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江声千古 ‍ 海宁盐官寻访王国维故居

宁静致远(爱好旅游)

<p class="ql-block">在我的2025钱塘江观潮之旅中,9月9日晚住进了海宁盐官潮乐之城的主唱音乐假日酒店。9月10日早餐后在酒店旁边转悠,遇见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盐官潮乐之城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盐官镇。它是一座集历史文化、音乐艺术、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乾隆皇帝曾经来过这里,古城中还有乾隆上船时的御码头。</p> <p class="ql-block">盐官古城的城墙,但都是现代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盐官古城西南方向,面朝正南钱塘江的镇海楼。</p> <p class="ql-block">一代大师王国维的故居,座落在盐官古城西南角的一片空地上,独立一座不大的江南小院。</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浙江嘉兴海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国维出生于书香世家,16岁考中秀才,后因科举废止转向新学。1898年赴上海,任职于《时务报》,并进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文与西方科学。1901年,他留学日本,因病归国后潜心研究西方哲学,翻译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著作。1906年随罗振玉进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等职。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眷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期间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1916年回国后,在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23年,王国维担任南书房“行走”。1925年,他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横跨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在文学方面,他的《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以“人生三境界”概括治学与成事的历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其《红楼梦评论》是用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史学上,他首创“二重证据法”,将甲骨文、敦煌文献等“地下新材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奠定了现代考古学的基础,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在戏曲研究方面,其《宋元戏曲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戏曲史的专著,被誉为“戏曲史研究的开山之作”。</p> <p class="ql-block">《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全文较长,以下为部分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卷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p> <p class="ql-block">  这座青砖黛瓦的院落,便是王国维先生的故居,他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十三个春秋,这里是他年少时读书治学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院落不大,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样式,白墙斑驳,进门而入时,仿佛惊扰了一段沉睡的时光。院内植着几株桂树,枝叶婆娑,想来秋日花开时,定是满院清芬,恰如先生笔下“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意境,淡而隽永。</p> <p class="ql-block">正屋是先生的生平陈列室,玻璃展柜里整齐摆放着他的手稿、著作与旧物。泛黄的纸页上,字迹清隽有力,既有早年研读经史的批注,也有后期撰写《人间词话》时的草稿。那几句脍炙人口的“境界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刻从书页间跳脱出来,与这方小院的宁静相映,竟比在书本中品读时多了几分真切。展柜旁的旧木桌,是先生年少时读书的地方,桌面木纹深刻,仿佛还留着他伏案苦读的温度,让人想起他十七岁便“弃帖括而不为”,一心钻研学问的少年意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厢房复原了先生的起居场景,简单的木床、旧藤椅,墙上挂着一幅水墨山水,笔墨清淡,一如先生的处世风格。他的一生,横跨新旧时代,在学术上贯通中西,从哲学到文学,从史学至考古,皆有振聋发聩的建树,可生活里却始终保持着一份质朴。就像这房间里的陈设,无一件奢华之物,唯有书香气弥漫,恰如他在《人间词话》中推崇的“真”——写真景,抒真情,做真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重境界”,是借三句宋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核心是“立”:确立目标,登高望远,看清方向,感受探索初期的孤独与迷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核心是“守”: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历经艰辛、废寝忘食也毫不动摇,体现执着与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核心是“得”:经过长期积累与探索,突然顿悟、豁然开朗,最终达成目标。</p> <p class="ql-block">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p><p class="ql-block">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p><p class="ql-block">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span style="font-size:18px;">词句解析</span></p><p class="ql-block"> •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历经天涯漂泊的离别之苦,未曾想归来时,庭院里的花已凋零得这般模样,以花残暗喻时光变迁与心境的失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在花下与亲人(或友人)相对却无言,绿窗之下,春光和天色一同走向黄昏,“俱莫”(“莫”同“暮”)将寂寥氛围推向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本想在灯下倾诉积攒的相思,可短暂的重逢喜悦(新欢),却勾起了过往无数的离别愁绪(旧恨),新旧情感的交织更显愁绪浓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全词点睛之笔,道出人间最无奈的莫过于时光流逝——青春容颜随镜子一同老去,娇艳花朵从枝头飘落,将个人情愁升华为对时光的普遍感慨。</p> <p class="ql-block">“人间词话”,是先生对诗词、美学,对人生的精妙论断,是精神的、智慧的结晶,他构建了一个纯粹而高远的人文世界。</p><p class="ql-block">“江声千古”,是钱塘江恒古不变的潮起潮落,是自然的、时间的洪流,它象征着永恒和流逝。</p> <p class="ql-block">我用抖音视频记录一下。</p><p class="ql-block">走出故居,门口传来钱塘江隐约的涛声。先生曾在《观潮》诗中写道:“怒涛卷地轰雷起,骇浪排空卷雪来”,想来他年少时,定也常到江边观潮,看江声浩荡,听潮起潮落。那奔涌的潮水,或许早已融入他的精神世界——既有“江声千古”的壮阔格局,又有“人间词话”的细腻情怀。他以“三面湖山一面城”的故乡为底色,在学术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站在故居门外回望,青砖黛瓦在江南的天光下静静矗立。往来的游客脚步匆匆,或许有人为观潮而来,却在偶然间踏入这方小院,与先生的精神世界撞个满怀。潮声会随日月起落,而先生留下的学术遗产与人文情怀,正如这千年江声,穿越时空,滋养着每一个追寻文化根脉的人。离开时,风又起,桂树的枝叶轻轻晃动,仿佛在低声吟诵着那些刻在时光里的词句,余韵悠长。</p><p class="ql-block">这一次寻访,不是旅游,而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登上高楼”,前来寻他;在故纸堆里与老房子间,“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当我带着思索转身离开,或许会在某个瞬间豁然开朗——大师的精神,从未走远,它就在这灯火阑珊处,在这江声里,在这被词话照亮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人间”。</p><p class="ql-block">此行,不只是观潮,也是观心。</p><p class="ql-block">在王国维先生故居,与一个伟大的灵魂隔世相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