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长安雄气贯笔墨 三界之外蕴灵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观“三界之外·王金岭广西展”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张文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9月23日,“三界之外·王金岭大写意水墨艺术展”在广西书画院美术馆启幕。广西书画院院长王锐、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吴江峰、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金岭弟子王保安、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金岭家属女儿王珠珠、广西省美术界资深大咖、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黄格胜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王金岭艺术生涯继河南、北京之后的又一重要回顾展,此次展览备受瞩目,更有中国八五美术思潮重要参与者、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彭德先生,广西书画院院长、美术学博士王锐先生,及美术界画家与评论家陈孝信、陈默、王保安、伍小东、左剑虹、王珠珠、梁冬华、张园、陈健毛、何炜等二十余位集体助力参与研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辉分别发来贺信贺电表示祝贺。这场展览活动,为艺术爱好者搭建起一座读懂中国绘画大写意精神的桥梁,也促进了陕西、广西两地的文化艺术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驻足展厅,王金岭画作中独有的“长安气质”与“艺术灵气”扑面而来。王金岭是继长安画派石鲁之后又一位在中国大写意探索与中国传统笔墨实践有突破、有推进的艺术大家。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坛辨识度极高,他的艺术俨然成为新时代长安精神与中国画大写意精神的典范——既承袭长安画派的创作理念,又开拓性地构建了区别于前辈们的笔墨语言,将当代中国文人风骨内化于笔墨之间,每一笔、每一划,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他对生活与艺术的深度解构,他的作品意境融彻、饱含东方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次展览以“三界之外”命名,堪称点睛之笔,恰是王金岭美学思想的精准写照。策展人对这一概念的提出,足见其对王金岭精神世界的洞察与了解。佛教中的“三界”,指代欲界、色界与无色界,象征着众生轮回的束缚与苦楚;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则寓意着超脱世俗的自由境界。于王金岭而言,他所跳出的,正是商界的功利诱惑、政界的纷扰喧嚣,以及艺术界的浮躁风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金岭的这份“超脱”,以“三界之外”的评述,并非策展人的凭空解读,而是有艺术家自身的文字为证。在《修军文集》收录的纪念版画家修军的文章中,王金岭曾写道:“我以天马行空指不着边际,不依傍,不为一隅所拘。然而这确实是种至高的境界,艺术家为道而殉身是种无我的境界。为艺术而天马行空的人生,不依傍,不为一隅所拘,更显得弥足伟大。”字里行间,看似在评述修军,实则是他自我心性的袒露——这份“不依傍、不拘囿”的追求,与“三界之外”的精神内核是非常契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溯王金岭的艺术生涯,其轨迹本身就是一部“超脱世俗”的人生篇章。上世纪80年代,他便已在全国画坛崭露头角;可到了90年代,尤其进入21世纪后,他却主动淡出大众视野,选择与寂寞为伴——他不大参与繁杂喧嚣的绘画之事,静静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他晚年的十数年当中,除了有感觉的时候才画画,他从翠华山下的南圃新院,再到老家新乡的南濠圃,在他建造画室院落的过程当中,看似悠闲的时光里,实则是在为艺术寻找心灵的终极归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展览作品中,我们能清晰看到他这种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早年作品虽带着探索期的青涩,却已显露出对艺术的个性理解与过人天赋;中年时期,个人风格逐渐成型,笔墨愈发娴熟,构图更大胆,对题材的选择与表现也更具自信;晚年时,他的笔墨愈发提纯,意境更为深远,真正抵达了“画求熟外生”的至高境界——这是从“不会画”到“会画”,再到“画不会”的第三重层次,是从青涩到成熟、再到返璞归真的艺术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终,王金岭的画作形成了古拙、稳健、灵秀、凝重的鲜明个性风格,将大写意笔墨精神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在中国画坛堪称“独诣”一家。他曾言:“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尤其是现代绘画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画从开始就不是写实的。中国画最后都落脚到笔墨上了。”在他眼中,“中国人讲的笔墨并非物化的‘笔’和‘墨’,而是中国画中的核心概念。用笔的灵魂在于起承转合,要有笔的韵致;笔墨的优劣,以意为准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进一步阐释:“笔墨问题我认为它不是孤立的,不是工具,是一种中国文化人运用来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一种比兴的手段。比兴在中国文化里普遍的讲是比较重要的,而不是画画时用了笔和墨就是讲究了笔墨。”这些见解,精准点出了笔墨的大写意精神内核,也正是他艺术高度的重要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由此可以断定,“笔墨当随己意”,是王金岭创作的核心准则。他认为,笔墨的优劣取决于作者的综合素质,画家的学养、眼界与心性,直接决定了笔墨的境界;而想要抵达“画求熟外生”的层次,必须历经不断探索、持续超越的过程——要摆脱形色对笔墨的束缚,强化意念对笔墨的主宰,才能让大写意笔墨实现真正的突破。在他看来,笔墨风格或老到凝重,或清丽娟秀,本无高低之分。他这些精辟的绘画见解,是不是对当代画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除了对笔墨的极致追求,王金岭捕捉美的能力同样敏锐。在常人眼中平淡无奇的景致,经他取舍、夸张与提炼,便能转化为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感染力的画面。他笔下所绘之物,皆有意境之美,恰合绘画“以意境予人美感与高雅联想”的本质——无论是“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感,还是“高远、深远、平远”的层次感,都尽显其别出心裁的巧思和审美眼光的妙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一位花鸟、山水、人物皆擅的全能型画家,王金岭虽可称作“典型的传统文人”,却绝非固守旧俗之人。他生活在现代社会,既保有传统文人的清雅脾性,又兼具当代学者深沉严谨、谦逊平和的风范,其文论、书画皆如其人,透着一股真诚与通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出身寒儒之门的他,家学深厚,少时便受过良好教育,自幼研读诗书词赋,练就了扎实的传统诗书画功底;他的画论更是见解深刻,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观点,如“作者素质决定笔墨优劣”“画艺进阶需循序渐进,操之过急则笔墨浮躁”“笔是缩小的墨,墨是放大的笔;笔是勾勒神气的纲,墨是铺就全篇的韵”,每一句都是对绘画美学思想的精妙诠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艺术样式多元、画家出路多样的当下,笔墨的韵味与情趣日渐衰弱,制作之风盛行。许多作品为迎合市场、追逐名利,渐渐丢失了艺术的本真。王金岭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正因他始终坚守艺术初心,不为外界干扰所动。他像石鲁一样不向世俗低头,像八大山人一样隐逸,他的画里没有甜媚俗套,没有刻意炫技,他是为了爱好兴趣而画,并不是以画画为噱头,为了画画而画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今王金岭虽已离世,但其美学思想却愈发受到关注与重视。“三界之外·王金岭水墨艺术广西展”不仅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欣赏他的绘画杰作,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不凡的艺术精神——这份精神,将指引着中国大写意水墨艺术的前行之路。这也是今天我们仍继续谈论王金岭,并举办画展活动宣扬这种精神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