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医生说举手之劳,患者幸转危为安(原创)

湖上明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 月20日,周六,下午,武汉到哈尔滨航班飞行一小时后,万米高空,突然传来急促的广播声,“各位乘客请注意,有一位乘客突发不适,有哪位乘客是有执业资格的医生,请到✘座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位闭目养神的近六旬男子听到广播,半跑着赶到后,一边向空乘人员报明自己的身份,一遍观察患者,只见那位乘客不断流着冷汗,呼吸困难,他询问乘客同行人员后,得知该乘客为渐冻症患者,吞咽功能几乎丧失,眼睛还可以转动和眨一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根据病人陪同人员的介绍、现场观察和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判断,认为病人需要补充营养,然后快速将病人家属携带的药品进行输入,并且将飞机上提供的氧气瓶调整到合适的供氧速度供患者吸氧。又持续观察,直到病人状况看上去稳定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座位,让登机时就已经疲乏不堪的身体得以休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男子是协和医院的屈医生,今天在门诊值班,本来一般放号二十个,不知何故放了三十个。他耐心为每一位患者看完病后,立刻背起准备好的双肩包赶往机场,好在出租车师傅有经验且张弛有度,在停止登机前五分钟赶到登机口,幸运地上了飞机,更幸运的是这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上近九点,在酒店餐厅 听他和另一位同一航班的老师聊这突发的经历,内心充满对医生这一职业崇高敬意,也对屈老师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表示赞叹,他却说这是举手之劳,然而这举手之劳却搬去了一个病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泰山压顶之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这突发情况,他解释说今天的情况还是很危险,这样的重病人应该由有医生护送的救护车转运,考虑时间因素,直升机转运快但一般家庭负担不起,像今天乘坐民航飞机也应该有医生护送。飞机上他的操作,病人虽然有四个人陪同但不可能完成,氧气瓶的供氧速度如果不调整可能会很快用完而无法保障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因为参加医学地质专委会年会,屈老师登上了这个航班,无意中义务承担了这位病人的护守天使。这应该算是这次会议的成果之一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屈老师点赞,向屈老师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9.24,补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由于本人不是学医的,只是大致描述了救治过程,没有专业能力细致描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