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预警!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高发,儿科医生支招预防与应对

南粤杏林

<h3>随着秋风渐起,气温转凉,儿科门诊里“秋季腹泻”的小患者渐渐多了起来。家长们口中的“秋季腹泻”,大多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尤其偏爱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且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的特点。今天,我们就请儿科医生详细讲讲轮状病毒胃肠炎的“防”与“治”,帮家长们从容应对秋季育儿挑战。<br> <br>一、先搞懂:轮状病毒胃肠炎,孩子会有哪些表现?<br> <br>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孩子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双手后,很容易引发感染。感染后通常有1-3天的潜伏期,随后会出现明显症状,家长可重点观察这几点:<br> <br>1. 急性腹泻:典型表现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每天可达数次至十几次,一般无明显腥臭味,这是区别于其他细菌性腹泻的关键特征。<br>​<br>2. 伴随发热:多数孩子会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37.5℃-38.5℃),少数可能烧到39℃以上,发热通常持续1-2天。<br>​<br>3. 胃肠道不适:发病初期可能伴有呕吐,多发生在腹泻前1-2天,还可能出现腹胀、腹痛(孩子表现为哭闹、烦躁)等症状。<br>​<br>4. 警惕脱水:由于腹泻和呕吐频繁,孩子容易脱水,表现为尿量明显减少(比如4-6小时没尿湿尿布)、口唇干燥、哭时少泪、精神萎靡,这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信号。<br> <br>二、重点防:做好这4点,降低孩子感染风险<br> <br>轮状病毒感染力强,且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因此“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儿科医生给出4个核心预防建议:<br> <br>-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目前国内有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建议在孩子6周龄至32周龄期间完成接种(具体接种程序遵医嘱),可显著降低感染概率,即使感染,症状也会更轻。<br>​<br>- 严格做好手部卫生:家长和孩子都要养成“饭前便后用流动水+肥皂洗手”的习惯,尤其给孩子换尿布后、喂饭前,务必彻底洗手(至少搓洗20秒)。孩子的玩具、餐具、奶瓶等,每周用沸水或消毒器消毒1-2次。<br>​<br>-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秋季是高发期,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游乐场、早教中心等场所;若身边有“秋季腹泻”的孩子,应避免密切接触,防止交叉感染。<br>​<br>- 注意饮食卫生:不给孩子吃生冷、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隔夜辅食需彻底加热;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乳头清洁,配方奶喂养要确保奶具消毒到位。<br> <br>三、科学治:孩子中招后,家长别踩这些“坑”<br> <br>如果孩子出现疑似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症状,家长先别慌,记住“对症护理为主,避免盲目用药”,同时避开3个常见误区:<br> <br>1. 别滥用抗生素:轮状病毒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其无效,盲目使用会破坏孩子肠道菌群,加重腹泻。只有明确合并细菌感染时,才需遵医嘱用抗生素。<br>​<br>2. 别强行止泻:腹泻是身体排出病毒的过程,过早用止泻药会导致病毒在肠道内停留更久,反而延长病程。医生通常会建议通过补液、调节肠道菌群缓解症状。<br>​<br>3. 核心是“预防脱水”:轻度脱水时,可给孩子喝口服补液盐(遵医嘱按比例冲调,少量多次喂服),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若孩子呕吐严重、无法进食进水,或出现尿量极少、精神差等重度脱水表现,必须立即送医院,通过静脉补液治疗,切勿拖延。<br>​<br>4. 饮食调理要清淡:腹泻期间,孩子肠道功能较弱,辅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比如小米粥、烂面条、蒸苹果泥等,避免油腻、高糖食物(如蛋糕、果汁),以免加重肠道负担。<br> <br>四、医生提醒: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就医!<br> <br>多数轮状病毒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1-2周可自愈,但出现以下4种情况,必须及时带孩子看医生:<br> <br>- 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或体温超过39.5℃,服用退烧药效果不佳;<br>​<br>- 呕吐频繁,无法进食进水,或口服补液盐喂不进去;<br>​<br>- 明显脱水迹象(如前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极少);<br>​<br>- 腹泻超过1周未缓解,或大便带血、有明显腥臭味(需排除其他肠道疾病)。<br>  <br>入秋后,家长只要做好疫苗接种、卫生防护,同时掌握脱水识别和科学护理方法,就能有效应对轮状病毒胃肠炎。孩子生病期间,家长保持冷静,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就是帮孩子最快恢复的“良药”。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平稳度过这个秋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