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九月二十四日,我们来北欧的第七天。</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奥斯陆市内游玩后,乘车去哥德堡。</p> <p class="ql-block"> 早上,我们在酒店的豪华餐厅继续享用了可口的早餐。</p> <p class="ql-block"> 回屋整理行李时,看到桌子上的一堆东西,发现都是非常有用的,有必要友情提醒一下,来北欧旅游必带之物:</p><p class="ql-block">1.折叠式烧水壶(北欧宾馆一般都没有烧水壶,这对于离不开热水的中国游客是最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2.大容量保温杯(可以保证全天长途跋涉时的热水供应)。</p><p class="ql-block">3.大功率带3C标志的充电宝。</p><p class="ql-block">4.移动wifi。</p><p class="ql-block">5.电器转换插头。</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在北欧旅游基本是每天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所以我们住的宾馆也基本是每天转换。</p> <p class="ql-block"> 迎着朝阳出发。</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去了阿克胡斯城堡。</p> <p class="ql-block"> 站在奥斯陆峡湾的岸边,目光总会被那座盘踞在岩石之上的灰色城堡吸引——它是阿克胡斯城堡,挪威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峡湾与城市之间最厚重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堡的故事,要从13世纪说起。当时挪威国王哈康五世为了抵御外敌、守护都城,下令在峡湾制高点修建防御工事,一块块花岗岩被垒砌成墙,渐渐有了城堡的雏形。后来的岁月里,它不止是“战士”,更是“管家”:中世纪时,它是王室的行宫,国王在这里商议国事;近代,它化身军事要塞,炮口始终对着峡湾,默默守护着奥斯陆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走进城堡,像是踏入了一本立体的挪威史。斑驳的石墙上,还留着岁月刻下的痕迹——有中世纪武士的盔甲印记,也有二战时期抵抗军留下的标语。沿着旋转的石梯往上走,登顶的瞬间会被眼前的风景惊艳:脚下是青灰色的城堡屋顶,远处是蔚蓝的峡湾,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过,偶尔能看到白色的游轮缓缓驶过,城市的红屋顶在绿树间若隐若现,历史与现实在此刻温柔相拥。</p> <p class="ql-block"> 城堡里藏着许多“小众彩蛋”:如果你喜欢历史,一定要去城堡博物馆,那里陈列着从13世纪到二战时期的武器、服饰,甚至能看到当年王室使用的银器;如果你偏爱安静,不妨在城堡的花园里找一张长椅坐下,阳光穿过树叶洒在身上,听着峡湾的海浪声,仿佛能与百年前的时光对话。</p> <p class="ql-block"> 清晨,是阿克胡斯城堡最美的时刻。夕阳把灰色的石墙染成暖金色,峡湾的水面波光粼粼,城堡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是在向过往的岁月致敬。此时的它,不再是冰冷的防御工事,而是一位见证了千年风雨的老者,用沉默的姿态,诉说着挪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阿克胡斯城堡是挪威的历史勋章,那奥斯陆歌剧院便是这座城市献给未来的艺术诗篇。它不像传统歌剧院那样威严矗立,反倒像一块被峡湾潮水冲刷成型的白色冰山,一半扎根海岸,一半探入蔚蓝,用流动的线条,打破了建筑与自然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 这座由挪威本土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奇迹,最动人的莫过于它的“开放性”。没有高耸的台阶,没有紧闭的大门,一道缓缓倾斜的白色屋顶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峡湾边缘,任何人都能沿着光洁的大理石坡面向上走——孩子们在这里追逐嬉戏,游客们席地而坐晒太阳,甚至有人踩着滑板从屋顶滑下,艺术殿堂瞬间变成了全民共享的城市客厅。</p> <p class="ql-block"> 走进内部,又会被另一种“纯粹”打动。