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5手账:六月肆意盛放的黄玫瑰

穿越时空之旅

<p class="ql-block">2025如画卷一般,我慢慢把它展开------它如《街角恋人》一般,擦肩而过,却永留心间。</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主旋律—毕业骊歌</p> <ul><li>六月的风,总裹着半分蝉鸣的躁,又掺着三分荷香的柔。光阴像案头铺开的素笺,被一件件牵挂事染了墨 :</li><li>为女儿跑政审的星夜,陪妹妹等复查的晨光,赴蓉城观礼的路途,访古寺名川的脚步,都成了笺上淡淡的痕。原是寻常日子,因了亲情的暖、岁月的慈,竟也缀满了细碎的光。</li><li>不盼轰轰烈烈,只喜这般安稳:所爱之人安康,所求之事顺遂,走过的路都有回响,便不负这盛夏的热烈。</li></ul> 一 <ul><li>六月的时光,在一件件牵挂与期盼的事中缓缓铺展------</li><li>4 日清晨,手机铃声裹着几分晨雾的惺忪,女儿打来电话:“妈,学院要交爸妈、爷爷奶奶还有姥姥姥爷的无罪证明材料,好像要去公安局和街道开,如果弄不明白就让我老叔办吧------”女儿有点担心我,我有些兴奋、有些紧张,放松语气说:“真为我女儿高兴,放心,妈妈来办,没问题。” </li><li>挂了电话,先给老家的大外甥麟打电话,拜托他帮忙办姥姥、姥爷的材料 —— 其中我老爸已病逝多年,还得额外准备病故证明。</li><li>麟一听是小妹要参加工作,语气瞬间雀跃起来:“太好了大姨!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你就管你那边的,这边我来跑,保准没问题!”</li></ul> <ul><li>挂了电话,我们便分头行动。我负责公婆和自己的材料,老公则自己跑他那份。先去公安局开无罪证明,窗口民警仔细核对身份证、户口本,笔尖在表格上划过的沙沙声,倒让悬着的心定了些;接着往社区跑,网格员笑着说 “姑娘这工作单位不错啊,祝贺您阿姨”。</li><li>递来盖章单子时,还多问了句 “要不要帮忙复印,省得您再跑一趟。”我微笑着说:“谢谢,不用的。”;</li><li>最后去街道核实签字。我把三人的材料都收进文件袋,抱着走出街道。此时夕阳已斜斜挂在树梢,路灯已次第亮起,橘黄色的光洒在路肩上,影子被拉得很长。我的心情无比舒畅。</li></ul> <ul><li>第二天,麟那边也传来好消息,虽因涉及材料多而费了些劲,却也顺利办好。</li><li>视频里,我俩隔着屏幕击掌,“耶” 的声音撞在听筒里,像颗小石子,漾开满池欢喜。</li></ul> 三 <ul><li>10 日,二妹妹一家开车从外地赶来锦城,为妹夫老祁头做复查。</li><li>这些日子,妹妹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老祁头身上:清晨天不亮就起来熬杂粮粥,熬得糯糯的才端到床边;白天陪着做康复训练,老祁头抬胳膊费劲,她就一边托着他的手肘,一边轻声打气;夜里还总起身查看,怕他踢了被子着凉。</li><li>复查这天,我们都候在诊室门外,妹妹的手一直攥着老祁头的,指节泛白。当医生笑着说 “病情没有发展,控制得很好” 时,妹妹眼眶瞬间红了,笑着说 “太好了,太好了。” 那笑容里藏着太多疲惫,却比任何时候都明亮。</li><li>对我们而言,这已然是最圆满的结果,再多的辛苦,在 “平安” 二字面前,都成了值得。</li></ul> 四 <ul><li>11 日,好消息再次传来 —— 某学院从外地来女儿大学对女儿政审。女儿的导师们格外用心,辅导员从提前安排好接待人员,到把会议室布置得整整齐齐,连桌上的茶水都温在适宜的温度,像娘家待出嫁的姑娘般妥帖。</li><li>女儿在电话里说 “一切都顺利” 时,我正站在阳台上晾衣服,风卷着阳光落在身上,暖得让人想笑。