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白塔山与中山桥)</p><p class="ql-block"> 幼年旅居兰州的时候,我家住在繁华的张掖路官阩巷五号(今大众巷)。出门向南,经张掖路西去到西关什字,北向就是中山桥和黄河北岸的白塔山;如果从大众巷向北,出水北门,就到了黄河边,西去二百米就是中山桥头。平常在院子里,举目北望,可以看见白塔山上的亭台楼阁,和蠕动在山道上,登顶向白塔寺进香的香客。但那时由于年幼,母亲禁止二哥与我过中山桥。登山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白塔山却铭记在我的心坎里,和我的幼年交织在一起,成为终生难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宋末元初,皋兰山以北和整个河西走廊是属于西夏的地盘。忽必烈经营阿拉善草原,统一黑鞑子部以来,又把目光投向西夏和整个卫藏(拉萨为中心)、安多(青海榆树和川西北)藏区。于是致书吐蕃乌斯藏(即卫藏)地区的萨迦派(花教)法王,希望和谈统一藏区。萨迦法王遂派一著名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高僧行至兰州金城关不幸病逝。1226年冬,窝阔台和拖雷灭西夏后,将兰州纳入蒙古版图。为纪念这位死去的喇嘛,遂在黄河北岸金城关之后的白塔山山巅建藏式覆钵式佛塔一座,垩饰如雪,并在其周围依山势建有祭祀寺院——慈恩寺,白塔山由此而得名。</p> (白塔山下) <p class="ql-block"> 白塔山负郭临河,山脚依河据险,建有金城 、玉迭二关,是控扼黄河北岸交通咽喉的军事要冲。元末白塔毁圮,明·景泰年间(明代宗朱祁钰,1450-1457年)奉敕监军陇右的内监刘永成重建此塔。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巡抚绰奇补旧增新,使白塔山颜容一新。</p><p class="ql-block"> 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是兰州城北的天然屏障,向以“白塔层峦”,秀拔苍穹而名列金城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滨河北路从白塔山脚下穿过,经过如今已经不存的玉迭、金城二关(今已成古玩一条街)西去。关城以北就是巍峨耸立的白塔山。东西两翼有坡道可以上山,紧盯着中山桥,是登上三台阁的正门,不过以斜坡八字形台阶,紧贴高冈东西而上、上面就是面向黄河和整个兰州城区的三台阁前平台。可以凭栏远眺,将中山桥、金城关、奔涌的黄河和整个城关区尽收眼底,一览金城关河形胜。所以,中山桥、金城关、白塔山三位一体,以妙绝视野的山水构图、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人文的完美结合 ,成为了兰州永恒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从三台阁俯视城关区)</p><p class="ql-block"> 三台阁之所以得名,是前山以山势层迭三层而上,以回廊,曲梯勾连。一、二、三台分设风格迥异的“九曲安澜”敞厅、牌坊、三台大厅等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红柱,掩映在绿树丛中,点缀以亭榭,盘旋曲折以回廊,四通八达。联络各处。休闲、纳凉、茶饮、娱乐万象尽汇于此,是市民登高望远、休憩玩乐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三台阁西望山麓,是古色古香的金城关景区。景区以上山坳平台,建有兰州最美丽山水的度假宾馆,其西上空,悬浮着从山下黄河南岸白云观前,到山巅牡丹亭的空中缆车。不过兰州人很少坐缆车,晨起大都沿两翼坡道登山。顺便观览金城壮阔的山河,呼吸山野清新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 (山下金城关)</p> <p class="ql-block"> 三台阁后拾阶而上,是高大精美的风林香袅牌坊,以及罗列其后的罗汉殿、三宫殿等。举目仰望,迎面是山势陡峭的白塔山主峰,曲折上去,沿途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均以高超的建筑技艺,有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其实观览山景,大可从三台阁转向东麓园林。经百花亭、驻春亭、牡丹亭、喜雨亭曲折上山,既饱览园林秀色,品评三星殿、三官殿、法雨寺、云月寺等古代建筑的工艺之美,又能尽观黄河天际,流经兰州城区的雄浑气势。天下唯此一城,有锁钥西北咽喉,控扼河西、宁夏、陇右、甘南,巴蜀要冲的气势。始知金城在中国版图上,居于西北通衢要塞的重要枢纽作用。</p> (东山麓) <p class="ql-block"> 上到山巅,从前的慈恩寺已经不存,现在是一座四合小院,中央就是那座著名迪的白塔。绿顶,圆基,七级八面,高约17米。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没有京城北海白塔玲珑剔透和漂亮;但也别有风致。故俗称白塔。</p><p class="ql-block"> 出了白塔院北望,皋兰山山岭重叠,视野所及的范围内,已经绿化,早已不复是黄土丘岭,山沟后到九州地区,可以通达兰州碑林和四库全书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对于兰州人来说,白塔山在心中的印象远大于五泉山。因为进入兰州市区,远近可见的就是山上白塔和古建筑的身影,云蒸霞蔚,葱茏毓秀,冠佳一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