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纸为媒镌刻伟人风骨 评丁香剪纸毛泽东 一杨晓胜

诗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刀纸为媒镌刻伟人风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评丁香剪纸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杨晓胜</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民间艺术的长河里,剪纸始终以“以简驭繁”的特质,成为承载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的独特载体。当这种扎根大众的艺术形式遇上毛泽东这一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伟人形象,便不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丁香创作的剪纸《毛泽东》,正是以精湛的刀工、质朴的美学表达,将伟人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记忆熔铸于一纸之上,让观者在指尖流转的光影中,触摸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领袖形象。</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初见《毛泽东》系列剪纸,最直观的冲击来自其对人物精神内核的精准捕捉。作品摒弃了宏大叙事的堆砌,转而以“特写式”构图将毛泽东的形象置于画面核心,背景仅以极简的元素点缀,却让人物的气场瞬间凸显。画面中的毛泽东身着经典的中山装,身姿挺拔却不刻意张扬,仿佛正处于沉思或与群众交流的瞬间。尤为动人的是面部刻画:通过细如发丝的阴刻线条,将眉眼的深邃、嘴角的温和精准勾勒,眉峰微扬带着洞察世事的锐利,眼神平视却藏着对人民的关切,而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弧度,又消解了“伟人”的距离感,多了份平易近人的温度。这种“于细节处见精神”的刻画,让剪纸跳出了“肖像复刻”的局限,成为对人物性格的艺术解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丁香的刀工堪称“稳、准、细”的典范,既延续了传统剪纸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对“质感”的追求。作品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两种技法的交替使用让画面层次分明。阳刻的线条用于勾勒人物的轮廓与主体结构:中山装的领口线条刚劲利落,没有丝毫拖沓,既体现了服饰的规整,也暗合伟人处事的坚定;袖口、衣褶的线条则稍作柔化,避免了僵硬感,让人物姿态更显自然。而阴刻则聚焦于细节刻画:面部的皱纹、中山装的纽扣纹理,甚至衣领处细微的褶皱,都以细密的阴刻线条呈现,尤其是眼部的刻画,瞳孔以留白凸显,周围环绕的细纹既表现了岁月的痕迹,又让眼神充满穿透力,仿佛能透过纸背,望向他毕生追求的“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更值得称道的是丁香对剪纸“虚实相生”美学的运用,让作品超越了平面的限制。人物主体采用“实刻”,线条密集且精准,确保形象的清晰与立体;背景则以“虚刻”处理:左侧以寥寥数笔阴刻出几株挺拔的松柏,松针以放射状线条呈现,既象征着伟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又不抢夺人物的视觉焦点;右侧则留白居多,仅用一道弧线暗示远山的轮廓,既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也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那片留白,或许是他曾走过的井冈山,或许是他牵挂的万里江山,这种“不画全而意自足”的处理,恰是传统剪纸“以少胜多”的精髓所在。</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色彩的选择上作品并未追求繁复,而是以经典的“中国红”作为底色,搭配局部的米白色线条,形成强烈而和谐的视觉对比。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本就承载着“热血”“希望”的寓意,在这里,它既是对革命岁月的致敬,那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染红的颜色,也是对伟人精神的象征——毛泽东的一生,都在为红色江山的建立与巩固燃烧自己。而米白色线条在红色底色的衬托下,既让人物轮廓更显清晰,又增添了一丝温润感,避免了红色可能带来的厚重压抑,让整体氛围既庄重又不失活力。这种色彩搭配,看似简单,实则是对“红色主题”的精准理解:它不依赖夸张的符号,而是通过色彩的情感属性,悄悄拉近观者与历史的距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从文化与历史价值看,这类《毛泽东》系列剪纸的意义远不止于“艺术品”本身。它是传统民间艺术与红色文化的一次成功融合:剪纸作为源自民间的“草根艺术”,本身就带着大众的温度,而毛泽东的形象始终与“人民”紧密相连,两者的结合,让“伟人”从历史课本的文字中走出来,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视觉形象。对于经历过革命岁月的人来说,这幅剪纸或许能唤起他们对过往的记忆;而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它则以一种更轻松、更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搭建起了解伟人的桥梁,比起严肃的历史纪录片,剪纸的“亲切感”更容易让年轻人愿意停下脚步,去探究画面背后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系列剪纸作品也为红色主题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轻量化”的思路。当下不少红色主题作品追求宏大场面与复杂技法,却往往忽略了“情感共鸣”这一核心。而丁香的剪纸恰恰相反:它没有复杂的场景,没有华丽的技法,仅靠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完成了对伟人精神的诠释。这背后是创作者对“减法”的智慧运用,丁香减去了不必要的装饰,减去了刻意的煽情,只留下最核心的人物精神与情感内核,却让作品的感染力更加纯粹。这种“以简驭繁”的创作理念,或许正是民间艺术最珍贵的特质:它不追求技巧的炫耀,只专注于情感的传递。</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若从丁香剪纸更严苛的艺术角度审视,作品或许存在一些可探讨之处:比如背景元素的极简处理,虽让人物更突出,但也可能让部分观者觉得历史氛围的铺垫稍显不足;又如人物动态的选择相对平和,若能加入一些更具时代特征的细节(如手持书卷、或与群众握手的姿态),或许能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的层次。但这些细微的不足,并不影响作品的整体价值,它的核心魅力,本就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那份源自民间的真诚与质朴。</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丁香的剪纸《毛泽东》系列是一件“有温度、有筋骨”的作品,它以传统剪纸为媒介,用精湛的技艺刻画了伟人的形象,用质朴的美学传递了时代的记忆,更用民间艺术的温度,让伟人精神在当代依然能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在这个信息快速迭代的时代,这样的作品就像一座小小的桥梁,一边连着传统的艺术根脉,一边连着鲜活的历史记忆,提醒着我们:伟人的精神从未远去,它可以藏在一纸一剪的光影里,藏在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用心感受的瞬间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杨青云,曾用名杨晓胜,笔名梅雪、汝愚等。常驻北京。著有《范曾论》《范曾新传》《&lt;范曾新传&gt;导读》《孔祥敬诗论》《周恩来研究》《范学有道本体论注》《范曾诗魂书骨美学思想窥探》《范曾研究学何以成学》《贾平凹美术论》《李德哲美术论》《北京虎王马新华新论》《忽培元浅论》《王阔海新汉画初探》《樱花结》长篇小说等。现为范曾研究会会长,北京周馆筹委会秘书长兼《周公研究》新媒体总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剪纸:丁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