挑高的大厅里没有多余的装饰,白色墙面与原木色座椅形成温柔的对比,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将峡湾的波光直接“引”进室内,仿佛坐在剧场里,也能听见海浪的回响。这里的声学设计堪称顶级,无论是歌剧演员的高音,还是交响乐团的恢弘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能清晰地落在观众耳中,让人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 最妙的是登顶的瞬间。当你沿着屋顶走到最高处,奥斯陆峡湾的全景会毫无保留地铺在眼前:远处的船只犁开碧波,近处的海鸥掠过海面,身后是歌剧院通透的玻璃幕墙,偶尔能瞥见舞台上忙碌的身影。此刻,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站在“冰山”之巅,与峡湾、城市、艺术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傍晚的歌剧院更显浪漫。夕阳为白色的屋顶镀上一层金边,玻璃幕墙反射着晚霞的色彩,海浪轻轻拍打着建筑的基座,像是在为即将上演的夜曲伴奏。哪怕不看一场演出,只是在这里待上一会儿,也会明白:好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艺术盛宴。</p> <p class="ql-block"> 下次来奥斯陆,别只把它当作一座歌剧院——它是可以触摸的艺术,是能与自然对话的空间,更是这座城市自由与包容的最好证明。</p> <p class="ql-block"> 提到奥斯陆的地标,很多人会先想到峡湾边的风景,却容易忽略这座藏在市中心的“红色巨人”——奥斯陆市政厅。它没有城堡的威严,也没有歌剧院的灵动,却用红砖砌成的墙体、满墙的艺术壁画,悄悄装下了挪威的历史、文化与普通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的诞生本身就带着“向平凡致敬”的温度。它从1905年开始修建,耗时近30年,参与建设的不仅有建筑师,还有无数挪威本土的画家、雕塑家。他们没有选择歌颂帝王将相,而是把笔触对准了渔民的劳作、伐木工人的汗水、孩子们在峡湾边嬉戏的场景,甚至还有二战时期挪威人坚守的画面。走进市政厅大厅,抬头就是巨幅壁画,红色、蓝色、黄色交织在一起,像是把挪威的四季与岁月,都定格在了墙面上。</p> <p class="ql-block"> 最特别的是它的“双重身份”:这里既是奥斯陆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对公众开放的“艺术博物馆”。你可能在走廊里遇见匆匆走过的工作人员,转身又能在某个展厅里,对着一幅描绘19世纪挪威街头的壁画驻足。市政厅的塔楼更是“隐藏彩蛋”,乘电梯登顶后,奥斯陆的全景尽收眼底——红色的屋顶连成一片,远处的峡湾像一条蓝色的丝带,一边是城市的烟火气,一边是自然的辽阔,恰好呼应了壁画里“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细节藏着挪威的浪漫:每年12月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都会在这里举行。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人们会发现,这座看似朴素的市政厅,早已把“和平”“平等”的信念,刻进了每一块红砖、每一幅壁画里——它不只是一座办公建筑,更是挪威人对理想生活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奥斯陆市政厅,依旧充满活力。当地人会带着孩子来这里看壁画、听历史讲解,游客们则拿着相机,试图把墙上的故事装进镜头。它不像其他地标那样耀眼,却像一位温和的老者,用最朴实的方式,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一座城市的灵魂,从来不在华丽的外表,而在它如何记住自己的过去,如何守护普通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下次逛奥斯陆,别错过这座“红色城堡”——它不是冰冷的政府建筑,而是一本可以走进的挪威故事书,每一页都写着真实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电动车渗透的速度真的够快,我注意了一下,奥斯陆街上的出租车有相当比例是中国的蔚来电动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奥斯陆最正宗的中餐馆,美美地享用了一顿中式大餐。</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趋车到达哥德堡。