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教学双师课堂、平板和生成式AI的融合应用

五指山 卢燕妮

<p class="ql-block">数字化赋能教学双师课堂、平板和生成式AI的融合应用</p><p class="ql-block">海南省2025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双师课堂”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演讲人:海南中学 陈彦洁</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24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儋州实验学校</p> <p class="ql-block">教育变革与AI双师课堂实践学习笔记</p><p class="ql-block">一、教育变革背景</p><p class="ql-block">1. 工业革命与教育关联:从蒸汽机(机械化)、电力(电气时代)、计算机(自动化)到AI与5G(智能化),每轮技术革命均要求教育同步革新,课堂需与时代、技术共进。</p><p class="ql-block">2. 核心问题引发思考</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替代重复性劳动后,学校教育核心价值何在?</p><p class="ql-block">- 信息触手可及时,教学是否仅聚焦知识讲授?</p><p class="ql-block">- 学生个性化需求突出时,如何平衡标准化育人和差异化发展?</p><p class="ql-block">- 教师关注焦点:优质学情资源获取、高效互动课堂设计、科学全面学生评价、自身持续成长。</p><p class="ql-block">二、双师课堂解析</p><p class="ql-block">(一)定义与演变</p><p class="ql-block">1. 定义:由两位及以上教师协作完成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知识传授等,辅导教师负责学生管理、个性化指导等。</p><p class="ql-block">2. 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 早期:通过优质教师直播/视频,支援资源不足地区,以知识技能掌握为目标。</p><p class="ql-block">- 融合型:结合线上名师资源与线下管理,向三维目标转型,含多学科跨学科课堂。</p><p class="ql-block">- AI双师:引入AI技术,教师与AI数字人协作,培养信息素养、高阶思维等综合能力。</p><p class="ql-block">(二)优势与适用场景</p><p class="ql-block">1. 优势</p><p class="ql-block">- 协作教学:教师分工明确,提升教学效率。</p><p class="ql-block">- 关注个体:借助AI/平台数据,实现差异化辅导。</p><p class="ql-block">- 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广泛传播,缓解区域教学质量差距。</p><p class="ql-block">- 打破边界:推进跨学科教学,激发课堂活力。</p><p class="ql-block">2. 适用场景:区域协同教学、集团化办学、学科融合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个性化教学支持、数字化课堂创新试点。</p><p class="ql-block">(三)实践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p><p class="ql-block">1. 教学目标:识别区分喀斯特地貌、用地理术语描述景观特征、理解形成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2. 技术融合</p><p class="ql-block">- 课前:教师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备课,学生完成预习与问卷,可与徐侠客AI对话预习。</p><p class="ql-block">- 课中:情境导入结合《徐霞客游记》与视频;以“水滴石穿探成因”“奇山秀水解重点”“点石成金解困境”三大活动串联;用平板标注地貌、电子白板互动、3D实景地图提升空间认知。</p><p class="ql-block">- 课后:学生看拓展视频、完成分层作业、用AI生成思维导图;教师在线答疑批改。</p><p class="ql-block">3. AI双师优化</p><p class="ql-block">- 导入:制作青年版徐霞客AI数字人,增强情境沉浸感。</p><p class="ql-block">- 新知构建:AI将静态插图转动态视频、二维图转全景视角,数字人带领学生“穿越”地貌。</p><p class="ql-block">- 答疑指导:豆包创建徐霞客智能体,实时互动答疑,推送区域资料。</p><p class="ql-block">- 总结:用通义千问语音转思维导图,整合讨论内容,全班共享优化。</p><p class="ql-block">三、AI支持教师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一)支持维度</p><p class="ql-block">1. 教学设计:解读课标、分析学情、生成教案,结合平台资源生成差异化任务与跨学科方案。</p><p class="ql-block">2. 课堂反思:分析课堂实录与学习数据,生成诊断报告,辅助反思课堂结构、互动、学生知识点缺漏。</p><p class="ql-block">3. 科研课题:辅助文献搜集、聚焦研究问题、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助力教师向研究型转变(AI仅优化润色,无法从0生成)。</p><p class="ql-block">4. 个人成长:润色逐字稿、提供情绪支持与压力调节方案、诊断数字素养水平,明确学习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实践案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将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点编词曲,用AI生成图片制作MV,辅助学生课后理解。</p><p class="ql-block">2. 课堂中AI融入防灾减灾方案评价,学生上传答案,AI快速评分并给出指导,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常见误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重器轻道/术:过度关注AI工具开发,忽略教学理论与方法创新。</p><p class="ql-block">2. 重资源轻活动:侧重用AI做资源,忽视学习活动设计。</p><p class="ql-block">3. 重加法轻减法:机械叠加AI任务,增加教师负担,未真正减负。</p><p class="ql-block">4. 重应用轻主体:弱化教师引导与学生主观能动性,背离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教育伦理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风险挑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隐私泄露:学生学习数据可能被滥用。</p><p class="ql-block">2. 算法偏差:AI依赖训练数据,可能存在反馈失真、评价不公。</p><p class="ql-block">3. 学生依赖:学生习惯依赖AI,削弱自主思考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应对措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定位AI角色:避免教师缺位或AI主讲,基于学生成长使用AI。</p><p class="ql-block">2. 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引导学生了解AI边界,培养判断力与选择能力,如保护个人数据、用AI获取思路而非直接要答案、甄别AI反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核心经验与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AI双师课堂核心经验</p><p class="ql-block">- 坚持育人导向,育人为本,技术为用。</p><p class="ql-block">- 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数字素养,尝试新技术。</p><p class="ql-block">- 聚焦教学痛点,合理组合双师与AI。</p><p class="ql-block">- 理性规范使用,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p><p class="ql-block">2. 启示:AI是教育工具与伙伴,教师需借助AI实现自身蜕变,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同时保持理性,用技术与人文结合推动教育发展。</p>

课堂

教学

教师

学生

双师

教育

跨学科

生成

数字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