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国旗飘扬时(随笔)

ZY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近国庆,马路两旁又见国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如同一簇簇跃动的火焰。每当此时,我内心总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澎湃激情,仿佛周身热血被瞬间点燃。这份情感,纯粹而自然,恰如小学作文中最真挚的比喻: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常思索,为何一面旗帜能唤起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我的妻子,一位专注于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对政治议题鲜有关注,但每当电视里响起国歌、升起国旗,她的眼眶总会不自觉湿润。我想,这种超越具体认知的情感联结,或许正是深植于我们内心的本能,是对“家”与“国”最原初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班后,漫步于夕阳铺就的街道,两旁整齐悬挂的国旗在金黄余晖中格外醒目。那片鲜红庄严而温暖,再次深深触动我心。恍然意识到,共和国即将迎来她的又一年华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我并非不加思考的盲目拥趸。面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我同样会批判和思考;对于国家发展的挑战,我始终保持关注。但这与我对国家的热爱并不矛盾。这种爱,是公民对共同家园最朴素的情感,如同爱自己的母亲,根植于血脉,无关乎完美与否。因此,面对国旗、国歌,那份激动总油然而生,难以自持。相比之下,那些借爱国之名行利己之实的行为,才是对这份情感的真正亵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激动之余,凝视着节前盛装、一片鲜红的街道,一丝怅惘却悄然浮上心头。我们的敬意,为何总如潮汐,只在特定的时节涨起澎湃的浪涌,而后便迅速退去,留下一片寂静的沙滩?节日过后,那些曾被精心悬挂的旗帜,便如落幕后的戏服,被匆匆收起,叠放进记忆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如今部分社区、临街商户会在日常悬挂国旗,成为街头一抹亮眼的红,但这样的场景仍属少数。除了政府机关和学校那常年不变的旗杆,在更多寻常巷陌间,国旗的身影依旧稀罕。我曾见过暑假中空无一人的校园,唯有一根孤直的旗杆默然伫立,顶端的国旗仿佛倦怠的翅膀,在烈日的炙烤下失却了飞扬的神采。那一刻,我感到的不仅是一份“形式主义”的遗憾,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日常生活里的缺席。国旗,这本应是我们民族心跳的具象,是时刻在风中搏动的赤子之心,不应只在盛典时才被隆重地“记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异国他乡的见闻。那里的国旗,似乎呼吸着更自由的空气。它们并非整齐划一的队列,而是如同野花,自然而然地开放在生活的土壤里:从百年古堡的墙垣到乡间小屋的门廊,从喧闹酒吧的招牌到静谧咖啡馆的窗棂。那是一种融于血脉的平常,而非刻意为之的展示。尤其在体育赛事时,你看到的不是由政府插上的旗帜,而是从千万个家庭、无数双手臂中生长出的自豪的森林。在巴黎街角,一面小小的三色旗在咖啡香中慵懒摇曳;在北美小镇,星条旗在寻常人家的庭院里与花草一同沐浴晨光。他们的国旗,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是情感随时可以依附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一个更深层的叩问在我心中响起:我们对国家的热爱,究竟是一种仅在宏大叙事中被激发的“仪式性情感”,还是一种应如盐溶入水般,渗透于每日呼吸、每刻感知的“生活性情操”?将国旗日常化,其意义远非仅是改变一种悬挂方式,它更是一场深刻的“爱国伦理”的实践。它意味着,对国家的认同与骄傲,应从盛典广场回归到个人心房,从集体宣誓细化为个体自觉。这并非削弱仪式的庄严,而是为那份庄严构建更广阔、更坚实的生存基础——即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商户自愿在店门口悬挂一面旗,让家庭乐意在阳台上展示一抹红,让升旗不仅是学校的规章,更成为社区自发纪念的方式。当国旗成为我们视野中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所象征的国家,便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一个我们亲手参与、共同建造的温暖实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心期盼,五星红旗能从“节日的符号”转变为“生活的背景色”。无论晨曦暮霭,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静谧乡野,只要我们抬眼,总有一抹熟悉的鲜红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一位沉默却坚定的家人,时刻提醒着我们的来处与归属。有人说,“他人仰望,不如家人分享。”于我而言,让国旗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共同理想,通过这种“分享”融入寻常烟火,才是对其最深的敬意,才是让爱国情怀生生不息、永不褪色的根本所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对国旗升挂已有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全日制学校等应按规定升挂;重要节日期间,鼓励社会各界升挂。法规本意在于维护国旗尊严,并促进其合理使用。然而,现实中却常出现执行僵化、流于形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究其原因,既在于对国旗意义的理解仍停留在符号层面,未能真正领会其代表的国家精神与公民纽带,相关宣传教育也尚不足以支撑起全民自觉、规范的国旗文化;也因为存在诸多现实困境——想悬挂的人不知从何处获取规范国旗,部分人又担心“主动挂旗是否会显得刻意”“会不会被误解为过度展示”,种种顾虑让这份心意难成行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动国旗的日常化、生活化展示,需要针对性破解这些难题。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让国旗的历史、法规和礼仪常识深入人心,消解大众的认知误区;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也应主动搭建便利渠道,比如社区可提供规范国旗的申领服务,商户协会可牵头引导临街店铺有序悬挂,让“想挂旗、能挂旗、会挂旗”成为常态,逐步让尊重和爱护国旗成为社会普遍风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唯有当国旗真正融入寻常烟火,爱国情怀才能找到最坚实、最长久的依托。那时,每一次凝视飘扬的国旗,都将是对家国情怀的温习,对公民责任的提醒,也是对共同未来的无声誓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