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

冬风无痕

<p class="ql-block">台风“桦加沙”还没到,东莞的九月依旧裹着暑气。晨露刚被朝阳蒸散,七点多的阳光就带着灼人的劲儿,斜斜地打在宿舍的阳台上。我举着手机刷新闻,指尖从“台风今夜逼近,全市将迎强风雨”的预警,忽然滑到了遥远喜马拉雅的画面——那片终年覆雪的山脊上,曾炸开过分明的彩色烟火,如今却只剩满屏的争议,像未散的烟雾,在心里绕得人发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情的起点本该是一场“致敬自然”的艺术。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江孜热龙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5500米),点燃了1050盆烟花。我在网上看到那段视频:火光沿着灰黑色的山脊爬升,炸开“升龙”蜿蜒的轮廓,又化作“游龙戏水”的碎金,落在稀薄的空气里。品牌文案写着“致敬自然,传递龙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艺术家访谈里说“想与雪山对话”,可这“对话”刚传开,就被无数质疑声打断,像有人突然按停了烟花的开关,只留下满地待清理的碎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未去过喜马拉雅,但在网上刷到过太多高原生态的科普。有生态博主发过航拍图,说那片土地的“皮肤”薄得可怜——5500米海拔处,地表只有10厘米厚的草毡层,全靠细密的草根交织着锁住土壤和水分,下面是几乎没有微生物活动的冻土层。博主特意配了对比图:平原的土壤挖开是疏松的黑土,高原的草毡层一旦被破坏,露出的就是灰白的砂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长不出新草。而那场烟花秀,不仅在紧邻植被的地方燃放,距离一片水体仅30米,彩色烟雾里宣称的“可降解材料”,有网友查资料后反驳:“高原零下低温、低氧,降解速度比平原慢几十倍,那些化学物质渗进土壤和融雪,后果谁来担?” 首都师范大学植物学博士顾垒也站出来发声,称这是“极具侵入性的行为”,燃放产生的粉尘、颜料根本无法彻底清除,会长期加重生态负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让人心焦的是看不见的影响。有常年关注雪豹保护的账号分析:“九月是鼠兔囤粮、雪豹捕猎的关键期,烟花的巨响和强光会惊飞藏原羚,甚至摧毁鼠兔的洞穴——鼠兔是雪豹的主要食物,一条链断了,整个区域的生态都可能受影响。” 下面有网友留言,说自己去年去珠峰大本营,连个矿泉水瓶都要装进密封袋带下山,“凭什么大企业就能拿着‘艺术’当借口,在高原上搞爆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舆论像被投入石子的湖,从生态质疑很快扩散到更复杂的声音。有人翻出“龙形”烟花的设计,结合喜马拉雅在传统文化里的特殊地位,在评论区说这是“炸龙脉”,“神山山脊上放烟花,哪是致敬,分明是亵渎”;更离谱的猜测也冒了出来,有匿名网友说蔡国强是“间谍”,称烟花燃放点是在“标记地形”,彩色烟雾是“信号弹”,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这些言论还是在小范围里传得沸沸扬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应来得不算慢,却总透着几分慌乱。江孜县生态环境局起初说“乡县同意即可”,可很快有法律博主指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规定,生态脆弱区从事可能影响生态的活动,必须做环境影响评价,“乡县的同意,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9月21日凌晨,日喀则市紧急通报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才算让混乱的舆论有了一点锚点。同一天,始祖鸟和蔡国强先后发了致歉信,前者说“对自然的敬畏需要更谦卑”,后者承诺“承担所有生态修复责任”,可有人发现,始祖鸟悄悄删除了社交平台上所有关于烟花秀的宣传内容,更耐人寻味的是,其海内外致歉信表述不一,海外版竟暗示责任在“中国团队”,被网友质疑“甩锅”和“双重标准” 。这种“先删后道歉”且内外有别的操作,反而让不满更甚,就像烟火熄灭后,只留下一地未清理的纸屑,显得潦草又敷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再看这场闹剧,留下的早已不只是高原上的痕迹。始祖鸟多年攒下的“专业、敬畏自然”的品牌形象,几乎在几天内崩塌,网友给它起了个新名字——“炸山鸟”,有人晒出自己刚退掉的订单:“穿这个牌子出门,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就是那个炸山的牌子’。” 有财经媒体分析,始祖鸟近年业绩增速下滑,这次想靠“高端艺术营销”吸引圈层关注,却没想到踩了生态的红线,反而丢了核心用户。更严重的是法律风险,如果调查组确认生态受损,不仅要承担高额的修复费用,相关责任人还可能面临法律追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众对“自然敬畏”的底线认知是,当品牌和艺术家以“艺术”“文化”为借口,突破了人们心中对自然的谦卑,各种离谱的揣测便有了滋生的土壤。就像此刻东莞的晴热天里,大家因为台风要来而囤货,面对自然被破坏的可能,公众也会因为不安而产生各种联想,本质上,都是对“底线被打破”的焦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傍晚时,我又刷到一条新闻:调查组在高原现场取样,几个人穿着厚重的冲锋衣,蹲在地上收集残留的烟花碎屑,身后是连绵的雪山,天空蓝得没有一丝云。我抬头看向窗外,东莞的太阳还没完全落下,阳光把凤凰木的影子拉得很长,楼下有人正往家里搬纸箱,大概是在囤台风天要用的物资。忽然觉得,这两种场景其实很像——大家囤货,是对台风的敬畏;调查组在高原取样,是对自然的敬畏。这两种敬畏,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知道自然的力量后,选择保持谦卑,而非用自己的意志去“改造”或“表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机又弹出一条台风预警,提醒今晚做好防风准备。我关掉屏幕,走到阳台,风还是懒洋洋的,带着暑气,可我知道,平静只是暂时的。就像喜马拉雅的烟火事件,表面是一场艺术争议,实则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真正的敬畏自然,从不是在山脊上炸开华丽的烟花,而是在做任何决定前,先想一想——这片土地,能不能承受这份“表达”。中新网的评论说得好,不能一边吃户外的饭,一边砸大自然的碗 ,这句话或许该刻在每个宣称“敬畏自然”的品牌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色慢慢漫上来,东莞的路灯亮了,偶尔有晚风拂过,吹动凤凰木的叶片。我想着即将来的台风,想着遥远的喜马拉雅,心里忽然清明了些。或许这场烟火事件,会像台风过后的教训一样,让更多人明白:对自然的谦卑,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谨慎的选择里——无论是囤货应对台风,还是轻手轻脚对待高原的草皮,亦或是拒绝用破坏的方式装点所谓的“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