单孔拱桥,桥长17.4米,宽3.8米,跨度6.6米。东西有阶梯,中间为平面,桥身刻有吉祥浮雕图案。桥上另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较长的一块在桥东以作为行人坐歇的栏杆石,一块用作桥阶,较短的三块铺在西桥堍,足以证明该桥历史悠久。</span></p><p class="ql-block"> 富安桥是古镇桥与楼联袂结构完美的独特建筑,为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建筑学家陈从周说:像周庄这样保存如此完整的四个桥楼建筑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 桥头四座二层桥楼临水而立,两两相对。有趣的是,一楼与二楼之间,必须通过石桥边的阶梯才可到达二楼。现在四侧桥楼内,设茶室、餐馆和商店,既可供游客歇息,也是欣赏水巷风光和摄影留念的好景点。 </p><p class="ql-block"> 站在桥顶,可北望双桥之世德桥,南看隆兴桥与报恩桥。</p> 南湖秋月园 <p class="ql-block">▼ 图1:位于古镇南湖畔(俗称<b>南白荡</b>),占地54亩,这是面向南市街的南湖秋月园西南门。</p><p class="ql-block"> 南湖秋月园分春夏秋冬四个景区。春、夏景区以山水园林为特征,以荷花池为中心,望湖楼、湖心亭、九曲桥临池而筑,凌波石舫隔水相对,一派古典园林的风格,宁静雅致。春天,池边垂柳依依,百花吐艳;夏天,荷池红:幢翠盖,金鲤跃波。秋景区以仿古建筑为特色,集厅堂、亭榭、轩祠、假山为一体,古意盎然。冬景区以典型的园林寺庙——全福寺为中心,寺庙建筑与亭台楼阁多浮于水上,被誉为“<b>水中佛国</b>”。</p><p class="ql-block"> 园中的<b>思鲈堂</b>和<b>季鹰斋</b>,是为纪念张翰而建,而刘宾客舍和梦得榭,则是为纪念<b>刘禹锡</b>而建,代替了原来的<b>刘公祠</b>。</p><p class="ql-block"><b> 图2:</b><b style="font-size:18px;">横跨于南湖上、</b><b>东西走向的全福长桥,是现代的石拱桥,造型纤长优美。 </b></p><p class="ql-block">* 图3-4:<b>张翰垂钓处</b>。据《周庄镇志》记载,南湖本名张矢鱼湖,是因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张翰辞官返乡而得名的。张翰,字季鹰,世居周庄镇南二图港(近南湖)。《晋书》中说他“有清才,善属文而放纵不拘”。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齐王司马同辅政,张翰任大司马东曹掾。当时因政治腐败,天下大乱,张翰为了避免不测之祸,遂以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莱、莼羹、鲈鱼为借口,从洛阳辞官返乡,游钓于周庄南湖,与动乱的世事隔绝,过着悠闲宁静的生活。有人奇怪,为什么好好的放着官不当?他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杯酒。”这个典故,就是“莼鲈之思”。白蚬、莼菜、脍鲈羹是周庄的特产,至今仍能品尝它们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张翰之后的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也曾经在南湖寓居游钓。湖边原来还有一座名叫清远庵的佛堂,庵内设有<b>刘公祠</b>,这是为了纪念诗人、政治家刘禹锡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图5:园中的一处雕塑。</p><p class="ql-block">* 图6:<b>望湖亭</b>。</p> <p class="ql-block">  9月初的周庄,天气还是蛮热的,大家在这稍事休息一会儿,准备返程。</p> 报恩桥 <p class="ql-block">* 位于南湖秋月园与富安桥南侧的南北市河与南湖交汇处。</p><p class="ql-block"> <b>报恩桥</b>,俗称“<b>南栅桥</b>”,与俗称“<b>北栅桥</b>”的全功桥遥遥相对。报恩桥初系木桥,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钱王浜(现称全旺村)朱瑞如将其改建为石桥,1993年重建。</p> 隆兴桥 <p class="ql-block">* 建于1464年-1487年,1994年重建,与周庄现存其它古桥形制相仿,是一座单孔花岗岩石拱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桥东堍南市街,西堍南湖街,东岸是南湖秋月园,西岸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全福讲寺</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出南湖秋月园、越过隆兴桥后,沿南北市河对岸的南湖街往回走。</span></p> 梯云桥 <p class="ql-block">* 图1:左侧<b>梯云桥</b>,右侧<b>富安桥</b>。</p><p class="ql-block">* 图2:梯云桥与富安桥,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周庄镇中市河东段,</span>成犄角之势。