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绽芳华,异构启新思

五小

<p class="ql-block">新学期伊始,在课改工作中我校各年级开展了同课异构大比武活动,通过开展同一课题、不同教学设计的碰撞,打破教学思维定式,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双向提升。下面是我校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活动。</p> <p class="ql-block">走进张老师的教室,屏幕上跳动着生动的动画,从操场跑道到上学路途,她把抽象的长度单位拉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们争先举手,有人说是“从我家到超市那么远”,也有人说是“绕操场五圈”。墙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标语不再只是装饰,而是真实发生在课桌之间。我站在后排,看着那一双双亮起来的眼睛,忽然觉得,这不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吗?</p> <p class="ql-block">转到夏老师的教室,黑板前的老师正拿着一根塑料尺比划着,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在引导学生一步步揭开数学的秘密。学生们安静地听着,偶尔低头记笔记,或抬头看屏幕上的图示。黑板一侧写着“量一量,想一想”,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人儿在用脚步丈量地面,惹得后排孩子偷偷笑出声。这节课没有花哨的互动,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那是知识在悄然扎根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走进朱老师的教室,孩子们三两成组,低头商量,有人翻课本,有人拿尺子比划。这种时刻,总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在某个类似的午后,被一道题点亮了思维的灯。</p> <p class="ql-block">投影幕布上,一条条线段被清晰标注,老师手持教具,轻轻指向屏幕:“我们今天不是要记住‘1千米=1000米’,而是要感受它。”他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从校门口一步步走到地铁站,数着步子,估算时间。有人小声嘀咕“得走好久”,引得全班轻笑。可正是在这轻松的氛围里,概念不再冰冷。我坐在角落,看着他们专注的脸,忽然明白,“同课异构”不是形式的翻新,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走进知识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一堂堂精彩的课犹如阳光从窗外斜洒进来,照在孩子们的课本和笔记上。</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神情各异,但都沉浸在课堂的节奏里。有人托腮思考,有人快速书写,像在追赶脑中闪过的灵感。这堂课没有电子屏,没有动画,却有一种朴素的真实感。我忽然觉得,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变化,真正不变的,是教师眼里的光,和学生心中被点燃的好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