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六年25次穿梭梭…………客居北京辰光(19925)

行者无疆(雲峰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望海潮·六年穿梭大兴机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凤翔南国,凌霄展翼,京华又启新程。琉璃映日,银鹰掠影,初航恰逢清秋。含笑数曾经。六载廿五度,云路频登。退休时光,化作千里暮云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别样征程。有舟山故里,燕京灯明。防疫岁寒,航班骤减,空厅独对孤星。韧字写丹青。看重熙累洽,烟火重盈。笑指蓬山,海天深处是归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释:本词以记者视角记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六年的变迁。上阕以“凤翔南翼”喻机场造型,通过“六载廿五度”具象化飞行频次,展现退休生活与航空网络的深度融合。下阕回溯疫情特殊时期的航空记忆,以“韧字写丹青”赞民航业韧性,结句“海天深处”将个人乡愁与时代发展巧妙绾合。全词以航程为线,串起亲情维系、科技演进与国家发展的多维叙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年二十五次起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在万众瞩目中迎来首航。我拖着轻便的行李箱,穿过崭新明亮的航站楼,踏上了大兴机场的首航航班。那天,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满大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参与历史的兴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年后的今天,2025年9月24日,再次走进大兴机场,这次是飞往我的故乡——朱家尖。值机时,工作人员微笑着告诉我:“先生,这是您在大兴机场的第25次往返飞行。”这个数字让我怔住了,二十五次起落,六年光阴,我与这座机场、与中国民航之间,竟已编织出如此绵长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年前,女儿在北京旅居,吾亦到舟山老家小住。这种地理上的分散,注定与航空结下不解之缘。“爸,以后您就坐飞机来看我们,现在方便得很。”女儿的话犹在耳边。于是,我将退休金的一部分划为“民航基金”,开始了我的空中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次飞行,空乘人员注意到我这位频繁出现的老道儿旅客,偶尔会多问候一句“叔叔又去看孩子啊”,这种细微的关怀让我感受到温暖。渐渐地,飞行不再仅仅是探亲的工具,它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保持与子女、与世界连接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原定的飞行计划被迫取消。直到那年六月,因家中有急事,我不得不前往北京。那次的飞行经历令我终生难忘。偌大的机场空空荡荡,值机柜台前只有零星几人,每个人都戴着严实的口罩,保持着警惕的距离。候机厅里,原本熙熙攘攘的商店大多关闭,只有一两家便利店亮着微弱的灯光。航班上,乘客稀疏得可以一人占据一整排座位,空乘穿着防护服,眼神中透露着疲惫与坚定。飞机降落时,窗外逐渐清晰的城市轮廓,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壮——在这特殊时期,民航成了连接亲情的生命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疫情最严重的两年里,我仍然有四至五次飞行。每一次都需要核酸检测、健康码、行程码,流程繁琐得让人望而却步。但我深知,对于像我这样与子女分隔两地的老人来说,航空是维系亲情的唯一纽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有一次,航班上只有九多名乘客,机长特意来到客舱,向我们表示感谢:“谢谢各位选择飞行,你们的信任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乘客,也是中国民航抗击疫情、保障运输的参与者和见证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疫情逐渐控制,机场重新恢复了生机。亲眼见证了大兴机场从门可罗雀到人声鼎沸的转变。2021年国庆,机场客流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商务人士拖着公文包疾步前行,有年轻情侣相拥告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咖啡厅里飘出浓郁的香气,书店里挤满了挑选读物的旅客,孩子们在候机区嬉戏打闹——这种久违的烟火气,让我不禁湿了眼眶。中国民航的韧性,中国人民的坚韧,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年来,我亲历了中国民航服务的细微变化。无纸化登机从新鲜事物变成常态,面部识别技术让通行更加高效,机上WiFi让万米高空的联络不再中断。作为长者,我最初对这些新技术感到畏惧,但在工作人员耐心指导和子女的远程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这种智能化出行方式。去年生日,女儿为我购买了贵宾休息室服务,我在那里享受了舒适的等候环境和精致的餐食,这让我感受到民航服务对老年旅客的特别关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当我再次踏上飞往朱家尖的航班,心中充满感慨。这六年,二十五次飞行,不仅记录了我与家人团聚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中国民航从大兴首航到成熟运营的全过程。我将退休金“奉献”给民航事业,换来的不仅是与子女相伴的天伦之乐,还有一种参与国家发展脉搏的自豪感。每次飞行,我都认真保存登机牌,在日历上标记航班号,这些看似普通的票据,构成了我退休生活最珍贵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空乘送来饮料,我要了咖啡,看着窗外翻滚的云海,思绪飘向了即将到达的故乡。朱家尖、普陀山,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如今通过航空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六年前,我需要辗转多种交通工具才能回家,如今短短两小时飞行即可抵达。这种便利,是时代进步的缩影,也是我坚持飞行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机开始下降,普陀山的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我轻轻抚摸着胸前的大兴机场六周年纪念徽章,这是今天出发时机场工作人员赠送的。二十五次飞行,六载光阴,我与中国民航的故事还将继续。或许下次,我会带着孙儿一同飞行,告诉他爷爷这些年如何在云端编织亲情,如何见证一个国家民航事业的腾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降落时轻微的颠簸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舱门打开,故乡湿润的海风扑面而来。我深吸一口气,微笑着踏上回家的路。这六年,天空见证了我的坚持,也见证了中国民航的 resilience。退休金换来的不仅是机票,更是一段独特的人生旅程,一段与时代同行的空中情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