桥北堍骑中市街与城隍埭,南堍接西湾街和南湖街,为古镇的南北交通要道。 </p><p class="ql-block">* 图3:<b>梯云桥</b>,古称<b>褚家桥</b>,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里人陶允成募修,道光七年(1827年),陶保宗重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系石级木面。上世纪60年代,曾改为水泥面。1980年,重修梯云桥时,替换上兴隆桥的古石梁。梯云桥长11米,宽2.6米,跨度2.35米。 </span></p><p class="ql-block"> 1994年,张艺谋在该桥上取景拍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映之后,桥就改称为“<b>外婆桥</b>”了。另外,由于张艺谋和巩俐在桥上牵手走过不久,即告分手,故桥又多了一个“<b>分手桥</b>”的俗称。如今,当地人和导游都会告诉游客:夫妻或恋人走此桥,一定要分头走,不能拉手! </p><p class="ql-block"> 图4:站在桥上,往西看到的是西湾街,河对面是中市街。中市河的西面,还依次有蚬园桥、普庆桥和贞丰桥。</p><p class="ql-block"> 图5:站在桥上,往右看到的是南北市河及河对岸临近沈厅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图1:<b>蚬园桥</b>,古称<b>中市木桥</b>,因桥南堍接蚬园弄,而改称<b>蚬园桥</b>。</p><p class="ql-block"> <b>蚬园桥</b>,建于清朝(具体年份不详),1993年重建时,东、西侧分别使用了古桥四安桥与隆兴桥的石构,故现看上去仍像是一座古桥。</p><p class="ql-block"> <b>隆兴桥</b>,原在富安桥南,题刻款识为“康熙丁酉年”,即1717年,1982年隆兴桥因倾斜而拆除。四安桥原在俞家浜村东口,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雍正年间重修,今已废。</p><p class="ql-block"> 图2-3:<b>普庆桥</b>建于清朝1726年。</p><p class="ql-block"> 图4-5:<b>贞丰桥</b>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建于元朝13世纪中叶,明崇帧七年(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贞丰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长12.2米,宽2.8米,跨径4.4米。</p><p class="ql-block"> 图6:<b>通秀桥</b>,俗称<b>盐店桥</b>,位于周庄镇西栅通秀里,由里人捐资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将最初的木桥改建成单孔石拱桥,桥长11.7米,宽2.9米,跨度4.6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横跨寺前港,桥北侧河名叫油车漾,桥南侧河名称西湾漾。</span></p> 贞丰文化街 <p class="ql-block">* 即<b>中市街</b>,是古镇景区内的一条古街,石板路两边古色古香的店铺林立,有纺织土布的、酿老酒的、编竹器的……卖珍珠、苏绣、万三蹄等特产的铺子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街上的景点,有始建于宋元佑年间(1086-1093年)的澄虚道院,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聚会的迷楼(位于蚬园桥桥北的西侧)。</p> <p class="ql-block">* 贞丰文化街上的传统作坊,有源丰顺酒作坊(中市街86号),展示了原始的制酒工具和技艺,出售的酒香气四溢;贞丰土布坊(中市街97号),门口有老人操作手摇纺织机;其他还有苏绣坊、竹编坊等。街上的三毛茶楼(中市街111号)内贴着和三毛有关的剪报、书信,店主确实和三毛有交情。</p> 天孝德民间收藏馆 <p class="ql-block">  过梯云桥,沿城隍埭往前不远处的天孝德民间收藏馆,坐西向东,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民居,是江南仅存的前厅双后堂建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建筑整体地势衔接错落有致,成步步高走势,</span>七进五仪门,依次为:八仙楼(门楼)、响尾厅(正厅)、左面拾宝堂、右面六一堂、五福平屋,回环龙厅、鹤厅、内堂楼、东西厢房、后门厅小楼,每进以仪门、天井、厢廊相连接,大小房屋50余间,占地约1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馆内收藏自石器时代起、流散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代民间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用具和散落流失于民间历代官宦用品20余万件,共八大类:木器、陶器、瓷器、玉器、铜锡器、石器、紫砂、骨角制品类。</p><p class="ql-block"> 藏馆创办者王龙观,周庄人,历40多年悉心积聚,于1992年秋创办。