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简介</p><p class="ql-block"> 孙文龙(1931—1982),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人,被誉为“太行山上的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他一生扎根农村,以实干精神和亲民作风赢得群众爱戴,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p><p class="ql-block"> 一、生平与职务 孙文龙出身农民家庭,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军,后调任山西省委机要处任机要员。1957年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放弃省城优越条件,回家乡阳城支援农村建设。他历任乡长、公社书记、副县长等职,1966年后连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直至1982年因肝癌晚期殉职,年仅51岁。</p><p class="ql-block"> 二、主要事迹 </p><p class="ql-block"> 1.栽桑养蚕富民。孙文龙在阳城任职期间,走遍全县380多个村庄,带领农民栽种上千万株桑树,使阳城桑茧产量跃居“山西之首、华北之冠”,开创了北方蚕桑产业的奇迹。调任武乡后,他推广科学养蚕技术,使革命老区成为全国新蚕区的标杆;在屯留,他推动蚕桑成为支柱产业,五里庄丝织挂毯更走向国际市场。</p><p class="ql-block"> 2.兴修水利惠民生。 针对阳城十年九旱的困境,他主持修建华北地区第二大水利工程——北留水轮泵站,新增水浇地1万余亩,并带领群众建成2000余项小型水利设施,使全县水地面积达8.6万亩。其治水理念“白桑一滴水精神”至今仍被传颂。 </p><p class="ql-block"> 3. 改革创新敢担当。他大胆尝试高寒山区种植棉花,成功后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在武乡推广小麦种植,使亩产从50公斤提升至105公斤,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还兴建发电厂、化肥厂等工业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1973年山西大旱,他顶住压力组织政府购买100万公斤红薯渣赈济灾民,被百姓称为“救命书记”。 </p><p class="ql-block"> 三、亲民作风与廉洁品格 </p><p class="ql-block"> 孙文龙始终保持农民本色,下乡时身背粪篓拾粪积肥,被亲切称为“粪篓书记”。他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拒绝任何特殊待遇:妻子无业时靠养猪维持生计,自己常年穿着带补丁的衣服,逝世时唯一体面的衣物是武装部配发的旧军装。当组织评定他为“困难户”发放救济款时,他坚决退回并说:“我再穷,还能比老百姓穷?</p><p class="ql-block"> 四、精神传承 </p><p class="ql-block"> 孙文龙逝世后,阳城县委四次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群众自发捐资修建纪念馆、立碑塑像,并将其事迹编成戏剧、拍成影视剧广泛传播。他的纪念馆被列为“国家级AAA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实训基地”等108个挂牌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万人参观。《半月谈》曾以“当干部,就该像这样!”为题专题报道,称其精神“是一面镜子,是一杆旗帜”。孙文龙精神研究会是研究、传承、弘扬孙文龙精神的社会团体组织。</p><p class="ql-block"> 五、荣誉与评价 </p><p class="ql-block">群众赞誉:“蚕桑书记”“粪篓书记”“焦裕禄式的好书记”。官方评价:“人民的好公仆”“中国共产党优秀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山西省委组织部出版发行了《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一书,作为党员干部“三严三实”学习教材。精神内核是:勤政廉洁的公仆精神、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孙文龙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在太行山区留下了不朽的功绩。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传唱,成为激励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精神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