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功颂德:秉持客观理性,让赞美成为激励进步的力量

李明鹏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李明鹏</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8589134</p><p class="ql-block">文字:李明鹏</p><p class="ql-block">图片:Al制作</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浩瀚长卷与人生的复杂旅程中,“歌功颂德” 常被用于表达对功绩与品德的推崇,然而过度的颂扬却可能掩盖真相,沦为谄媚的工具。它提醒我们,赞美应基于真实与理性,既不吝啬对美好与成就的肯定,也要警惕盲目歌颂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让歌功颂德成为激励人们不断进步的正能量,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真实且有价值的印记,书写出真诚而奋进的人生篇章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溯源与释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歌功颂德” 出自《史记·周本纪》,周初,天下初定,百姓历经战乱,渴望和平与安定。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推行了一系列仁政,如分封诸侯、制礼作乐、推行井田制等,使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百姓安居乐业。民众为表达对周公和周成王的感激与敬仰,创作诗歌、传唱事迹,以歌颂他们的功德。“歌功颂德” 原意为歌颂功绩和德行,“歌”“颂” 皆为赞扬之意 。在历史记载中,这一行为常见于王朝初兴、贤君在位之时,是民众对统治者的肯定;但在文学作品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人为迎合权势,不顾事实地阿谀奉承,使这一成语带上了贬义色彩,提醒人们要明辨真诚赞美与虚假谄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故事:贞观年间的功与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唐贞观年间,长安城内一片繁华。街道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安居乐业的笑容。此时的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世民深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他广纳贤才,虚心纳谏,以民为本,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朝堂之上,他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君臣之间齐心协力,共同为大唐的繁荣努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魏征,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他常常在朝堂上指出李世民的不足之处,有时甚至言辞激烈,让李世民下不来台。但李世民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魏征十分敬重,他知道魏征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有一次,李世民想要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魏征得知后,立刻上书劝谏,他列举了历代王朝因奢靡而衰败的例子,言辞恳切地劝李世民要以百姓为重,不要大兴土木。李世民看了魏征的奏章后,深思熟虑,最终放弃了修建宫殿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济上,李世民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们辛勤劳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同时,李世民还重视商业的发展,他开放边境贸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长安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文化方面,李世民大力推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问出身贵贱,只看才能品德。这一举措使得无数寒门子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为大唐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他还组织学者编纂书籍,整理文化典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世民的功绩和德行,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对李世民充满了感激和敬仰之情,于是,街头巷尾开始传唱着歌颂李世民的歌谣。这些歌谣生动地描绘了李世民的英明决策和对百姓的关怀,表达了百姓们对他的赞美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李世民的功绩日益显著,一些人开始为了迎合他而过度歌功颂德。有一次,一位大臣在朝堂上对李世民说:“陛下,您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今大唐在您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百姓富足。这都是陛下的圣明所致,我们这些臣子不过是沾了陛下的光罢了。” 李世民听了,脸色微微一变,他严肃地说:“我虽有一些功绩,但这并非我一人之功。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各位大臣的辅佐,更离不开百姓的辛勤劳作。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骄傲自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世民深知,过度的歌功颂德容易让人迷失自我,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他常常告诫自己和大臣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朝的覆辙。他还鼓励大臣们继续直言进谏,不要因为他的功绩而有所顾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大唐继续保持着繁荣昌盛的发展态势。贞观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李世民的功绩和德行也被后人传颂不衰。但他对待歌功颂德的态度,更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他既享受百姓的赞美,又不被赞美冲昏头脑,始终保持着清醒和理智,这才是真正的英明君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实意义与应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歌功颂德” 现象依然存在。在企业中,员工对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卓越领导能力进行肯定与赞扬,能激励团队士气,促进企业发展;但如果只是为了讨好领导而夸大其词,就会破坏团队氛围,阻碍企业进步。在社会层面,对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歌颂,能弘扬正能量,激励更多人向善向上;但不实的吹捧则会误导公众,损害社会公信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提醒我们,要客观看待他人的功绩和品德,真诚赞美,不盲目跟风。当我们自身获得赞美时,要保持谦逊,将其作为前进的动力而非骄傲的资本。在面对各种歌颂之词时,要有辨别能力,让赞美回归真实,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个人和社会不断进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