多年来,馆主人以他执着的钻研精神和独特的鉴赏能力继续藏馆的日益发展,其“藏内有馆、馆内有藏”布置手法使古民居与藏品融为一体;“杂而不拖沓、丰而不厌多”的馆藏风格在江南古镇私人藏馆中更是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上图:走上<b>太平桥</b>。从桥后方的福洪街往东到底即是南北市河,那里是观赏双桥的最佳位置。 </p><p class="ql-block"> 下图:过太平桥后,左拐即是后港街。桥旁白围墙内,即是著名教育家沈体兰的旧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树依依吴水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中舟楫好夷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古宅幽幽古巷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古镇游人如织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你坐船上尽赏两岸风光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看风景的我在岸上捕捉倒影水中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泛波扁舟装点了我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景的我却进入了别人的镜头。</b></p> <p class="ql-block">  结束周庄游前,在古牌楼前拍集体照。</p><p class="ql-block"> 三载同窗,承载了太多的纯洁与浪漫,收获了太多的友谊与希望。四十年前,大家风华正茂,怀揣梦想;四十年中,我们指点江山,奋力拼博;四十年后,我们激情不减,老当益壮。</p><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做过一场童年梦,画过一幅少年画,读过一首青年诗,写过一部壮年小说,吟过一篇中年散文。展望未来,还要谱写一套老年哲学,完成构成整个人生多彩多姿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  毕业四十周年的相聚,不是一个句号,只是一种新的开始。不要问我们何时再相逢,也不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共同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p> 再续同学情恒久 自由活动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自由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中庭,同学们抓紧分秒时间,有的自由结伴,边喝着美味咖啡,边聊着别后的思念与再聚的喜悦。</p> 茶话会 <p class="ql-block">  有的拼上几张桌子,集体团团坐,喝着咖啡、饮料与茶水,磕着瓜子、花生与点心,聊着过往、当今与未来。</p><p class="ql-block"> 当谈到未来时,大家都真情流露,有的希望今后多多地、早日再相聚;有的争着希望下次同学们到他们那里去聚会,对此同学们提议组织者必须要竞争上岗,看看谁的活动安排丰富、合理、可行;有的则表达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家属共同参与聚会活动,因为我们岁数毕竟不再年轻,我们的成功也有他(她)们的功劳,这幸福的喜悦理应需要共享。</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让我们期待着下次的再相会吧!我也衷心地希望大家,趁现在腿脚还灵便,相互之间随时随地多走动走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背起背包就出发,因为哪里都是我的家,哪里都是我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  徐荣安同学,谈到当年出差,特地去马连霞单位看望她,当目睹她单位的境况时,动情地感叹大家在外打拼真得很不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好好保重自己,要让我们的晚年生活绽放出绚丽的光彩。</p> 晚餐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晶浦酒店一楼餐厅用餐,同学们继续着这二天的高涨情绪,频频举杯,侃侃而谈:莫使空樽对明月,人生得意须尽欢。现在我们都已年近七旬,要说精力还充沛,大家多见几次面,将来心中也宽慰。再过二十年,有人掉了队还和谁相会?老同学们,珍惜吧,时间对我们太宝贵。举杯吧,人生能有几回醉。</p> <p class="ql-block">  <b>举杯吧,杯中酒,酒中情,所有的话语,都包含在举杯一碰的喜悦中;所有的愿景,都包含在此时的无声胜有声的干杯中。举杯同庆,为同学之情天长地久,为一声兄弟一世姐妹地久天长,干杯!