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一记59934部队老兵于旺的书法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墨抒晚情 笔挥晨光</p><p class="ql-block">一一记59934部队老兵于旺的书法人生</p><p class="ql-block">“提按顿挫皆学问,横竖撇捺总关情。”在五九九三四部队右玉籍战友微信群中有一位老兵,总是用一幅幅字迹优美流畅雄浑有力的书法作品吸引众人的目光。这位从青藏高原走来的退役老兵,用半生时光将书法淬炼成艺术,更以笔墨书写出一段精彩的人生。他就是原五九九三四部队勤务连三排七班的于旺同志。</p><p class="ql-block">于旺与书法的结缘始于少年,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就爱好写字。他父亲当年在乡里当过老师,对书写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对毛笔字更加言传身教。后来上小学一年级老师也特别重视毛笔字的书写。那时没有现成的墨汁,每天上课第一件事就是“写仿”,用墨条在砚台上磨墨汁,然后在麻纸上摹写老师的“仿引”。老师在学生写的仿上批改,把写的好的字画上红圆圈。于旺通过摹写老师的“引子”,毛笔字越写越有进步,仿上的红圈越来越多,毛笔字越写越有模样。他十来岁每逢春节就给乡亲们写对联。逐渐的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革时期停课,他利用这段时光抄写毛主席语录,这段不务正业的时间,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于旺应征入伍,穿上绿军装奔赴青藏高原。在勤务连站岗值勤,工作之余,利用废旧书报练习毛笔字。后来连队指导员刘洪禄专门抽调他编辑《战士生活》小报,及时报到连队的新动态,每月两期。从编辑稿件,刻蜡板,到油印出版都由他一人完成。这项工作不仅锻练他的编辑能力,同时磨砺了他的写作水平,更让小报在军营中发挥了宣传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八年五月,于旺随二十名战友转战辽河油田。入职档案表格因当时他用毛笔填写,字迹工整,被安置在钻井队当地质工,地质工在钻井队是最轻松的工作。因为在钻井时钻井记录,填写报表要求统一用仿宋体填写,这样成为他书法精进的契机。在板房里记录钻井数据的间隙,他仍临摹古帖,并在公司表演赛中屡次夺冠。工作之余,他为分公司出黑板报。围绕重要节日主题活动设计内容,通过工整字迹,精美图画,传递知识,展示创意,达到宣传鼓动的独特作用,深受公司领导的好评。后来他从地质工逐步成为分公司工会干事、工会主席,最终走上了钻井二分公司党支书记的领导岗位。</p><p class="ql-block">退休后,于旺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书法学习和创作上。他遵循古人“疏密、大小、长短、粗细”等二十八规则,钻研笔法,章法,形成独特风格。用笔如锥画沙,力透纸背,在章法上力求布局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气韶贯通,一气呵成。如今七十多岁的他仍坚持临帖,书房里“静心斋”的扁额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回望人生他感慨:少年受父辈们的书法启蒙,军营生活铸就坚韧品格,油田岗位提供了实践舞台。很好的诠释了他书法创作的真谛。这位骑过二八大杠自行车,在子坊煤矿下过井,砖瓦厂脱过坯,建冷库飞过砖的老兵,用半生的时光证明了人生如书,既有少年写字的青涩,又有军营刻板的坚毅,更有晚年挥麾的从容。当战友们问他保持青春的密诀,他挥麾写下了八个字:以笔为伴,心宽自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