</li><li>原来,那些为材料奔波的清晨与傍晚,那些挂在心上的担忧,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答案。</li></ul> 五 <ul><li>21 日,我和老孔早早收拾好行李去机场,飞往蓉城参加女儿博士毕业观礼,见证女儿博士毕业的高光时刻。</li><li>踏入川大校园的那一刻,空气里都飘着毕业的喜悦。</li><li>荷花池里的荷花开得正旺:粉的像揉碎的晚霞,晕着浅浅的红;白的像浸了水的棉絮,透着淡淡的亮;层层叠叠的荷叶铺成绿浪,托着一个个鼓胀的花苞 —— 有的刚展开两三片花瓣,漏出里面嫩黄的小莲蓬,像害羞的姑娘藏着心事;有的已经完全绽放,花瓣舒展着,像举着小喇叭,在吹毕业的欢歌。池边的柳树下围满了穿学士服的学子拍照留念。</li><li>那清纯的笑像刚从荷叶上滚落的露珠,溅在青石板上带着甜。</li><li>我们沿着池边的青石板路走,鞋底蹭过石板缝里的青苔,软乎乎的,怕惊碎了这满池的热闹,连说话都放轻了声音。</li><li>“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当指尖抚过校训石刻的纹路时,先是触到一丝微凉的石意,转而又觉那凹凸的笔画里,似藏着川大百年的暖意。我眼里的星光晃了晃,悄悄把掌心在石刻上多贴了会儿,像替她再摸一摸这四年的时光,也替自己把这份骄傲攥得更紧些。</li><li>多骄傲啊,我的女儿,能在这所百年学府毕业;多希望啊,她以后能带着这 “百川” 的开阔,这 “乃大” 的从容,走向更广阔的天地。</li></ul> 六 <ul><li>蓉城多雨就像多情的蓉城人,26日川大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难得的骄阳似火,是否预示着学子们逐梦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未来定会繁花满径,前程似锦……</li><li>终于到了拨穗环节。女儿穿着博士服,欢快地走上舞台,老校长拿起她的流苏,从右边缓缓拨到左边,含笑着说:“恭喜你,博士毕业。” 女儿立刻掏出手机,挨着校长站好拍照。两人的笑容都灿烂得耀眼。</li><li>而我站在台下,看着那个曾经要我抱着才能够到书架的小姑娘,如今已能独挡一面,眼泪早已忍不住,顺着脸颊滚下来 ……</li></ul> <ul><li>二十四载求学路,从攥着铅笔描红的孩童,到伏案啃读文献的博士生,是晨光熹微时的朗朗书声,是深夜实验室不灭的灯光,更是面对难题时 “再试一次” 的倔强。</li><li>怀揣对真理的渴望,把 “想知道” 熬成 “能做到”,在一次次跌倒与爬起里,让最初的小小梦想,长成了支撑前行的参天力量。终于在这天,凝成了胸前的勋章 —— 那是她应得的荣光。</li></ul> <ul><li>毕业典礼结束后,我们一起在学校食堂用餐。学校很用心,给所有毕业生和家长加了餐:有喷香的红烧肉,有清爽的凉拌藕片,还有一碗暖暖的鸡汤,而且都是免费的。捧着温热的汤碗,看着女儿、梁和老孔说说笑笑,我们一家四口举起饮料杯,轻轻碰在一起,“恭喜女儿博士毕业!” 声音不大,却裹着满满的欢喜,在食堂的烟火气里,漾出最温柔的涟漪。</li><li>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荷花的香,带着毕业的喜,带着未来的希望,裹着我们,裹着这满满的幸福,慢慢飘向远方。</li></ul> <p class="ql-block">第二章:访古探幽</p> 七 <ul><li>毕业典礼结束后,女儿和梁依旧忙碌着,我们不愿打扰,便趁着这难得的机会,在蓉城好好游览了一番。</li><li>第一站,便是都江堰和青城山。</li><li>常言道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话果然不假。