</b></p> 卡拉OK <p class="ql-block">  晚餐后,在酒精刺激下,同学们余兴激增,在晶浦酒店卡拉OK厅,充分展现各自才能,放声唱,激情跳,尽情说,开心笑,那种恣意和放纵,将再一次成为青春的再现,值得永恒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  紧紧的一个拥抱,抵消了分别40年的思念之苦;短短的几句问候,温暖了相聚今朝的愉悦之心;细细的掐指数日,预热了来日再聚的期盼之火。</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到六十古来稀”,如今是“人到七十不稀奇”,看看:别以为我们老,哈哈……照样能歌善舞献歌喉!</p> <p class="ql-block">  虽然无情的岁月让靓女熬成婆,帅哥脱了头,但大家脸上仍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眼眸里都透露着欣喜的快乐,身上还洋溢着蓬勃的朝气。</p> <p class="ql-block">  瞧,铁珊脸上的笑容是多么的灿烂,那是因为,男女声二重唱动听的乐曲撩拨了他的心弦,美女柔情的助演挑高了他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看,铁珊的太极表演是多么的柔中带刚,柔美有味,握拳、推掌、转腿,每个动作衔接的是如此的天衣无缝,每个关节配合得是如此的灵巧无暇,真是云卷云舒,收放自如也。</p> <p class="ql-block">  荧屏上激越抒情的“北京的金山上”,唱出了我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怀念,男生激情高昂四重唱“红军不怕远征难”,道出了我们不怕苦、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们这代人,就是喜欢革命老歌、红歌,因为我们也有类似的艰难历程。</p><p class="ql-block">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 天之涯海之角何所惧,只为那三年同窗一世朋友 ,千里迢迢来相会。 </p><p class="ql-block"> “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 class="ql-block"> 莫道秋色山容淡,山到深秋红更深;人生易老天难老,人到夕阳依样红。让我们漫步在夕阳绚丽的余晖里,微笑着自我陶醉在夕阳下的美景里。</p> <p class="ql-block">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p><p class="ql-block"> 周庄,就是这样的江南水乡古镇,哪怕只是匆匆一瞥,也会被它的诗情画意所捕获;如是伫立良久,那你定会收获良多;或许,在更多的赞叹与感慨之余,你还会突发奇想:</p><p class="ql-block"> 好想有个依山傍水的篱笆小院,携一人白首,伴一人终老,过着静谧悠远的田园生活,把爱恋永远写在生命的诗行里。</p><p class="ql-block"> 清晨,站在院子里,微风吹拂下,吸的全是清新空气,闻的满是鸟语花香。当阳光洒进小院时,或读读书报、听听音乐;或练练字画、写写感想;或养养花草、种种蔬果;或舞舞手脚、打打拳术。中午时分,晒晒太阳,打个小盹,咪个小觉。醒来,静静发呆,给灵魂一个歇息的时光,看庭前花开、含饴弄孙,逗猫狗嬉闹,赏夕阳西下。到了幽静无人的夜晚,抬头望明月,数繁星点点,渐渐进入轻柔的甜蜜梦乡。</p><p class="ql-block"> 在那里,远离俗世喧嚣,把心归于平静,做自在之人,只闻花香、不言悲喜。在那里,任由世间繁华,只求阳光暖一点、日子慢一点,只愿静守流年、静守一隅天地,看尽繁花满园。在那里,或与老友聊天,聊过往、也谈未来,话当年、也说今朝;或开个派对,老同学们嬉笑玩闹,共唱一首《夕阳之歌》,同舞一曲《明天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  <b>《明天会更好》,让我们伸出温暖的双手,真情地拥抱,珍惜今天的你我;让我们唱出美好的心声,真诚地祈祷,期盼明天更美好;让我们舞出稳健的脚步,真切地迈步,保重明天的你我;让我们露出灿烂的笑容,真心地微笑,笑迎夕阳无限好。</b></p><p class="ql-block"><b> 因为,“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真爱化作一片夕阳红。”</b></p> <p class="ql-block">  <b>多么动听的歌曲,可我就是想不起它的歌名;多么自然的舞蹈,想必年轻时舞蹈定是她的爱好。</b></p><p class="ql-block"><b> 这真是岁月无情啊,它不但催老了我们的年龄,也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岁月的沧桑和磨砺,却洗不去我们所拥有的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的心态,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b></p> <p class="ql-block">* 今天将大家拍摄的照片与部分网络图片汇集于此美篇,不止是为了对未能尽兴游览江南古镇水乡风情的缺憾作些补充,更多的只是想将大家在周庄的短暂相聚期间,留下的一个个珍贵瞬间,种下一枚枚日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b>记住美好,迎接明天,三三见“久”,情谊远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