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士云(1477~1544),字从龙,号弘山,大理喜洲人,为明代大理著名学者。杨士云少年即好学,工于文辞。明正德丁丑年(1517),杨士云考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名动公卿。后补兵科给事中,又转任户科左给事中。但杨士云厌恶官场的腐败,一心回家隐居。嘉靖丁酉年(1537),杨士云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隐居。</p><p class="ql-block"> 回到大理喜洲故乡,杨士云终日坐卧“七尺书楼”,专心研究学问。杨士云曾分录《春秋》正文,以证胡传之误;又考证《尚书》蔡传之得失。所著有《黑水集证》一卷,《郡大纪》一卷。《郡大记》详细考证叙述了大理远古至明代的历史沿革,被明代大理著名学者李元阳收入他主编的嘉靖《大理府志》中,流传至今。杨士云的研究范围,涉及经书、子集、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乐、文学、艺术等等,而且每一方面都有著述传世,对大理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喜洲四方街牌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藩先生主编的《杨弘山先生存稿》十二卷,共收录杨士云的诗词千余首,文章七十多篇,洋洋大观,是我们今天学习、研究杨士云诗文艺术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杨士云的诗词,生动描绘了大理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如《苍山》诗:“大山特出众山中,峻极扶风太乙同。云气连接看不见,阴寒五月起秋风。”极写苍山的巍峨壮丽和风云变幻。《雨中海棠》:“一树娇娆野寺中,寂寥犹自笑东风。可怜云雨千林暗,更洗胭脂万点红。”生动描绘了雨中海棠的娇娆艳丽,美若天仙。《吊魏江村楼》:“令威一去几时归,城郭人民半已非。华表月明空伫望,夕阳无限鸟频飞。”深情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无限惆怅。</p><p class="ql-block"> 杨士云的文章也写得简炼生动,说理透彻。《苍洱图说》是杨士云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为《苍洱图》配发的文字说明,文存而图亡。作者以简炼的文字,生动概括了大理苍山洱海的主要景观,像是形象的导游图,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概览苍洱风光。正因为此文的简炼、生动和形象,各种大理地方史志艺文志中,都作为杨士云的代表作收录,充分说明了《苍洱图说》在大理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另外如《金沙江议》《大理郡名议》《大理府学尊经阁记》等等,都是简炼生动、说理透彻、见解独到的好文章,值得后人学习借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尺书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理喜洲坡头村十字路口,有一座拱桥,被誉为“让解桥”。传说明朝年间,大理喜洲出了两位著名的学者,一位是喜洲大界巷的杨士云,另一位是海边中和邑的杨宗尧。两人都是半樵半读,刻苦用功,砍柴路上相遇,经常一起探讨学问。一年两人都去参加乡试,在村头的拱桥上相遇,两人都有把握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但解元只有一名,怎么办呢?杨士云比杨宗尧小三岁,就主动让贤,请杨宗尧先去考,而自己参加下一科考试。结果两人都先后中了解元。后人就把两人相遇的拱桥誉为“让解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让解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解桥</p><p class="ql-block">喜洲地灵文脉好, 宗尧士云叹双骄。</p><p class="ql-block">半樵半读传佳话,千古风流让解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让解桥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1、李公选注:《情系大理·杨士云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p><p class="ql-block"> 2、百度搜索:有关喜洲古镇的图片资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