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公干,安徽省宿州埇桥区人。1908年6月出生。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冯玉祥将军随从副官、秘书,营长、团长、军部副官长等职。1947年9月率国民党第356团官兵起义,先后担任师长、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新乡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64年离休。 因病于2003年2月9日在新乡逝世,享年95岁。</p><p class="ql-block"> 大丈夫就应该投笔从戎</p><p class="ql-block"> 1908年(农历五月初五),张公干出生在安徽省宿县鹤山乡张圩子村。那时,战乱四起,盗匪横行,家里十几间房子被劫匪烧光了,家产荡然无存,荒凉凄惨。 </p><p class="ql-block"> 1924年,张公干考入了安徽省第四农业学校。在校期间,一位叫李一庄的老师经常约他到家里聊聊政治局势,并送给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书籍和报刊阅读,此时,他的眼界大大开阔了,明白了贫穷落后并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他认为,大丈夫就应该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后经李一庄老师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p><p class="ql-block"> 1928年春,西北军官学校在宿县招生。张公干曾听说过冯玉祥的西北军纪律严明,堪称模范军,于是他就动员了十几名同学一同到驻扎在河南开封的军校报了名。在军校里,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射击、军体尤为出色。</p><p class="ql-block"> 不久,张公干奉命到陕西省风翔县去招兵,路过马嵬坡时,他有感而发,向同伴讲起了唐明皇与杨玉环的故事。不知什么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长官也站在一旁有滋有味地听着。之后,那位长官看张公干精明能干,相貌标致,就和他聊了起来,不知不觉天色已暗,长官拍了拍张公干的肩膀说:“当军人就要当一名好军人。”并记下了张公干的名字。 </p><p class="ql-block"> 这位长官就是当时叱咤风云的西北军总司令冯玉祥将军。风翔相遇不久,张公干与其他9人被抽调到西安,更换便装后,经风陵渡到太原大铁通巷冯的办事处,经过培训后,分配到冯玉祥将军身边当随从副官,从此,张公干跟随冯将军走南闯北,欲血奋战。</p><p class="ql-block"> 冯玉祥身边的共产党人 </p><p class="ql-block"> 1931年,冯玉祥中原大战失利后,在太原沉浸于总结失败的教训之中,闲暇时也读读书、会会客,身边没有多少事情。一天,冯玉祥把张公干叫到身边说:“小张,你先到汾阳军校二大队任个分队长,锻炼锻炼吧!” </p><p class="ql-block"> 汾阳军校是随冯玉祥撤到汾阳的原开封军官学校和郑州炮兵学校合并而成的。张公干在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同时,还聆听了北京大学一些学 者讲授的《社会主义发展史》,《通俗资本论》等进步课程。同时,也遇到在西安建立马列主义小组的张祖渠、郝毅,他们已在军校建立了党组织,并和中共山西省委刘天章同志取得联系。因为张公干在西安就是马列小组成员,便由张、郝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汾阳军校已发展共产党员200多名,经张公干介绍入党的就多达几十名,其中,不乏有解放后担任军队高级将领和地方要职的人士。 </p><p class="ql-block"> 1931年6月,汾阳军校两名共产党军官暴露了身份。因为张公干是学校活跃分子,有人怀疑与他有关,校长对他不放心,就说:“先生(冯玉祥)需要人,你回去照顾先生吧!”事已如此,张公干为顾全大局,离开汾阳,又回到冯玉祥身边,到侯马后,冯说:“我很安全,你去张自忠部队锻炼为好。”后来,张公干与张自忠接触中,俩人了建立深厚友谊。 </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运动影响下,冯玉祥决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着手组织同盟军。党组织派张公干到张家口与冯的随从参谋、共产党员周茂藩等人负责处理电报事务。一天,冯玉祥收到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反蒋派”自上海发来的一份密电,说:“若冯举旗反蒋,日本人大力支援,要枪给枪,要钱给钱。”