去都江堰之前,我总以为它只是一座普通的水利工程,可真站在它面前时,先是被江水的气势吓住,后又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遥远的地方奔来,带着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li><li>站在伏龙观的廊下,能看见江水撞在鱼嘴分水堤上,溅起的水花沾在脸上,凉丝丝的,带着江水特有的清冽。顺着石阶往下走,指尖拂过斑驳的石墙,那是千百年江水浸润的痕迹,粗粝却温暖,像李冰当年留下的温度。</li></ul> 八 <ul><li>离开都江堰,便去了有 “西蜀第一山” 之称的青城山。</li><li>它以 “天下幽” 闻名遐迩,也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li></ul> <ul><li>刚进山,就被满眼的绿裹住了:层峦叠翠,云雾像轻纱般绕在山间,宫观建筑依山取势,灰瓦红墙藏在绿树间,与自然浑然一体,恰如杜光庭笔下 “云浮翠巘丹霄外,人在空青玉界中”,道家 “天人合一” 的哲学,在此化为了有形之境。</li><li>天师洞内古木参天,枯藤盘桓如道篆,千年银杏静立在庭院中央,像位悟道的老者,枝丫伸向天空,似在与云端对话。</li></ul> <ul><li>山涧清泉泠泠,顺着青石板缝往下淌,踩在石阶上,偶尔会碰到从崖壁上垂下来的藤蔓,绿得发亮,沾着雾水,蹭在手腕上,凉得沁心。耳边是泉水叮咚,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传来的钟声,慢悠悠的,裹着雾,飘得很远,让人心里忽然就静了 —— 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能想起那些被忽略的、细碎的美好。</li><li>传说幽谷深处,白素贞曾在此苦修千年,“幽涧泉,鸣深林,冷翠湿衣云满身”,一袭素影与月华同炼,终脱胎换骨。她的故事与青城山的雾霭交织,化作 “一榻云山分世外,半瓢烟雨寄浮生” 的传奇,道尽妖仙殊途却同归本真的宿命。</li><li>现在登上青城山,仍可循着杜甫 “自为青城客,不睡青城池” 的诗踪,在老君阁远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的渺远,或在八角亭听松涛阵阵。</li></ul> <ul><li>青城山以苍崖为纸、流云为墨,将千年道意写入一草一木,终成 “回首烟霞里,仙都阆苑中” 的东方秘境。</li></ul> 九 <ul><li>接下来我们又去了眉山的 “三苏祠”。</li><li>那是苏轼、苏辙、苏洵的故居,是墨香绕了千年的地方。</li><li>踏在眉山的石板路上,风里仿佛都飘着宋词的韵律,轻轻一吸,满是墨香。</li></ul> <ul><li>“烟雨三苏祠,一程山水,半卷宋词。” 穿过黛瓦粉墙的月洞门时,风忽然慢了下来,像是怕惊扰了这里的光阴。廊下竹影摇曳,竹叶扫过檐角的铜铃,叮铃叮铃的,像宋朝的书生在轻声吟诵。黄葛树垂下苍老的根须,有的垂到地面,扎进土里,有的还悬在半空,像老人的胡须,轻轻晃着,似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li><li>在古树下俯身,拾起一片落在地上的银杏叶,叶脉清晰,黄中带绿,放在鼻尖闻了闻,似乎还带着淡淡的墨香 —— 像是从苏辙写给兄长的家书上掉下来的。</li><li>古井边,石栏沁着幽幽的凉,俯身望去,井水清澈,倒映着头顶的蓝天与云朵,恍惚间,竟像倒映着北宋的星辰。