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探寻千年柴窑之谜

区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雨过天青:探寻千年柴窑之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后初晴,云层散开,露出一抹令人心醉的天青色。这是五代后周皇帝柴荣为瓷器设定的极致美学标准,也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神秘的传奇——柴窑。</p><p class="ql-block">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公元954年前后,后周世宗柴荣为御窑瓷器写下了这一审美理想。这位被称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或许未曾想到,他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柴窑,会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令人神往的谜题。</p><p class="ql-block"> 柴荣在位虽仅六年,却创烧出了被誉为“诸窑之冠”的美丽瓷器。据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记载:“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根据柴窑瓷器的特点将其列为“五大名窑”之首,被人们尊称为“中国瓷皇”。</p> <p class="ql-block">龙争虎斗,五代背景下的柴窑诞生</p><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战争不断,朝代更迭频繁。后周是这个时代最后一个乱世王朝,而柴荣则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君”。</p><p class="ql-block"> 柴荣生于瓷乡邢州,青年时期曾随大贾从事茶叶、瓷器生意,远走江陵,对瓷器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在郑州开设瓷器店,现存遗址仍能出土大量瓷片,传说即为后周世宗所开之瓷器店。</p> <p class="ql-block">  柴荣即位后,致力于统一大业。对内整军练卒、减少赋税、修订礼乐,使政治清明、经济复苏;对外南征北战,史称其“神武雄略,乃一代英主”。</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军事之余,柴荣对制作器物有着特殊爱好,“大而冶铸,小而器乐,则能较及累黍”。对设窑制瓷,柴荣尤为专注,特设专官管理御窑瓷务,匠师窑工多受训教。后世延绵不绝的御窑督陶官制度,即发肇于柴荣。</p> <p class="ql-block">四如之美,柴窑的独特特征</p><p class="ql-block"> 柴窑瓷器被形容具备“四如”特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p><p class="ql-block"> “青如天”指瓷器的颜色略带有天空中的蓝色,是“绿中带蓝”的基本色调,与传统青瓷的“艾绿色”、“淡青色”有明显区别。“明如镜”是指釉质的光亮度,必须有“滋润细媚”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  “薄如纸”主要指小型器物如杯、盏、碟、盂之类的器壁,大多在1毫米左右,有的甚至薄至0.5毫米。白色胎质细密坚韧,才能在近1300度的高温窑内不变形。</p><p class="ql-block"> “声如磬”是指烧制窑温在1260-1330度之间,特指盏类“薄壁”器,釉光明亮不开片,敲击声清脆悦耳悠长,如古乐器的清脆声响。</p><p class="ql-block"> 柴窑瓷器之贵重,古代即有“柴窑最贵,世不一见”、“片瓦千金”之说,可谓价值连城。</p> <p class="ql-block">窑址之谜,千年悬案的争议与探索</p><p class="ql-block"> 柴窑的最大谜团在于其窑址所在地。自宋元明千年以降,柴窑既缺乏可考实物,更缺乏文字典藏记载,真正到了“世不一见”的境地。</p><p class="ql-block">目前关于柴窑窑址的主要说法有:</p><p class="ql-block"> 郑州说:依据明代万历年间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将曹昭原句“柴窑出北地”变为“柴窑出北地郑州”。这是影响力最大的说法,因郑州在当时后周都城附近,较令人信服。</p> <p class="ql-block">  耀州说:目前最具说服力的观点。“北地”是郡名,耀州在历史上确属北地郡。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铜川市黄埔镇耀州窑遗址发现五代地层出土的天青釉瓷片标本非常符合古人对“柴窑”四大特点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越窑说:一些江南研究者认为越窑精品秘色瓷接近柴窑特征,但越窑窑址远在后周边境的千里之外,且相隔南唐国境,交流不易,不属于后周范围。</p> <p class="ql-block">  瓷中至尊,柴窑的历史地位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柴窑在中国瓷器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明人黄一正《事物绀珠》称:“柴窑为诸窑之冠”;黄矞《瓷史》言:“柴窑为五代名窑之首”;赵如珍“瓷器篇”则认为:“柴窑为中国古瓷之代表”。</p><p class="ql-block"> 柴窑的珍贵程度令人咋舌。明朝嘉靖时期,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举全国之力,穷其一生也不过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到了清末,袁世凯的管家、大收藏家郭葆昌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与人交换了一件柴窑器,而且还不知真假。</p> <p class="ql-block">  柴窑与其他名窑的关系也颇为复杂。它与汝窑有着前赴后继的传承关系,两者同为玛瑙入釉。史料记载只有河南窑口贮有玛瑙矿石,柴窑窑址必在河南玛瑙矿附近。</p><p class="ql-block"> 荆子久《钧窑考证》记载赵宋崛起代周之后,柴窑工匠迁徙到均州(今阳翟),失去御窑的优越性,柴窑技艺逐渐失传,发展为钧窑。</p> <p class="ql-block">技艺失传,柴窑的消亡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柴窑的烧造历史极为短暂。柴荣在位仅五年,真正柴窑烧制成功的时间很短暂,应该只有两三年时间,因此柴窑瓷自然就稀少名贵了。</p><p class="ql-block">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便关闭了柴窑。虽然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时期)柴窑可能还在生产,甚至在形制上延续后周柴窑,但柴窑的工匠、工艺相当大一部分资源被征用来生产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供御瓷器。</p> <p class="ql-block">  柴窑虽然消失,但它对后世瓷器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它开启了釉下三彩的先河,青花使用的是国产料。多数柴窑采用镂空工艺,色泽纯正,把玩后会出现金属光、七彩光,以天蓝、蔚蓝、淡蓝、深蓝、孔雀蓝为主。</p><p class="ql-block"> 较大器物用在宫廷、寺庙,作为礼器、供器、祭祀之用。这些工艺和用途都为后世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重现天日,现代对柴窑的探索与发现</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对柴窑的探索从未停止。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学武为研究柴窑,变卖家产收集瓷器残片,创建了柴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王学武从1996年前后开始,在西安城区内的建设工地上捡回大量瓷片,其中一些天青色的薄瓷片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请教故宫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耿先生看到瓷片后表示:“这是与柴窑文献记载最黏合的瓷器了”。</p><p class="ql-block"> 运用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鉴定学等多种手段,对柴窑瓷器进行追踪、搜集、检测、研究,事实证明能够完全符合文献记载“柴窑出北地”,并且符合五代末就能创烧天青色等“四如”瓷器的窑厂,很可能就是陕西耀州。</p><p class="ql-block"> 但柴窑又不同于宋代耀州窑瓷器,它高于、优于,不等同于耀州窑。</p> <p class="ql-block">  如今,全国各地博物馆中收藏的柴窑器物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 西安柴窑博物馆里那些破碎的瓷片,在灯光下依然闪烁着千年不减的瑰丽光芒。王学武夫妇愿将一生心血收藏的精品孤品、标本实物、石刻拓片、文献资料等研究成果捐献给西安,希望政府能建一座以柴窑文化为主题的国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那些残片虽不复完整之姿,却依然让我们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清脆回响——如磬般清脆,跨越千年,依然动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近二三十年来,民间收藏发现不少“柴”字款和“大周”款的瓷器,其神秘面纱,有待于官方和民间组织,深入探寻之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