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致叶楚伧信 <p class="ql-block">楚伧先生钧鉴:</p><p class="ql-block">敬启者:</p><p class="ql-block"> 和有同乡人李国相君,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程度与旧制中学埒)现住北京。因和之勸勉愿来沪就学上海大学政治系本科一年,然来沪投考取录与否,未可预卜,恐徒遭往返,故心愿为特别生,免除考试。因该校校章有收录特别生免试办法也。和窃念滇池旁僻,人材缺乏。我党人材更如凤毛麟角之不可得。滇南乃革命健儿产地,无吾党人为之领袖,更无吾党滇人为之指引,诚恨事也。故敢冒昧渎请先生本爱材之义,介绍李国相君,俾录为上海大学政治系特别生,抑介绍和与该系主任直接接洽一切。</p><p class="ql-block"> 如何之处,乞赐复指示,无任感盼。专此。</p><p class="ql-block"> 敬顾 党祺!</p><p class="ql-block">南洋大学 张永和谨启</p><p class="ql-block">一九二四年九月一号</p><p class="ql-block"> 注: 这是张永和于1924年9月1日为介绍同乡李国相免试进上海大学写给叶楚伧的信。原件藏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档案编号为:环龙路档案01418。当时叶楚伧在上海大学担任教授,又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信件选自《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上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75—376页。张永和,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p><p class="ql-block"> 叶楚伧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及共产党支持国民党所创办的上海大学的教授;上海南洋大学学生张永和响应共产党员恽代英的号召,率先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南洋大学区分部常委。作为学生会负责人,曾多次邀请叶楚伧到南洋大学做过报告,与叶楚伧有密切交往。通过现存于台北国民党档案館的张永和致叶楚伧这份珍贵档案,可窥见张永和、李国相这两位云南泸西县青年精英,当年对改造旧社会的追求和对革命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5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举行庆祝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纪念活动时合影。前排左一为邓中夏(共产党员)、左六为胡汉民、左七为汪精卫,二排左四为叶楚伧、左五为王荷波(共产党员),三排左一为刘伯伦(共产党员)、左二为毛泽东(共产党员)、左八为恽代英(共产党员)、左十为戴季陶</p> <p class="ql-block"> 1924年1月,孙中山手书的国民党中执委候补委员名单,毛泽东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 国共两党精英共同执掌上海执行部,上海执行部办公地点位于法租界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 </p> <p class="ql-block"> 叶楚伧(1887—1946)</p><p class="ql-block"> 叶楚伧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1924年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及共产党支持国民党创办的上海大学的教授。</p> <p class="ql-block"> 1923— 2926年在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的张永和(2902-05-07 — </p><p class="ql-block">1992-12-01)</p> <p class="ql-block"> 五卅运动时期的张永和</p> <p class="ql-block"> 张永和(1902一 1992年),又名张致中,泸西县云兴乡拖格寨(今属弥勒市东山镇)人。是泸西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和最早的地下革命工作者。张永和幼年丧父,由祖父张其禳和伯父张其恭抚育。191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读期间,亲历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接受了民主科学革命思想影响。</p><p class="ql-block"> 1923年考入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科学习。1924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高潮中,在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加入了国民党,任国民党交大区分部常委。</p><p class="ql-block"> 1924年经中共江浙区委青年工作负责人贺昌和徐汇区党支部负责人梅电龙(梅龚彬)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 1924年末张伯简、张永和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旅沪的云南青年革命组织“新云南社”,张永和成为该社的负责人。后来新云南社与北京王复生、王德三等人发起成立的云南革新社合并,合并后更名为新滇社。新滇社总部设在北京,张永和任上海分社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1925年4月经贺昌和梅电龙介绍,张永和转为共产党员,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个共产党员,并积极投入“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先后当选上海学联执行委员会主任和第七届全国学联执行委员会主席,参与党领导的上海市罢工、罢课、罢市“三罢”运动。1925年8月受全国学联和上海学联派遣回昆明宣传“五卅”运动,介绍李国柱、陈祖武、严英俊、吴澄等四人加入共青团,并将他们的组织关系带交上海团中央,创建了云南省共青团组织。</p><p class="ql-block"> “五卅”运动期间徐汇区成立中共徐家汇独立支部和共青团徐家汇部委(即区委),张永和任共青团徐家汇部委书记。后来张永和介绍南洋大学同班同学陆定一先加入共青团,年底转为共产党员,并在交大发展成立了共青团支部、共产党支部,张永和担任交大第一任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1926年暑假张永和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当局除名,实际上张永和已担任共青团闸北区部委书记、中共闸北区部委书记,从事职业革命工作。