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随想——六年前疫路回望!

木林鋆燊

<p class="ql-block">战“疫”随想</p><p class="ql-block">——六年前疫路回望</p><p class="ql-block">己亥岁末,庚子春初,荆楚大地突遭疫魔肆虐,染者数万,人心惶惶。封城令下,举国防护,万户闭门,街巷寂然。然危难之际,钟南山院士挺身而出,率白衣之师逆行江城;九州同心,众志成城,仅月余而疫势渐退,山河重光,国泰民安。彼时情景,如刀刻斧凿,深嵌我心,成为岁月中无法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彼时我任职于中和农信唐河分公司经理,掌管信贷诸务。原拟岁末南行,赴广西防城港共度新春,然一纸封城令于1月23日上午十时骤然落地,行程戛然而止。守于荧屏前,见武汉三镇空荡车站、冷清码头、紧闭商铺,悲意顿生,几欲落泪;转瞬又见全国医护星夜兼程、驰援武汉,那一幕幕逆行身影,如炬火照亮寒夜,令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何其有幸,生于这般守望相助的国度。</p><p class="ql-block">疫情蔓延迅猛,至2020年春节过后正月十四(2月7日),故乡唐河亦按下暂停键,城乡设卡,严防死守,一城静默,逾月未歇。信贷业务随之停滞,然中和农信作为肩负使命的国企股份制企业,风雨不动,薪资如期发放,令人心安。同事纷纷在钉钉日志中抒发感激之情。身为分公司负责人,我居家不怠,牵头组织线上学习,为未来线上信贷铺路蓄力;闲暇则读书习文,研习厨艺,自得其趣。适逢日本援华物资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发热议,我应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和信》杂志之邀,撰文《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以农村金融为引,探讨城乡共融之思,竟获优秀奖,亦是一段意外之喜。</p><p class="ql-block">封控日久,生活渐艰,青菜竟成稀罕物。乡野菜农辛劳所种,却因交通阻断,无法入市,只得眼睁睁看其腐于田间。幸亲情未断,时年七十八岁长兄仍健在,常骑三轮车辗转各卡点,为城中亲眷送菜。隔栏递物,寥寥数语,匆匆而去,身影渐远,却将牵挂深种心间。此情此景,至今思之,犹觉暖意融融。忆起2003年非典之时,我正履职乡镇,每天都要安排乡村干部带队巡查卡口,奔走于药店之间,只为寻得口罩、体温计与消毒液。侄女英硕自杭州归来,我竟将其行李置于门外反复喷洒,虽事后知为虚惊,然彼时之紧张,至今犹在眉睫。如今非典已去二十二载,新冠亦逾六载,岁月无情,亲人渐远——2020年冬,吾第三兄长于寒雨凄风中辞世,年仅六十二;数月后,大兄长亦走完七十九载人生。生死无常,痛彻心扉,唯将思念深埋心底,化作前行之力。</p><p class="ql-block">2021年夏,疫势稍缓,为命运所迫,我孤身南下,投亲靠友,落脚深圳,开启新篇。立于南粤热土,北望中原,故乡轮廓在记忆中愈发清晰。然孰料壬寅年阳春三月,岭南突现“倒春寒”——气温骤降,疫情复起。自东莞大朗始,迅速波及深圳、香港周边,抗疫警报再度拉响。初则两日一检,继而每日核酸,至3月16日,深圳东莞全面封闭,所有工程停工四日。寒风刺骨,疫情汹汹,恍若重回庚子之冬,纵在南方,亦感“数九”之寒。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迅猛,西安、福建、吉林、香港多地告急,防控之难前所未有。纵已有两年经验,此轮冲击仍破防而入,再度考验全民意志。公交停运,学校停课,小区封控,店铺限流,外卖暂停,饭店禁堂食……深莞双城再度静默。游子归乡之路,步步惊心——口罩不离,酒精随身,扫码查验,停车隔离,步步如履薄冰,回想仍觉后怕。</p><p class="ql-block">然危难之中,总有光亮。防疫一线,红马甲的党员干部、黄马甲的“凤岗志愿者”随处可见,更有企业员工主动请缨,投身服务,我司群安达也身在其中。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全民同心:不聚集、少出门、戴口罩、勤核酸、及时报备,人人尽责,共筑防线。我亦深切感受深圳科技之力——大数据精准追踪,健康码高效运转;更见基层工作者昼夜奔忙,逐户通知,午夜电话不断,凌晨广播回响,医护全副武装,长队蜿蜒核酸点,报表、筛查、调度不断,亮码、测温、登记不歇,每一环节皆写满“全力以赴”四字。</p><p class="ql-block">我居东莞凤岗天安数码城,企业云集,防控尤重。当地政府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之念,科学施策,动态清零,严防输入;雁田村党委反应迅捷,精准处置,最大限度守护居民安全。生活虽缓,秩序井然,学校“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有条不紊。最令我动容者,乃此地“打工人”——闻将隔离,第一反应竟是回公司取电脑,言“只要不断网不断电,工作不能停”;他人做核酸为保生活,他们做核酸为保工作。有人上班携被褥,下班带主机,台式机亦要搬回家;居家办公准时打卡,暂歇者亦不忘学习锻炼,蓄力待发。此乃深圳人、东莞人,骨血中流淌着不屈之韧。</p><p class="ql-block">网络曾传一语:“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保老人万年安康,儿女入得学堂,柴米油盐五谷粮。”此言道尽平凡人之挣扎与坚守。而深圳,这座由打工人托起的移民之城,正是万千普通人以肩扛起风雨,以心点亮希望,汇聚成抗疫洪流中的钢铁长城。从码农到白领,从管理者到外卖骑手,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以微光聚炬火,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7日,国家卫健委宣布:不再隔离感染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消息传来,百感交集。政策调整,意味着社会逐步回归常态,大湾区在统一指挥下,终迎春暖花开。那一刻,心中既有释然,亦有感慨——三年战疫,风雨兼程,终见曙光。</p><p class="ql-block">今已六载,回望来路,那段战疫岁月仍刻骨铭心。有漂泊之苦,有失亲之痛,更有万众一心的温暖与永不熄灭的希望。抚今追昔,最想说的,仍是感谢——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党领导人民众志成城;感恩群安达建设集团,让每位员工有了安身立命的避难场所;更要感谢疫情防控战线上每一位默默坚守的普通人。正是这份凝聚的力量,让我们在灾难面前不曾弯腰,在风雨之中始终前行,终迎来今日的山河无恙,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9月24日。避台风桦加沙于东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