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老槐树下的新风景

冬虫

<p class="ql-block">作者:冬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8838229</p><p class="ql-block">图片:作者</p> <p class="ql-block">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李守仁蹲在树根处,眯着眼看村里的施工队拆掉对面王老五家的瓦房。尘土飞扬中,那栋他看了六十年的老房子轰然倒地,露出一片刺眼的蓝天。</p><p class="ql-block">“守仁叔,您还在这儿看哪?”村支书小赵戴着安全帽走过来,“您就放心吧,等新村建好了,我给你留个临街的铺面,比你那破杂货店强多了。”</p><p class="ql-block">李守仁哼了一声,没搭话。他的目光越过废墟,落在更远处正在建设的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小楼上。那些是村里统一规划的新民居,整齐得像军训的学生方阵,却少了点什么。</p><p class="ql-block">少了点烟火气,少了点参差错落的生活痕迹。</p><p class="ql-block">“我那店,开了四十年了。”最后他只是淡淡地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老槐树粗糙的树皮。</p><p class="ql-block">“知道知道,所以不是答应给您新铺面了吗?比现在大两倍呢!”小赵拍拍他的肩,又匆匆走向施工队。</p> <p class="ql-block">李守仁的小杂货店是村里最后一批待拆的建筑之一。村干部来做工作不下十次,说这是全村统一规划,要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他家那间低矮的瓦房夹在几栋崭新的三层小楼中间,确实扎眼。</p><p class="ql-block">“爹,赵书记又来了?”女儿秀云从店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两顶安全帽,“刚才施工队的说,咱们后面那排明天也要拆了。”</p><p class="ql-block">李守仁叹了口气,起身拍拍裤子上的灰。四十年了,他从一个壮年变成了老头,这家小店见证了他大半个人生。在这里,他卖过五分钱的水果糖,也卖过三块钱的冰棍,现在卖的是五元起的饮料和十几元一包的香烟。柜台换过三个,门口的招牌风吹日晒,字都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李守仁照例五点开门。这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习惯,那时村里人多是早起干农活的,需要在天蒙蒙亮时就买到烟酒盐醋。现在种地的人少了,但他依然坚持早早开门,为那些习惯早起的老人提供一处买烟买酒的去处。</p><p class="ql-block">让他意外的是,这天早上店外站着几个人,不是村里的熟面孔。</p><p class="ql-block">“老板,有矿泉水吗?”一个穿着鲜艳运动服的中年女人问。</p><p class="ql-block">“有,有两块和三块的,要哪种?”李守仁忙问。</p><p class="ql-block">“来四瓶三块的吧,这天太热了。”女人擦着汗说,“我们是来看老槐树的,听说这树有一千多年了?”</p><p class="ql-block">李守仁这才注意到这些人胸前都挂着相机,手里拿着手机。</p><p class="ql-block">“一千三百年了。”他不无自豪地说,“唐朝时候就在这儿了。”</p><p class="ql-block">几个人啧啧称奇,买了水后又对着老槐树一阵拍摄,这才说说笑笑地往新建的民宿区走去。</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几天,来看老槐树的人越来越多。李守仁的小店突然多了不少生意,都是来参观古树的游客。他们买水、买零食、买烟,有时还问他这树的历史。李守仁把自己从父亲和祖父那里听来的故事娓娓道来,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老板,你这店真有味道,”一个摄影师模样的人说,“保持这种原生态很好啊,那些新房子漂亮是漂亮,就是少了点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李守仁心里一动。</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他罕见地去了村委办公室。小赵正在看规划图,见他来颇感意外。</p><p class="ql-block">“守仁叔?这么晚有事?”</p><p class="ql-block">“我想问问,我那店,非拆不可吗?”</p><p class="ql-block">小赵愣了一下:“叔,这全村统一规划,不能留您一家啊。再说新房不好吗?设施齐全,面积又大。”</p><p class="ql-block">李守仁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那些游客,是来看老槐树的,还是来看新楼房的?”</p><p class="ql-block">小赵被问住了。</p><p class="ql-block">一周后,村里开了个特别会议。令所有人惊讶的是,李守仁在会上发了言。他说话不紧不慢,却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p><p class="ql-block">“...咱们村要发展旅游,光靠新房子吸引不了人。城里人来看的是什么?是咱们的老树、老井、老房子,是别处没有的历史和故事。”他顿了顿,看向小赵,“我那店虽然破旧,但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要是全拆了,建得跟城里小区一个样,人家大老远跑来图啥呢?”</p><p class="ql-block">会场安静了片刻,继而响起议论声。</p><p class="ql-block">令李守仁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支持他的竟然是村里最年轻的干部——大学生村官小林。</p><p class="ql-block">“守仁叔说得对!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崭新整齐,把最有价值的乡村记忆全抹掉了。乡村旅游卖的就是乡愁、就是文化啊!”</p><p class="ql-block">经过激烈讨论,村里重新调整了规划,决定以老槐树为中心,保留周边几栋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打造一个传统文化街区。李守仁的杂货店被列入保护修缮名单,不拆了,而是修旧如旧,打造成一个怀旧小卖部。</p> <p class="ql-block">三个月后,李守仁站在修葺一新的老店里。墙面加固了,屋顶翻新了,但保留了原来的青瓦;门窗换了新的,却依然做成了旧式的木框玻璃窗。店里新增了一些货架,摆上了当地的土特产,但靠墙的那排老式玻璃柜台保留了下来,里面放着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和中老年人熟悉的日用品。</p><p class="ql-block">最让李守仁高兴的是,村里几个老人经常聚在店门口的老槐树下,下棋聊天,偶尔给游客讲讲过去的故事。秀云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帮忙,还学会了用手机直播卖货,把村里的蜂蜜、干菜卖到了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周末的傍晚,李守仁坐在老槐树下的石凳上,看着一群孩子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玩耍。周围是白墙灰瓦的新民居,远处是稻田和果园,几个游客在店里挑选山货,秀云正热情地介绍着。</p><p class="ql-block">小赵走过来,递给他一瓶矿泉水:“守仁叔,现在觉得这新面貌怎么样?”</p><p class="ql-block">李守仁拧开瓶盖喝了一口,眯着眼笑了:“新旧搭配,挺好。”</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连接着村庄的过去与未来。李守仁知道,真正的家乡新面貌,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变迁中守住根脉,让老树发出新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