1927年2月9日,张永和被选为以周恩来、赵世炎等7人组成的江浙组织问题委员会委员,参加组织领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担任沪东区起义总指挥,组织该区10万多名工人群众参加罢工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党组织决定调张永和到党中央机关工作,任宣传部秘书。1928年末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指派张永和回云南工作,曾任中共云南省临时省委常委和省临委书记、迤南特委书记等职。1929年5月经省临委同意,张永和到张冲任师长的滇军101师秘密开展争取滇军的工作。 1930年4 月,因叛徒出卖在昆明被捕入狱,后经张冲全力营救于1932年初获释。出狱后经张冲介绍,先后到泸西海门洞水利工程处、一平浪盐场等地工作,在此期间张永和虽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仍积极联络地下党员寻找党组织,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末与党中央派到云南恢复党组织的李浩然同志取得联系,恢复了组织关系。</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永和随张冲的滇军184师北上抗日,任政治部主任。在武汉张永和通过云南地下党员黄洛峰同志联络,找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张冲先后与罗炳辉、叶剑英、周恩来等同志见面,使张冲与共产党建立了秘密联系,并在184师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开展党的工作,为后来184师在东北海城起义和张冲投奔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1939年末张冲因敌特诬告他私通共党,被撤职返回云南,张永和也被迫离开184师回到云南泸西县。1940年-1946年期间,张永和先后任泸西县教育科长和省立泸西师范学校校长,皖南事变后,协助安排西南联大黄德卿(李晨)、徐慧敏(陈浩)等一批党员转移到泸西学校隐蔽,开展革命活动,将泸西师范学校建成为开展民主革命活动的堡垒,为后来弥泸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培养了许多骨干。1945年12月1日,昆明爆发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一二-一”学生民主运动,泸西县省立泸西师范等学校的师生.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声援昆明学生。张永和因支持学生运动遭省警察厅通辑,被迫转移到原新滇社成员赵贯一的盘溪糖厂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8年初重新回到泸西县参加滇桂黔边区的武装斗争。由于他长期与党失去联系,为有利开展工作,1948年11月由祁山、陈光逵介绍,边区党委批准他重新加入了党组织。泸西解放前后,张永和先后任泸西县解放委员会主任,县人民政府县长,滇桂黔边区第一临时人民专员公署副专员等职。</p><p class="ql-block"> 1951年,张永和参加云南省委党校整党审干学习,因1930年遭叛徒出卖在昆明被捕入狱的历史问题接受审查,被强加上“叛徒行为”的罪名,1952年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并被撤销副专员职务,调离政府部门,调到昆明市工业学校(后来的云南工学院)任教员、职员等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康生诬陷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成了叛徒,又遭到长达七年的监护审查。</p><p class="ql-block">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张永和遭受了极为不公的待遇。直到1982年3月云南省委组织部审议通过省委党校的复查报告,撤销了1952年开除张永和党籍的错误决定, 先恢复张永和1948年重新入党的党籍,再报清中央组织部批准恢复张永和的全部党籍。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85年4月5日就张永和的党藉问题批复云南省委组织部的报告,文如下:“1985年3月6日报来《 关于恢复张致中同志1925年党籍的报告》收悉。经研究,同意你们意见,恢复张致中同志1925年4月至1948年11月的党藉,党龄连续计算,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从1924年12月加入共青团算起。”至此张永和这位在20 世纪20年代入党的云南省第一代共产党人的全部党藉最终得到了恢复,他本来的革命经历和历史贡献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p><p class="ql-block"> 1992年12月1日张永和在昆明逝世,享年91岁。 </p> <p class="ql-block"> 李国相(1899~1954年),字扶颠,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人,出生于书香门第, 1924年赴北京报考北京大学未成,亦未去上海旋即回泸西县。1931年任县中校长, 1938年~1940年任泸西县教育局长,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泸西县的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1932年他与县教育局长袁炘然及热心教育事业的段仲三、陶瑞生等人,积极活动,在张冲师长、龙济苍旅长的支持下,筹资建盖了两层13间的县中教学楼。翌年又筹集资金3000银元,建盖了县立图书馆,并捐赠《中国大观》及学生补充读物600册于馆内。1936年多次向省政府教育厅争取批准,将县立中学改为云南省立中学,并倡导创办了县中附小和钟秀女子小学。1939年又辗转于省教育厅,争取将省立中学改为省立泸西师范,进一步促进了泸西教育事业的发展。 1944年~1946年在县长龙翔的支持下,发动师生捣毁城隍庙(原泸西师范内)、东岳庙、文昌宫泥神塑像,建立了县立中学、中枢小学第二分校(今新华小学)及第三分校(今胜利小学),并倡导城区初级小学办复试班,全县各小学附办识字班等、使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49年6月“边纵”二支队筹集军饷时,李扶颠还以棉纱、枪支等支援部队。1952年被错误处理,1954年去世,终年55岁。1987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 </p> <p class="ql-block">1924年,毛泽东被选为“国民党中执委”候补委员的历史大背景</p><p class="ql-block">(1924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参考资料:叶楚伧任执行委员,毛泽东任侯补执行委员)</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09tO5Kzqac4Sgo_puV2Gw"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网页链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