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枣大球蚧(昆虫类)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

曾汉龙

<p class="ql-block">枣大球蚧是半翅目蚧总科的林业与果树害虫,主要寄生枣、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果。雌成虫体型较大,直径可达10-15毫米,体背隆起呈球形,初期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褐色并覆有蜡质层;雄成虫体型瘦小,具翅,寿命短,仅负责交配。其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寄主枝条汁液为生,会导致树势衰弱、枝条枯萎,还会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严重影响果实产量与品质。一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枝条芽鳞间越冬,次年春季升温后开始活动危害,6-7月为成虫产卵盛期。</p> <p class="ql-block"><b>一、生物学特征</b></p><p class="ql-block">枣大球蚧为半翅目蚧总科昆虫,雌雄异型特征显著。雌成虫体型硕大,直径10-15毫米,体背隆起呈球形,体色随发育从黄褐色渐变为黑褐色,体表覆盖厚蜡质层以保护躯体;雄成虫体型瘦小,长约2-3毫米,具一对透明翅,寿命极短,仅用于交配。</p><p class="ql-block">其生活史一年1代,以2龄若虫在寄主枝条芽鳞间或树皮裂缝中越冬;次年春季寄主萌芽时,若虫开始活动并刺吸汁液,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育为成虫,雌成虫产卵于体下蜡质卵囊中,每头可产卵数千粒,卵期约15-20天,孵化后的若虫扩散后固定越冬。</p> <p class="ql-block"><b>二、入侵机制</b></p><p class="ql-block">枣大球蚧的入侵机制核心围绕传播载体多样与自身适应力强两大特点。其自然传播依赖若虫的“爬行扩散”,初孵若虫体型微小、活动能力强,可借助风力短距离迁移至邻近寄主;人为传播是主要途径,其若虫常隐匿于寄主苗木、接穗的枝条缝隙或芽鳞间,随苗木调运、果实贸易跨区域扩散,且因体型小、蜡质层保护,易规避检疫检测。</p> <p class="ql-block"><b>三、与当地物种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枣大球蚧与当地物种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寄主依赖、天敌制约和间接共生三方面。它对当地寄主植物呈寄生关系,主要依赖枣、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果的枝条汁液生存,大量取食会导致寄主树势衰弱、枝条枯萎,破坏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林果产量与生态位。在天敌方面,当地瓢虫(如红点唇瓢虫)、寄生蜂(如跳小蜂)等是其主要自然天敌,通过捕食或寄生抑制其种群数量,形成自然生态制衡;但在新入侵区域,常因天敌缺失导致其快速暴发。</p> <p class="ql-block"><b>四、对人类生存的威胁</b></p><p class="ql-block">枣大球蚧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主要集中在经济安全与生态健康层面,无直接人身危害。作为林果害虫,它大量寄生枣、核桃等经济作物,刺吸枝条汁液致树势衰弱、果实减产甚至绝收,直接冲击林果种植产业,影响农户经济收入,破坏区域农业经济稳定。其分泌的蜜露会诱发煤污病,使叶片、枝条覆盖黑色霉层,不仅降低林果光合作用效率,还会污染果实外观与品质,影响农产品商品价值。同时,煤污病扩散会破坏当地林果生态系统平衡,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对人类依赖的农业生态与经济供给造成潜在威胁。</p> <p class="ql-block"><b>五、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枣大球蚧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两类,其中人为传播是其跨区域扩散的主因。自然传播依赖初孵若虫的自身活动与环境助力:若虫体型微小(仅0.5-1毫米),可爬行至邻近寄主植株,也能借风力短距离迁移(通常不超过100米),偶尔通过鸟类等动物体表附着扩散。人为传播则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若虫常隐匿于林果苗木、接穗的枝条缝隙或芽鳞间,随苗木调运、果实贸易、园艺栽培材料运输跨省市甚至跨国传播,且因体表蜡质层保护,易规避常规检疫筛查,成为其入侵新区域的主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b>六、防控措施</b></p><p class="ql-block">枣大球蚧防控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结合不同发生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物理防治可在冬季或早春,人工刮除枝条上的越冬若虫与雌成虫,或涂刷石灰硫磺合剂,减少虫源基数;春季若虫活动期,可利用高压水枪冲洗枝条,击落部分若虫。化学防治关键期为若虫孵化盛期(6-7月),选用噻虫嗪、毒死蜱等低毒药剂喷雾,重点喷洒枝条与芽鳞;对高大树木,可采用树干注射药剂的方式,提高防效。生物防治需保护并利用天敌,如释放红点唇瓢虫、跳小蜂,或喷施白僵菌等生物制剂,构建生态制衡体系,减少化学药剂依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