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在加拿大多伦多影院昏暗光线中,《731》影像如一根冰冷的针,猝不及防地刺入视野。这已是我在海外观看的第三部揭露日军二战暴行的电影。与前两部《南京照相馆》、《东极岛》一样,每一次观看,都是一次与历史创伤的直面碰撞。银幕上那些基于史料的画面,不仅是对过去的还原,更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被时间层层包裹的伤口,让我们看到那段至今仍在国际认知中“模糊不清”的历史真相。《731》令人感悟之处,在于它冷静而残酷地揭示了人类道德底线如何被系统性击穿。影片中,那些身着白大褂的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以科学之名行魔鬼之实,将活生生的人视为可以随意拆卸的“材料”。这种由国家机器支持的、高度组织化的反人类暴行,其恐怖远超个体性残忍。它展示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现实,当科学失去人文光环,当技术脱离伦理约束,当国家权力沦为军国暴行的庇护所,人类文明的外衣如此脆弱,轻易便可被撕碎。当赵林山编剧并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孙茜、冯文娟、林子烨、温碧霞倾心演绎,当一幕幕血淋淋不忍目视的镜头闪现在眼帘,当片尾孙楠一曲《若你记得》萦绕在耳畔,幽怨和哀伤涌上心头。影片虽完,观众却久久伫立。</p> <p class="ql-block">然而,比历史本身更令人深思的,是这段历史在二战后国际语境中的“模糊”状态,暴露了国际政治的复杂和阴暗。影片结束后,心中这种“模糊”成为挥之不去的郁结。“南京大屠杀”、“731”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实,在国际认知中为何却未能获得应有的清晰定位?为何“731”的始作俑者能够在战后逃脱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在美国的庇护下安然无恙?这背后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政治角力。二战后冷战格局的迅速形成,使美国为了获取日本细菌战的研究数据,选择了与恶魔交易。科学数据被优先于正义,地缘政治考量凌驾于历史清算之上。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交易,造成了对历史真相的系统性遮蔽。而日本国内长期以来对战争责任暧昧不清的态度,部分势力对历史事实的否认与美化,军国主义思潮的沉渣泛滥,影响和加剧了这种国际认知的模糊。</p> <p class="ql-block">历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成为了被争夺的话语权。不仅是一次观影体验,更是一次记忆捍卫。在海外观看这样的电影,感受尤为复杂。当那些我们视为民族创伤的历史,在异国的文化语境中被呈现时,它既是一种必要的国际传播,也凸显了历史认知的鸿沟。每一部这样的电影,都是投向历史迷雾中的光束,试图驱散被政治扭曲的阴影,让真相得以显现。历史的“模糊”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选择性记忆与有意遗忘的结果。《731》电影,正是对抗这种遗忘的利器。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不会因为被遮蔽而消失,人类的良知不会因为沉默而泯灭。面对那些试图模糊历史、淡化罪责的行为,唯一的回应就是持续地言说,坚定地记忆。作为历史的后来者,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决定如何记忆过去。影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揭露了历史的黑暗,更在于它叩击着每一位观者的良心。在历史的迷雾尚未完全散去的今天,我们是否愿意成为那些沉默受害者的见证人?是否能够承担起传递历史真相的责任?走出影院,天空突然下起了一阵瓢泼大雨,仿佛在为亡灵祭奠。《731》留下的不只是愤怒与悲伤,更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历史的伤口若未经过彻底的清理与承认,便永远无法真正愈合。唯有当国际社会共同直面这段人类文明的至暗时刻,唯有当731部队的罪行成为全人类共同铭记的历史教训,我们才能真正避免重蹈覆辙,让“永不重演”誓言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在这个意义上,观看《731》,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对未来的坚定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