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素抱祠,位于恩施市三岔乡天池山魏家山。祠名源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谓不失之本真。由此可见该祠为道教宫观。素抱祠原有房屋十多间,常有二十多位道人焚香执事,1952年拆毁,现只剩残垣断壁,但基本形制还在,可辨识其原为面阔三间加左右后围屋的四方形石木结构建筑。清同治七年成书的《恩施县志》对其无记载,估计建于清末与民国初期。现在的三岔人都叫它奶奶庙。<br><br> 素抱祠遗址(贺孝贵 摄于2006年) <div><br></div> 素抱祠被叫成奶奶庙,说来有一段历史。明洪武二年( 1369年),沔阳人魏词席迁居于此,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家族势力发展,成为魏家山的山大王。素抱祠即为魏家后人所建。到民国后期,出了个叫魏恕斋的人,当过国民党的团总、区长、县参议员,拥有枪支家丁,因不大爱说话,被老百姓背地里喊哑巴阎王。解放初期,他与被解放军击溃的国民党残部营长胡先荣、恶霸地主刘吉仁等密谋反共,在清匪反霸斗争中被抓获后镇压。<br> 曾任恩施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恩施地委书记、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的王英先,1964年根据自己在恩施剿匪平霸的亲身经历,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枫橡树》,其中有解放军与民兵攻打盘踞在奶奶庙的国民党残匪的描写。这个奶奶庙的原型就是素抱祠,作者觉得素抱祠名字难懂,改成奶奶庙,增强了小说的通俗性。<br> 随着《枫橡树》的多次再版(再版更名《枫香树》),以及改编成汉剧《枫香树》、电视连续剧《天池山血泪》,其故事情节深入人心,影响广泛,以至除了少数老人,大多数人只知天池山有奶奶庙,而不知素抱祠了。(原载2005年3月19日《恩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