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月的新疆,天高云淡,我踏上了这片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土地。从乌鲁木齐的现代气息到火焰山的苍茫壮美,每一站都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令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抵达乌鲁木齐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乌鲁木齐”四个大字的巨石碑,红色祥云装饰映衬着身后林立的高楼,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在此刻具象化。不远处,“坎儿井源”的茅草凉棚下,藤蔓垂挂,木柱支撑起一方清凉,仿佛通往千年水利智慧的入口。步入其中,模拟岩洞内的“暗渠现象”展区以幽蓝灯光勾勒出地下水脉的神秘,而展板上的投壶体验区则让人穿越回古人宴乐之境。</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深处,石碑上“玉门”二字鲜红夺目,四周岩石嶙峋,光影交错,恍若置身地下长廊。据《史记》记载,坎儿井是西域人民对抗干旱的伟大创造,被誉为“地下长城”,行走其间,不禁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幽蓝的灯光在岩壁间流转,水滴声轻轻回荡,仿佛时间也在这地下迷宫中放缓了脚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文明,不只是城郭与宫殿,更是人们在荒芜中凿出生命之源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走出“坎儿井源”,阳光洒在脸上,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木架井口静静伫立,标牌上写着“坎儿井竖井口”,它不像景点,倒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千年来清泉从地下缓缓涌出的奇迹。远处山脉绵延,高压电塔穿行其间,现代与古老在此刻悄然对话——一边是科技输送的电流,一边是古人智慧流淌的水脉。</p> <p class="ql-block">再次回到洞穴式展厅,“暗渠观景”四个字刻在入口石碑上。脚下水池泛着幽蓝微光,倒映着嶙峋岩壁与交错枝干,仿佛真有一条地下暗河在静静流淌。游客们低声交谈,有人驻足凝望,有人举起手机记录这人造却动人的奇景。我站在池边,竟生出几分探险者的错觉,仿佛下一秒就能顺着暗渠,走入那被黄沙掩埋的丝路往事。</p> <p class="ql-block">午后奔赴火焰山,赤红山体绵延如烈焰燃烧,巨大的温度计雕塑直指酷热传奇。标志牌前,“我在火焰山下等你”的标语与远方葡萄庄园的绿意遥相呼应。途中偶遇《西游记》的雕塑群:手牵红孩儿的铁扇公主母子像伫立沙丘之上,骑神兽的牛魔王神话人物静守荒原,宛如丝路遗梦。</p> <p class="ql-block">那座巨大的温度计矗立在沙漠中央,椭圆的轮廓像一只凝视天空的眼睛,0到100度的刻度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我走近时,身穿白裙的同伴正站在它旁边微笑留影,裙摆被风轻轻掀起,与身后赤红山丘形成鲜明对比。这荒凉之地,竟因人的身影而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把巨大的芭蕉扇雕塑突兀地出现在视野中,黄灿灿的外壳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几位游客围在它周围合影,笑声在空旷的荒野中荡开。</p><p class="ql-block">巨大的芭蕉扇,让我们想到了《西游记》,在铁扇公主的手里,是那么的神奇和运用自如,对于游客却如同似戏谑的装置,站在它的脚下,我们如此渺小,反倒让人会心一笑——在这片以葡萄与瓜果闻名的土地上,连幽默也带着甜味。</p> <p class="ql-block">火焰山脚下,“火焰山”三个大字刻在山体之上,鲜红如血。游客们沿着小径行走,远处一辆白色汽车静静停靠,像是从某个神话故事中误入凡间的坐骑。我仰头望去,山岩层层叠叠,纹理如火舌翻卷,仿佛大地深处仍有不灭的烈焰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荒原之上,一组雕塑静静伫立:牛魔王</p><p class="ql-block">与他的坐骑和岳器呈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牛魔王的坐骑名为璧水金睛兽(又称避水金睛兽),其外形融合了麒麟、龙、鱼鳞等特征,既能腾云驾雾也能下水浮游。 (外形:似麒麟,有龙头、鱼鳞、狮尾等特征,通体碧绿;能力:可腾云驾雾、下水浮游,对主人忠诚但仅能通过外貌辨识)</p><p class="ql-block">名称争议:原著《西游记》最早版本(世德堂本)中写作“璧水金睛兽”,后续版本因校注差异出现“避水金睛兽”等误传,但“璧”与“避”为字形相近导致的误写。 </p><p class="ql-block">兵器</p><p class="ql-block">牛魔王使用混铁棍作为兵器,该兵器在《西游记》第六十回中被描述为熟铁打造,与黄金甲、麐皮靴等装备搭配使用。 </p> <p class="ql-block">雕塑不似现代艺术的张扬,倒像是《山海经》中走出的遗民,在风沙中守望着曾经的信仰。两位同伴正指着雕像与同伴低语,神情专注,仿佛在解读一段失落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避水金睛兽与牛魔王的雕塑前,一位女子伸手轻触犄角,指尖仿佛在感受千年前的神谕。她的同伴则凝视着那柄混铁棍,目光深远。这些形象虽非史书记载,却承载着人们对丝路神话的想象——在这片土地上,现实与传说从来就不曾分明。</p> <p class="ql-block">团长夫妇站在“火焰山”黄色标志牌前微笑合影,女子穿着红裙,男子戴着墨镜,背景是无垠沙漠与湛蓝天空。那一刻,他们不只是游客,更像是这场文化之旅的见证者,用笑容将现代与古老、自然与人文轻轻连接。</p> <p class="ql-block">葡萄架下果实累累,深紫葡萄悬垂藤间,空气中弥漫着甘甜气息。维吾尔族家中热情款待,瓜果满桌,歌舞悠扬,民族团结之情尽在笑语之中。一位老人弹起都塔尔,琴声婉转,姑娘们旋身起舞,裙摆如花绽放。我坐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杯清茶,茶香与果香交织,心也渐渐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次日远眺天池,碧水如镜,倒映博格达雪峰,传说中王母娘娘的“洗脸盆”静卧群山之巅,悬泉飞瀑,龙潭映月,恍入仙境。晨雾未散,湖面如银,远处雪峰若隐若现。我沿着栈道缓行,耳边是风过林梢的轻响,心中却仍回荡着昨日火焰山的炽烈与坎儿井的幽深。</p>
<p class="ql-block">这趟旅程,从地下暗渠到天上雪湖,从千年智慧到神话传说,每一步都踏在文明的脉络上。新疆,不只是地理的边疆,更是文化的交汇点——在这里,水与火共存,古与今对话,而我,只是一个幸运的倾听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