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XN</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7442284</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初,我踏入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的校园,四年求学时光里,上课地点基本分布在东一楼的大阶梯教室和三楼的小教室,还有东三楼二楼的大平层教室,以及南一楼的各个实验室,基础课的点点滴滴至今仍清晰如昨。第一年的课程几乎被数学填满,这一学就是将近两年,而陪伴我们全程的,是数学教研室的吴老师。</p><p class="ql-block"> 最初学的是樊映川版的《高等数学》上下册,这属于“数学一”的范畴。由于无线电专业对数学要求极高,后续专业学习需要大量数学知识支撑,我们又接着学了“数学二”——也就是工程数学,内容涵盖《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矢量分析与场论》、《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吴老师个子不高,模样漂亮,一口略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格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东一楼</p> <p class="ql-block"> 开课之初,她还给我们发了《数学1000题》,让我们自行补习高中的代数、几何和三角知识,为高等数学学习打牢基础。她讲课逻辑格外清晰,无论是复杂的定理还是繁琐的公式,都能层层推导、条理分明。东一楼大阶梯教室的四块黑板,几乎每节课都会被她写得满满当当。两节课间的休息时间,吴老师身边总围着一群同学,大家争相提问,她也总是耐心解答。</p><p class="ql-block"> 2017年,已是80岁高龄的吴老师从广东佛山大学回来,和我们无线电77级在武汉的同学聚会。席间她还念叨着:“我对你们印象太深了,那时候你们总吃不饱,我备课的时候就想着多准备点难题,可没想到每次都有几个拔尖的同学能做出来,对我的帮助也很大。”说着便笑着说“我爱死你们了,我太喜欢你们了”。后来,她还加入了我们班的同学群,这份师生情谊一直延续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课堂数学笔记</p> <p class="ql-block"> 英语课的学习时光同样难忘,前后算下来不少于一年半。第一个学期是小课,由英语教研室的简老师授课。我们学的是科技英语,简老师最初把我们当作零基础学生启蒙,其实我们多少有些英语基础,只是不如现在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扎实。在她的快速速成教学下,我们很快打下基础,顺利进入正常的科技英语学习。</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下学期,英语课换成了梁关耀老师,上课地点也常设在东一楼三楼的电教中心。那时电教中心的上课模式很特别,中心控制室里只有梁老师一人授课,各个小教室里坐着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大屏幕彩电——在那个年代,彩电可是稀罕物,华中工学院能有这样的教学条件,让我们格外珍惜。</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东三楼</p> <p class="ql-block"> 梁老师的英语水平极高,发音标准,没有一点地方口音,加之他讲课语言生动诙谐,总能把枯燥的英语课讲得引人入胜,即便上大课,学习效率也很高。最让我们期待的是课间休息,这时屏幕上会播放《音乐之声》《简爱》《蝴蝶梦》等英文原版经典电影——这些影片当时还未在社会上公开放映,我们只能借着课间的十几分钟看一小段,下次课再接着看。就这样,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我们不仅看完了《音乐之声》的经典片段,还学会了《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晚安,再见,》等英文插曲。扎实的英语基础,不仅为后来一门用英文原版教材的专业课铺路,更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南一楼东楼</p> <p class="ql-block"> 无线电技术专业与化学关联不大,大家只是按学校要求学习。化学课常被安排在上午第三、四节课,临近中午时,饥饿感总会让大家的精神头下降。东一楼大阶梯教室里坐着一百多号人,起初大家还坐得笔直,后来身子靠着扶手椅渐渐往下滑,有的同学干脆把脚伸到前排椅子的踏板上,偶尔还会不小心把前排同学放在踏板上的碗碰到地上,发出“哐当”一声响。有一次,就在大家状态松散时,讲台上的老师突然提高声音:“手放好,坐起来!”这一声提醒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瞬间挺直腰板,注意力也重新集中起来。虽说有过这样的小插曲,但我们深知四年大学时光来之不易,对待每一门课的态度始终是认真的,这些课堂上的小片段,也成了难忘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