周茂藩和张公干建议说:“既要反蒋,又要抗日。”冯玉祥十分高兴,马上在电文空白处写道:“我决不跟日本人来往。”冯玉祥身边的共产党人听说后十分高兴,并报告给党组织。 </p><p class="ql-block"> 张公干、周茂藩等在冯玉祥身边工作的共产党员影响着冯玉祥,更加激发了冯玉祥这位爱国将领的团结抗日激情,与此同时,他又将自己身边的“亲共”派有意介绍到自己部下或其他抗日将领身边。1939年9月,冯玉祥在重庆与周恩来同志会面时,冯直言不讳地问周恩来:“我身边的工作人员中,有没有共产党员?”周恩来了解情况后说:“您的随从参谋周茂藩、赵力钧、副官张公干是共产党员。您若感到不便,我们可以调他们去别处工作。”冯玉祥听后十分高兴地说:“我知道他们是共产党员,使用起来就更方便了,并要他们在我处发挥共产党人应有的作用。”从此,冯玉祥对身边的共产党员更加信任了。</p><p class="ql-block"> 辗转西安、太原从事抗日</p><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蒋介石为了欺骗舆论,缓和国民党左派同蒋不抗日的矛盾,在洛阳召开了所谓的“国难会议”。会上,冯玉祥呼吁:“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但他的呼吁遭到蒋介石、汪精卫的冷遇,一怒之下,冯玉祥不辞而别,上泰山隐居读书,以观时变。 </p><p class="ql-block"> 期间,已被冯玉祥派到“抗日同盟军”的张公干,因国民党怀疑他是共产党员,不许他活动。无奈,他给冯的参谋周茂藩写信,周立即回信说:“先生(冯身边人都称之先生)让你速来泰山。” </p><p class="ql-block"> 不久,张公干回到泰山,住在五贤祠附近的卧云台,一直与共产党员周茂藩、赵力均等担任冯玉祥警卫。冯玉祥深感自己文化知识不足,局限了其政治、军事生活,决心集中精力,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并聘请了当时著名学者吴组缃、李达、杨柏俊、蓝天照等人任教,选编鲁迅、李大钊、朱自清的文章供自己阅读。一些资深随从对张公干等一批“少壮派”受器重心存不满,必欲驱逐而后快。有一天,张公干下山买了些过元旦用的东西,回到五贤祠,负责传令的刘纯德对张公干说:“先生叫你马上离开泰山。”事情很突然,张公干一时不知所措,想到这既然是先生的决定,没什么可说的,叫走就走。共产党员赵力钧替他收拾好行李,背着背包踏着积雪,在寒风中一直将张公干送下山。 </p><p class="ql-block"> 冯玉祥为张公干的不辞而别感到伤心。后来,先生知道了这件事,便写了一首“丘八诗”:“我思公干,品行极好;我思公干,回来才好。” </p><p class="ql-block"> 张公干并不知冯玉祥此时心情。无奈,回到了安徽老家,因国民党特务盯梢,无法呆下去,便辗转西安、太原,后又返回汾阳峪道河。冯玉祥在这里买下了一百多亩地,由副官王国琛看管。王国琛热情接待了他,并说:“你就在这里休息,别再东跑西走了。”但张公干决定再去西安找共产党组织。谁知,这次却带来了牢狱之灾。</p><p class="ql-block"> 牢狱之灾志弥坚</p><p class="ql-block"> 1935年初夏,张公干到西安找到了党组织,见到了党的特派员江旭同志。党组织要求他迅速与陕南红25军、陕北红26军建立联系,恢复与市内学生党员的联系,加强与原西北军校一些同学联系。 </p><p class="ql-block"> 张公干将共产党员曹瀛州的小饭馆作为联络点,当时正是西安事变前夕,社会形势异常复杂。组织上要他先做一段恢复与组建党组织的工作,然后前往红26军(刘志丹部)工作。 </p><p class="ql-block"> 一天,张公干到联络点,一进门发觉曹瀛州神色不对,情知有异,连忙退出,可为时已晚,隐蔽在街旁的特务一哄而上,将张公干绑架到国民党陕西肃反委员会关押起来。 </p><p class="ql-block"> 原来,由于江旭同志斗争经验不足,寄信小饭馆约张公干会面,这封信却被特务截获。 </p><p class="ql-block"> 特务向张公干询问江旭的情况,欲顺藤摸瓜抓人。张公干将计就计,把河北人说成陕西人,把小个子说成大个子。张公干被三个特务押着去“会面”,张公干把会面地点选在飞机场,那地方空旷无人,又临近杨虎城的营房,利于逃跑。 </p><p class="ql-block"> 江旭穿着军装骑自行车来会面,张公干远远从西边过来。他也看见张公干身后跟着三个人,便不动声色地向西北军的军营拐了过去。此时,张公干忽然向相反方向飞机场外跑去。那里有个骑马的人在奔跑。特务们连忙也追过去,问:“你跑什么?”张公干答道:“我看见江旭了。”特务注意起骑马的人,而骑马的人很快就不见了。 </p><p class="ql-block"> 但特务不放张公干,主要是怀疑他是徐向前派来西安搞暴动的,因红25军才从鄂豫皖长征到陕南。可敌人又找不到证据。 </p><p class="ql-block"> 张公干被关在宪兵队一个6平方米的小屋内,没有窗子,内放一床一桌一马桶。两个月间,这里换过三个人,他们进来就向张公干讲自己的革命史,并问张是干什么的。