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5年春,我接到湖北省文艺创作室音乐组的通知函,通知我到云梦去参加全省音乐创作学习班。(那个时代的省文联撤了,文艺创作室即相当文联。音乐组代行使原音协职能)当干驿公社八团大队党支部郑书记把通知交给我时,还高兴地说:省里要派专车来接你。听到这话,我心头一热,专车是不会派的,但能参加全省举办的创作会议,对一个农村的青年业余作者来讲,的确是天大的喜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会议通知原件照像版。</span></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回乡知青,是很难得受到省文艺创作室重视的。原来,由于天门县文化馆时任编辑徐章瑞老师推荐,我创作的两首歌词在1974年8月,在省文艺创作室音乐组的[歌词选]中发表。</p><p class="ql-block">这个只有32面的薄薄小词本,共发表了全省16位作者19首歌词,其中就有我的两件作品。以反映供销社职工支农下乡为题材的《我挑百贷走千家》,(后来由孙桂庆(《八百里洞庭美如画》曲作者)谱曲,童海螺演唱,在全省获奖。)正是由于写了这样的歌词,才在省文艺创作室音乐组挂上号,为这次受邀开会打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湖北省文艺创作室1974年[歌词选]发表了曾腾芳《我挑百货走千家》等两首歌词。</span></p> <p class="ql-block">参加省里的会议,得要有一套好行头。好在我有一件安有毛领的蓝色夾克棉衣上装,脚上配上一双黄色毛皮的大头靴,那时候只有在工厂的工人才有的,农村很少见。心想这该不会是乡巴佬让人看笑话了吧!</p><p class="ql-block">记得乘车先到天门,然后经皂市的汉宜公路到长江埠,那时候的汉宜公路,听说是当年德国人设计修的,路笔直筆直,一眼望不到头,我还是在WG中大串联步行到北京时第一次走过。转眼过去了七八年的时间,又看到这条路,虽然难得碰到几辆车,但我有一种重新投入社会潮流的感觉,过去的七八年时间,当年的同学有的参军,有的参加工作,而自己似乎成了时代的边缘人,好像被社会抛弃。心想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为未来拓开一条路。</p><p class="ql-block">赶到云梦报到时,我成了最早报到的代表。省音乐组打前站的是余远荣老师,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在会议所在地云梦县革委会招待所,我们暂住在报到的一个房间,余老师十分热情地询问我的有关生活和写作情况,开始就谈得很投机,我那时26岁,余老师32岁,当时不可能想到,在后来的岁月长河中,我们会一起工作二十多年,结下终身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创作学习班期间作者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随着各地代表来报到,省文艺创作室和省群艺馆的领导和老师也乘车抵达,我陪余老师一同到车站去迎接。来的领导和老师有:</p><p class="ql-block">沈 毅,省创作室主持常务工作副主任</p><p class="ql-block">魏开泰,省音乐组组长</p><p class="ql-block">李继尧(何伙)省群艺馆辅导老师,幸福歌词作者之一,</p><p class="ql-block">王 霞 省音乐组成员,歌唱家,</p><p class="ql-block">田友彦 省群艺馆声乐辅导老师,</p><p class="ql-block">到达宾馆后,王霞老师看到代表名单,点名叫给习久兰,曾腾芳这两个女代表安排房间。可能由于名字中兰和芳的原因,王霞老师把两个男同志当成了女同志,这样一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和逗笑。</p><p class="ql-block">习久兰,是长阳著名农民诗人,他的诗歌,满含泥土的芳香,他一生写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部分均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萌芽》《民间文学》《长江文艺》《布谷鸟》《湖北日报》《宜昌报》《长阳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长阳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台发表,如今流传下来的尚有50多首。</p><p class="ql-block">当年,习久兰与著名工人诗人黄声笑齐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长阳县三届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习久兰年长,会议代表都很敬重这位农民诗人。可能由于我年轻,还有一位名彭万年的女教师,名字像是男同志,于是,名字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有一位代表风趣地当我讲:“久闻大名心里想,错把腾芳当女郎。”。引得大家呵呵大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就在省音乐创作班在云梦召开的当年12月,发掘出了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或许是一种历史巧合。</span></p> <p class="ql-block">按会议通知,荆州地区应该有五名代表,即唐永荣(监利)周年丰(江陵)杨先武(江陵)孙桂庆(天门)曾腾芳(天门),结果到会的只有杨先武和我。</p><p class="ql-block">杨先武,沙市三中毕业,当时风头正劲。由他作词,魏开泰作曲的巜誓作公社新一代》上了[战地新歌],[战地新歌]是当时全国最高档次的音乐专集,每年从各省报送的优秀歌曲作品中择优选用,可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魏开泰老师是湖北音乐界的元老,他和杨开智(杨开慧的兄长)是连襟,曾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家里作过客。在当时,能与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师和文艺新秀与会,可谓机会难得。</p><p class="ql-block">会议期间,安排有传达文件,典型发言,交流学习,劳动体验等内容和活动。在体验劳动前一天,余远荣老师给我打招呼,安排我在劳动体验后作一个发言,因此,我在夜里就开始打腹稿。第二天上午劳动(帮助当地挑肥料)结束后,开始谈体会,第一个发言的是管用和老师(著名作家,后为武汉市作协主席)他当时在汉阳县(即现在武汉蔡甸)文化部门工作,经常在湖北日报发表诗歌,我那时对他的诗很喜爱。听完他的发言后,我急忙拿出纸和笔,把昨夜打的腹稿择要点写了出来。杨先武也在准备发言稿,那时候都年轻,有点暗暗较劲,我发现他也在关注我。讲的什么内容,我现在全忘了,唯一没忘记的是杨先武听我发言后讲的一句话:“曾腾芳思路敏捷,来得很快!我当时看见他写发言稿,刷刷几下就写出来了”。他不晓得,我昨夜就想好了怎样发言。</p><p class="ql-block">参加云梦音乐创作班的,均是来自全省各地县群艺馆、文化馆的音乐和文学创作干部,下乡知识青年,工农兵业余作者数十人。是省文艺创作室音乐组建立后,全省音乐歌词作者首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梦睡虎地秦简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云梦会议结束后,管用和老师、杨先武和我以及嘉鱼一位姓龚的作者又留下来,转到武汉,住在省文化厅招待所(位于原阅马场右侧)继续讨论和修改作品。为纪念这次云梦武汉之行,我在阅马场一个名春光的照像馆照了一张半身相,作为这次会议的纪念。这次创作会,我创作了四首歌词编入湖北省文艺创作室1975年4月[歌词选],其中《我是公社的保健员》后来由天门文化馆朱培老师谱曲,由时在干驿区宣传队的胡长珠等女声小组唱;还有一首《韶山,雄伟的山》由余远荣老师谱曲,于1976年12月27日,发表在[湖北日报]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之际的文艺专版。现在看来,当时的确抓住了这次机会,在全省音乐歌词界崭露头角。但最大的收获是我接触到了这些老师,他们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促进的作用。特别是余远荣田友彦伉俪,他们后来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事业和创作的领导者和合作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韶山,雄伟的山》曾腾芳词余远荣曲发表在[湖北日报]文艺专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