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吴棠纪念馆

云淡风轻56625626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静谧的院落,灰瓦石墙间透出岁月沉淀的庄重。门楣上“吴府”字牌匾沉稳悬挂,仿佛在低声诉说一位寒门子弟如何一步步走向天下治平的传奇。我们此行,正是为了追寻吴棠的足迹——这位从滁州走出的晚清重臣,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勤政为民。</p> <p class="ql-block">穿过前庭,一座古意盎然的厅堂映入眼帘。翘起的屋檐如飞鸟展翼,石基上的雕像肃然而立,仿佛仍在执掌一方政务。牌匾上金光熠熠的字迹虽未看清,但那份威严与沉静已悄然沁入心间。这里不是宫殿,却有着比庙堂更真切的温度,因为它的主人,曾真正把百姓冷暖放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的“前言”二字端正有力,像极了吴棠其人。1813年生于滁州贫寒之家,靠科举入仕,一路做到总督之位,他没有显赫背景,却以实干赢得朝野敬重。读着他赈灾治水、整顿吏治的事迹,我不由驻足良久。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能在动荡晚清留下清名,靠的不是权谋,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瞻丰堂”三字高悬,门前列着对联,深色木柱撑起一方典雅天地。这名字颇有意味——“瞻望年丰”,不只是祈愿五谷丰登,更是一位地方官对民生最朴素的牵挂。我仿佛看见他在此批阅公文,窗外风过竹林,案头烛火微明。</p> <p class="ql-block">回廊里,书画静静挂在红墙上,游人缓步细看,低声交流。一幅幅作品串联起吴棠的人生片段:少年苦读、赴任途中、巡视河工……光影交错间,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了可感可触的生活日常。我也放慢脚步,任思绪随画中景致流转。</p> <p class="ql-block">“寒门总督”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一侧红底金字,庄重如碑。这块立牌不单是称号,更是一种精神的凝练。他没有祖荫庇护,却能位极人臣;身处乱世,仍不忘为民请命。这样的身份反差,让人心生敬意,也让人思索:真正的贵,究竟来自何处?</p> <p class="ql-block">厅堂中央悬挂着他的画像,两侧对联工整,红木桌椅陈列有序。灯笼轻晃,映得满室温润。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他与幕僚议事的声音,能感受到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自觉。这不是供人膜拜的神龛,而是一间仍存呼吸的公堂。</p> <p class="ql-block">“Poverty to Prosperity”——英文标题简洁有力,讲述的却是吴家几代人的奋斗史。从茅屋耕读到门庭显赫,展板上的文献影印件字迹清晰,像一条时间之河,缓缓流淌过家族的变迁。最动人的不是富贵本身,而是那份在困顿中不弃诗书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一处农家场景还原了昔日生活:土墙茅顶,辣椒串挂,女子低头织布,男子推磨劳作。这或许正是吴棠童年熟悉的画面。他后来治水修堤、减免赋税,也许正是源于对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之人的深切共情。权力若忘了来路,便会迷失方向;而他,始终记得自己从哪里出发。</p> <p class="ql-block">“情系滁阳”四个大字立于白柱之上,英文译作“Affection for Chongyang”,情感真挚而克制。无论走得多远,他始终牵挂着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展板上细述他返乡修桥、兴学助农的点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所谓乡愁,大概就是这样不动声色的回馈。</p> <p class="ql-block">墙上壁画描绘战马奔腾、刀光剑影,那是他所处时代的动荡缩影。身为封疆大吏,保境安民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画中将士列阵,百姓避乱,而他要在乱世中守住一方安宁。这比任何政绩都更考验为官者的胆识与仁心。</p> <p class="ql-block">红墙之上,两块展板并列而立,分别写着“王茂荫”与“曾国藩”。他们是同时代的名臣,也是吴棠交往密切的同僚。透过这些名字,我看到的不只是官场网络,更是一种士人之间的精神共鸣——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仍有人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张之洞的牌匾高悬两侧,他们的生平事迹详列于展板之上。与这些洋务重臣并列,吴棠的身影并未黯淡。他或许不如他们声名显赫,但他深耕地方、体察民情的政风,恰是那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改革不止于大政方针,也藏在一渠一坝、一税一役之中。</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的圆门如一轮满月,框住远处绿树蓝天。石板路被阳光晒得发亮,微风拂过,带来草木清香。这一刻,喧嚣远去,只剩下宁静与沉思。这座院子不张扬,却自有力量,就像吴棠其人,低调务实,却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以文化民”四字醒目地写着,屋檐装饰古朴典雅。这是他的治理理念——教化胜于刑罚,启蒙重于管控。他兴办书院、延请名师,相信唯有开启民智,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如今我们走过这些厅堂,读着他留下的文字,正是这种文化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兴办教育”展板前,游客纷纷驻足。玻璃映出人影与文字交叠,仿佛今人与往事在此刻对话。他创办义学,资助贫寒学子,让更多人有机会改变命运。教育是最温柔的革命,而他,是那个默默铺路的人。</p> <p class="ql-block">“保境安民”立牌肃然矗立,英文译作“Protection of Region and People”。这不是口号,而是他多年履职的写照。无论是剿匪安民,还是筑堤防洪,他始终把百姓安危放在首位。权力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四个字里。</p> <p class="ql-block">“治水赈灾”展板详述他在黄河、淮河流域的作为。洪水肆虐之时,他亲临一线,调度物资,安置灾民。文字平实,却令人动容。所谓父母官,就是在天灾人祸时,第一个站出来挡在百姓前面的人。</p> <p class="ql-block">壁画上,人们挑担耕作,田野辽阔,河流蜿蜒。这不只是劳动场景,更是他对理想社会的想象:人人有田可耕,有水可灌,有屋可居。他的政绩不在青史留名,而在百姓脸上那一份踏实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间厅堂,壁画中的古建与雕像静静相对,墙上写着“吴棠研究及编纂座谈会”。几把木椅静静摆放,蓝布搭在椅背,仿佛会议刚散。这里不仅是纪念,更是延续——思想的火种,仍在传递。</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阳光正好。回望那灰瓦红墙,我忽然明白:有些人虽已远去,但他们走过的路,仍在照亮后来者前行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华为手机作品</p><p class="ql-block">拍摄制作:云淡风轻</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625626</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拍摄制作于滁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