张公干总是老一套供词,因为政治经验告诉他这可能是特务们设的圈套。</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他和看守闲谈,得知看守也曾在西北军当过兵,不愿和红军打仗。张公干摸清这个看守的底细后,就托他往外捎了封信。张公干写道:“我在西安病重,请二哥速请名医诊治!”信封写:“山东泰安五贤祠周茂藩收。”二哥指冯玉祥,人称马二先生。 </p><p class="ql-block"> 不久,周茂藩持三封信来西安营救张公干:一封是冯玉祥写给杨虎成将军的参谋长李兴中的;一封是写给省主席邵力子的;还有一封是写给省银行行长李维成的。经过一番周折,张公干终于获释。 </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后,张公干向我党驻南京负责人李克农详细汇报了这段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有人又翻张公干这段历史。查敌伪档案得出的结论是:“张公干没有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 </p><p class="ql-block"> 在山东鄄城起义</p><p class="ql-block"> 1946年,蒋介石的内战阴谋遭到民主力量的反对,国民党元老冯玉祥也竭力抵制。蒋介石为排除发动内战、实行独裁的障碍,便以“考察水利”为名,逼迫冯玉祥出国。冯玉祥认识到蒋介石是一个虚伪的独裁者,帝国主义忠实的走狗真面目。他极力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蒋介石政府宣布撤销他“水利专使”,吊销护照,命令他回国,但遭冯的拒绝。1948年1月,蒋介石气急败坏地开除了冯的国民党党籍。 </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中国革命已空前高涨,蒋家王朝大势已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将要走出黑暗,建立新的政府。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专门邀请冯玉祥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冯玉祥十分感动,便乘坐苏联轮船回国,不幸的是,9月1日轮船航行到黑海海域时突然起火,冯玉祥和幼女冯晓达不幸遇难。 </p><p class="ql-block"> 噩耗传来,已在刘汝珍部担任团长的张公干,悲恸欲绝。悲痛中,他写了:“先生,先生,你在哪里?先生走了,公干泣哭呀!”1949年9月1日,张公干获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知名人士,在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之际,在北京举行追悼大会。他急忙到北京,在冯玉祥遗像前长跪不起。 </p><p class="ql-block"> 张公干受冯玉祥爱国的影响,1947年9月13日,率国民党365团在山东鄄城起义,投奔刘邓大军。9月23日,《冀鲁豫日报》登载了起义消息:《蒋家刘汝珍三六五团官兵举行反内战光荣起义》,张公干代表365团官兵发表了反对内战的通电,在国民党内部引起强烈反响。 </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已任冀鲁豫四分区司令员的张公干,在冀鲁豫四分区与太行四分区合并成新乡军分区后,张公干仍任司令员。 </p><p class="ql-block"> 忠骨含笑在新乡</p><p class="ql-block"> 1964年,张公干离休。但是,他认为: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每逢纪念性的节日,他总是到一些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和部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担任了30多个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国防教育辅导员和教员。1978年,他担任电影《吉鸿昌》军事顾问,并出任了河南省黄浦军校同学会会长。风雨兼程几十年。虽然张公干经历过艰难曲折,有过蒙难和冤屈,但是他对共产党的信仰,却丝毫没有动摇过。</p><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2003年2月9日,戎马一生的张公干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他的遗体没有回到家乡宿州埇桥,而是长眠在河南新乡的青山绿水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许桂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