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化背景决定了什么是“正常”的行为和情绪表达。比如,在一些文化中,情绪外露可能是人际交往的常态,而在有些文化中,内敛和冷静更被推崇。</p><p class="ql-block">我的文化背景是要求内敛和冷静的,不允许情绪外露。小时候,大人骂我不允许我哭,我只能无声的流泪,有时因哭不出声来委屈的打狗窦。长大后我的胃对情绪很敏感,比如重要考试前没有食欲,吃不下饭,一生气胃就不舒服。上学期间,我高调的推崇“女子有泪不轻弹”,即使看悲伤的电影也不掉泪,以能压住自己的情绪为荣,隔断了自己与感觉的连接。我爱笑也挨了很多骂,幸亏笑没有哭那么严重,我的爱笑没有被制止住,哈哈。</p><p class="ql-block">以前我对感受很不理解。看到小孩回家找不到妈妈哇哇大哭,我认为有什么好哭的,妈妈又不在身边。看到有同学考不好独自落泪,我觉得好可笑。我上高一时,年终考试考得非常差,想挤出一点后悔的泪水也挤不出来。上学时和我一起玩的好同学很多,但我只能和大家一起打闹说笑,我不会向其她同学一样充满感情的说些私密话,我不懂那些复杂的感情,我也因此难以和同学深交。</p><p class="ql-block">我儿子小时候,我也不允许他哭。幸好我管教不严,儿子躲在自己的屋里又哭又说,我懒得再去制止,他该哭的时候还是哭了出来,他因此比我们更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因为我和爱人都与自己的感觉失联,有超强大脑,却不懂感受。和儿子发生矛盾冲突缺,只知道讲道理,却不懂他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后来我通过学习,经常感受自己身体的感觉,与自己的感觉有了连接,看电影时会看得泪流不止,才逐渐学会了走心,而不再是只讲道理。</p><p class="ql-block">家族文化影响着我们的信念和行为,也会制造出相应的问题。如果自己不学习改变,一些不良的文化会世代传承下去,让家族呈现同样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寻找并利用信念和经历</p><p class="ql-block">来访者精神方面的信念和经历有哪些?我们如何将这些纳为己用,从而将其转变为帮助来访者改变的资源?</p><p class="ql-block">遇到带着独特精神信念和经历的来访者是咨询师的一种常态。这些信念和经历可能源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个人哲学或超自然体验,它们既是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咨询过程中宝贵的资源。理解并善用这些内容,不仅能建立更深的信任关系,还能催化有意义的改变。</p><p class="ql-block">来访者的精神信念和经历多种多样,它们往往是其世界观和情感体验的核心组成部分。例如,有些人可能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当下的困境是过去行为的后果;有些人则深受宗教教义影响,比如基督教中的“宽恕”或佛教中的“放下执念”;还有一些人可能经历过“超自然体验”,如梦境预兆、与逝去亲人的心灵感应等。这些信念和经历不一定符合科学理性,但对来访者而言,它们真实且有力,直接影响其情绪和行为。</p><p class="ql-block">比如一位来访者坚信自己“被命运诅咒”,因此长期陷入无助和绝望;另一位则可能通过冥想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从而找到应对压力的方式。这些信念和经历既可能是负担,也可能是力量源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运用。</p><p class="ql-block">咨询中,我们不应将来访者的精神信念视为“非理性”而忽视或纠正,而应以开放和好奇的态度探索其背后的意义和功能。</p><p class="ql-block">·共情式探索:理解信念的深层含义 首先,我们需要共情地探索这些信念对来访者的意义。例如,一位来访者提到“因果报应”时,可能是在表达对过去行为的悔恨或对公平的渴望。通过询问“这个信念如何影响你的生活?”或“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我们可以帮助来访者梳理情感和需求。比如,一位女性来访者坚信自己“不值得被爱”,因为她认为前世造孽。咨询师没有直接挑战这个信念,而是引导她探讨“值得被爱”对她意味着什么。最终,她意识到这其实源于现实中的自卑感,从而转向更积极的自我认知。</p><p class="ql-block">重构叙事:将信念转化为积极力量 许多信念本身具有双重性,我们可以通过重构(reframing)帮助来访者发现其积极面。比如,一位来访者相信“苦难是上帝的考验”,咨询师可以引导他看到“考验”中的成长机会,而非单纯忍受痛苦。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事业失败而认为“命运不公”,但咨询师帮助他将此信念重构为“人生转折点”,鼓励他从中寻找新方向。最终,他开始学习新技能,并找到了更有意义的工作。</p><p class="ql-block">·整合仪式和象征:利用经历促进疗愈 精神经历往往与仪式或象征相关,我们可以将这些整合到咨询过程中。例如,一位来访者通过祭奠逝去亲人获得慰藉,咨询师可以鼓励ta在咨询中分享这种仪式,或设计新的象征性行为(如写信释放情绪)。曾有位来访者常梦见逝去的母亲,并认为这是“母亲在守护自己”。咨询师建议她每天花几分钟与“梦中的母亲”对话,记录下感受。这个简单的仪式帮助她缓解了哀伤,并找到了内心的支持感。</p><p class="ql-block">·连接现实目标:从信念中提取行动动力 精神信念常蕴含深层价值观,如“慈悲”“坚韧”或“平衡”。我们可以帮助来访者将这些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一位佛教徒来访者追求“放下执念”,咨询师便引导她设定小目标,如每天练习正念冥想,逐步减少对焦虑的执着。还有位年轻来访者相信“灵魂使命”,但感到迷茫。咨询师通过帮助来访者探索“使命”的具体含义(如帮助他人),最终制定了成为志愿者的计划,从而提升了自我效能感。</p><p class="ql-block">总之,来访者的精神信念和经历不是咨询的障碍,而是通往其内心世界的桥梁。通过共情探索、叙事重构、整合仪式和连接现实,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改变的资源。记住,咨询的本质是陪伴来访者发现他们已有的力量——而他们的信念和经历,正是这种力量的独特表达。最终,这不仅促进了疗愈,也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精神多样性的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