有人俯身洗手,指尖刚碰到水面,便惊碎了一池旧梦,涟漪荡开时,仿佛浮起《赤壁赋》的残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li></ul> <ul><li>正殿的塑像眉目温润,苏轼的衣袂间似藏满了典故 —— 有 “大江东去” 的豪迈,有 “但愿人长久” 的温柔,还有 “竹杖芒鞋轻胜马” 的豁达。</li></ul> <ul><li>忽有穿汉服的姑娘笑着走过来,问我们 “可曾见过子瞻?” </li><li>话音刚落,满园的梨花便纷纷落下,像是替这千年的风雅,续上了注脚。</li></ul> <ul><li>在三苏祠里走了许久,脚步轻轻的,怕踩碎了这满院的墨香,也怕惊扰了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诗句。</li></ul> 十 <ul><li>游览这几处 “圣地”,耗了不少精力,我们便决定在蓉城市区里,拜访些熟悉的地方。</li><li>先去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 —— 多年前曾来过几次,如今再踏进来,竟像见了老朋友。</li><li>默默走过当年看过的亭台楼阁,时而伸手触摸一下老物件:武侯祠里的石狮子,还是当年那般威严;杜甫草堂的茅草屋,依旧透着古朴的气息。</li><li>指尖触到木柱时,像是与过去的自己握了手,那些尘封的记忆,忽然就鲜活了。</li></ul> <ul><li>转过一日我迎着飞雨,独自去了成都博物馆。</li><li>在展厅里慢慢走,亲眼见到了被喻为 “成都微笑” 的东汉陶俑 —— 俑的嘴角微微上扬,眉眼弯弯,像是藏着千年的温柔,看一眼,心里的疲惫就散了大半;盛唐时期的 “镂空鎏金香囊”,放在展柜里,灯光照在上面,鎏金的光泽流转,精致得让人挪不开眼,想象着千年前,它曾在某个女子的衣襟间,随着步履轻轻晃动,散着淡淡的香;还有秦汉时期的 “石犀”,静静立在展厅中央,身躯庞大,纹路古朴,仿佛还带着当年江水的气息,诉说着成都的过往;“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眼睛凸圆,耳朵宽大,透着神秘的气息,让人忍不住猜想,千年前的古蜀人,曾有着怎样的智慧与想象。</li></ul> 十一 <ul><li>隔天的清晨,我们徒步去了人民公园。挨着湖边挑选座位,选了个临着荷花的位置坐下。</li><li>服务员端来盖碗茶,沸水冲进碗里,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茶香瞬间漫开来。</li><li>捧着温热的茶碗,看湖里的荷花轻轻晃动,偶尔有蜻蜓落在花苞上,停一会儿,又飞走了。</li><li>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茶桌上,光斑跳动,耳边是周围人的闲谈声 —— 慢悠悠的,只觉得时光都慢了下来。</li><li>到了晚上,又去了 “西蜀第一街” 锦里,红灯笼挂满了街巷,小吃的香气飘得很远,买一串糖油果子,咬一口,甜得粘牙,像把成都的烟火气,都含在了嘴里。</li></ul> <ul><li>最后一天去了宽窄巷子给家人挑选礼物,挑了几盒麻辣牛肉干,又买了些蜀绣的小摆件,想着回去时,分给亲戚朋友们,让他们也尝尝成都的味道,看看成都的美。</li></ul> 十二 <ul><li>29 日,我们收拾好行李,依依不舍地踏上返锦的旅程。飞机在白云间飞行。</li><li>透过窗,蓉城大地越来越模糊,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来蓉城了,年岁渐长------那就好好告个别吧。</li><li>日子从不是匆匆而过的风,而是一帧帧叠起的旧影。那些藏在六月里的过往,将是我终身难忘的。</li></ul> <p class="ql-block">2025.9于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