</p><p class="ql-block"> 提到瑞典,多数人先想起斯德哥尔摩的庄严,却常忽略西海岸这座更懂生活的城市——哥德堡。它没有首都的喧嚣,却用纵横交错的运河、彩色的木屋、街角飘着肉桂香的面包店,把北欧的浪漫与烟火气,酿成了一坛让人想慢慢品的酒。</p> <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市的故事,从“水”开始。作为瑞典最大的港口,哥德堡的运河不是冰冷的航道,而是串联起生活的脉络。清晨,阳光洒在平静的水面上,运河边的木屋倒映在水里,像打翻了的调色盘;午后,坐着复古的观光船穿行其中,会路过挂着鲜花的小桥,遇见在岸边喂天鹅的老人,偶尔还能瞥见开放式厨房里,主妇正为晚餐准备新鲜的海鲜——这里的运河,不只是风景,更是哥德堡人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 它也藏着“硬核”的一面。作为沃尔沃的诞生地,这里有一座能让人“沉浸式玩车”的沃尔沃博物馆,从初代车型到未来概念车,甚至能看到当年的生产线,哪怕不是车迷,也会被那种“用匠心造生活”的态度打动;而哥德堡海洋中心,则把“海底世界”搬到了城市里,巨大的水族箱里,鲨鱼缓缓游过,孩子们趴在玻璃前尖叫,成年人也会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份与海洋的近距离接触。</p> <p class="ql-block"> 当斯堪的纳维亚的阳光穿过玻璃穹顶,洒在1927年的PV4轿车上,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坐落于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汽车殿堂,更是一部用钢铁与匠心书写的“安全进化史”,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一个品牌对“守护生命”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步入展厅,最先抓住视线的是那辆标志性的PV4——它是沃尔沃的“开山之作”,1927年的下线不仅开启了品牌传奇,更奠定了其“为普通人造安全车”的初心。车身线条带着复古的优雅,内饰虽无现代科技的繁复,却处处透着扎实的质感,仿佛在说:“从诞生起,我们就把‘可靠’刻进了基因”。</p> <p class="ql-block"> 沿着时光长廊向前,每一个展区都是一次对“安全”的深度解读。你能看到1959年首次量产的三点式安全带原型——这个被沃尔沃免费开放专利、拯救了数百万生命的发明,至今仍在守护着每一位出行者;也能近距离观察早期的侧撞防护系统和安全气囊研发模型,那些带着实验痕迹的零件,记录着工程师们无数次碰撞测试中的坚持。在这里,“安全”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研发细节。</p> <p class="ql-block"> 除了乘用车的演进,博物馆还藏着沃尔沃的“多元面孔”。军用越野车的硬朗、卡车的强悍、巴士的沉稳,甚至早期的船用发动机,都在诉说这个品牌“不止于汽车”的探索。其中,一辆1970年代的沃尔沃240 Estate旅行车格外动人,木质装饰的后备箱、宽敞的载物空间,完美诠释了北欧设计“实用与美学并存”的精髓,让人想起那些载着家人露营、装满生活琐碎的温暖时光。</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未来出行”展区。在这里,概念车的流线型车身与智能交互系统碰撞出科技的火花,自动驾驶技术的演示、环保材料的应用,无不预示着沃尔沃对“零事故、零排放”的未来构想。从1927年的手工打造,到如今引领可持续出行,百年间的变与不变,都在这个展厅里清晰呈现——变的是技术与设计,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时,阳光依旧温柔。回望这座白色建筑,忽然明白:沃尔沃的魅力,从不是追求速度与奢华的炫耀,而是像北欧的森林与湖泊,用沉稳、可靠的力量,默默守护每一段旅程。如果你也向往这种“把安全藏进细节,让创新温暖生活”的信仰,那么这座博物馆,值得你跨越山海来赴约。</p> <p class="ql-block"> 晚餐我们去了哥德堡最好的中国餐馆——锅城。</p> <p class="ql-block"> 又好好解了下思念家乡美食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今晚我们仍住宿豪华连锁酒店。</p> <p class="ql-block"> 继续享受旅游的“吃住行娱购”五大要素的重要一环:酒店消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