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檐下烟痕》读后感悟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网页链接是善德老师创作的原创作品。</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4rdhkj?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58498826"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750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  昨天今天明天,都是一样的时间段,我保持在5点钟前后习惯性的阅读早读。20年来,始终如一,从未改变。善德老师最近痴迷于学习,疯狂地写诗,创作的作品一天比一天多,一篇比一篇更加优秀,而我的阅读能力,实在跟不上善德老师的创作速度,我心中默默地高兴,因为看到善德学习不断地进步,就像父母看见自己孩子勤奋努力,拼命读书而且在不断地进步中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印证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更强,展示了子孙后代的智慧人生。发自内心写下这份读后的感受,将这些美好的感受记录下来,储存到我的骨髓里,作为人生过往中人间自有的真情,让我百年后,子孙后代从我的文字中,感悟到母亲的伟大——彰显在生活细节中。</p> <p class="ql-block">  【在现代诗里摇曳·又见炊烟】檐下烟痕。这首诗写得很好,好在哪里呢?好在将人间烟火、生活细节描述得一清二楚。读完这首诗之后,能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厨房里的忙碌:妈妈在厨房做好饭菜,还叫孩子回家吃饭。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之下,一餐又一餐的饭菜把我们养大成人。当我们再次回家,看到厨房里的妈妈在忙碌,那时的妈妈,为了生活、为让孩子吃饱而忙碌,人也变瘦了。文字里传递着人间烟火的温度,更能让人感受到妈妈对孩子那份爱的暖度,实在太感动人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不能完全明白诗中的含义,但是从字的表面来看,能看到孩子对妈妈的那份爱,“檐下烟痕”也正描写出了孩子的感恩之心。这是我初次读稿的感悟,如果以后有机会、有时间再读,感悟一定会更深,或许也不会这样写了,毕竟理解的深度、广度都会不一样。祝善德老师创作愉快,把生活中的快乐的事情和美好的回忆呈现在人们眼前,让天下人生活愉快。</p> <p class="ql-block">  从这首诗看,善德老师应该曾经在农村生活过,如果不曾在农村生活,怎么会有这么一句话:“墙根下晒着去年的玉米……漫过院子里的竹篱笆”。善德老师对生活观察极为细微,细到何等程度?“我小时候总蹲在门槛上看,数烟有几缕,看它往哪儿飘,灶屋里传来铁锅响,还有娘的声音:‘饭快好了,别蹲那儿凉着。’”这份细节令人感动。年少贪玩不懂事,这段话虽然并未写明孩子好玩的特性,却道明了孩子那时聪慧的种种表露——注意观察身边人与事,或许正源于这份聪慧,也为后来努力学习、来到城里参加工作埋下了伏笔,更体现了孩童时代,我们总是在妈妈的关爱中生活。</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城里的善德老师,并非忘恩负义之人,常常回想起老家,想起妈妈为自己做饭菜时的母爱心境。这份母爱传递的人间真情,是何等暖意。善德老师也将这些美好的回忆写到了诗里:“总想起老家的炊烟……天黑了,快回家”。他以情感的递进,将天下孩子对父母的孝顺之心融入诗中,在字里行间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起来便能感受到父母为孩子的付出之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再看善德老师笔下写行孝的文字:“前阵子回了趟家,天刚亮,又看见屋檐下冒烟,还是那样软,那样香,娘在屋里忙,背影比以前瘦了……原来不管走多远,这缕烟,总牵着我,往家的方向。”读到这里,我不禁回想到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更想起古人的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24日(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全文共计:1282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