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西风掠过祁连山的雪线,在茫茫戈壁上刻下岁月的纹路,一座土黄色的雄关便在天地间矗立——这便是嘉峪关,明长城的西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它不是孤立的城墙,而是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用砖石与黄土,在丝绸之路的咽喉处,守护了一个王朝的安宁与远方的商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历史上看,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征西将军冯胜选址修建 。此后,历经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年间的不断修筑和完善,才形成了如今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在明代,嘉峪关是抵御西域入侵、保障丝绸之路贸易安全的关键屏障。清代乾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嘉峪关失去军事防御职能,成为税卡 。如今,嘉峪关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其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穿过厚重的城门,脚下的青石板被时光磨得发亮,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故事。当年,戍边的将士在这里点燃烽火,丝路的商队在此卸下驼铃的疲惫,连工匠们留下的“定城砖”传说,都为这座冷峻的关隘添了几分温度。站在城楼上极目远眺,南边是连绵的祁连山,北边是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嘉峪关如一把巨锁,牢牢锁住了河西走廊的通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无需言语,便在天地间铺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烽火早已熄灭,驼铃也化作了历史的回响,但嘉峪关依然矗立。它不再是军事要塞,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当游客的脚步踏过城墙,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砖石,更是千年的历史厚重;当夕阳为关楼镀上金边,那一刻,仿佛能看见昔日的商旅与将士,在时光的尽头与我们遥遥相望。这座雄关,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静静诉说着中华文明中关于守护、开拓与传承的永恒主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的起点,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嘉峪关的东闸门,这是关城的入口 。门上建有一层三间式的城楼,门楣匾额上写着“天下雄关”四个大字 。东闸门外有一棵150多年树龄的大杨树,被称为“左公杨” 。当年左宗棠率领军队来到西北,带领军民在道路两旁大量植树,这些树木既巩固了路基,又方便行人乘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入外城,能看到三座古建筑,分别是文昌阁、戏台和关帝庙 。文昌阁是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寓意着“文”;关帝庙是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最大、最负盛名的关帝庙,关帝作为忠勇的化身和武财神,保佑着守关官兵和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寓意着“武”,体现了“文武辅弼”之意 。戏台是清代建筑风格,外侧八字屏风上有砖砌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穿过“朝宗门”,就进入了东瓮城 。瓮城的城门与内城门并不直对,而是形成一个90°的夹角,这种设计可使冲入瓮城的敌兵暴露在城墙上的攻击之下 。东瓮城的正门是光化门,其上建有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过了光化门就来到了内城,内城有游击将军府、练武场、马道等 。游击将军府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也是统治地方、检查来往人员、联系域外民族的枢纽机关 。登上城墙之前,可以敲一敲传说中的燕鸣石,感受出关将士及其家眷期盼平安归来的美好愿望 。沿着马道登上城墙,能看到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巍然耸立,从东向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柔远门是内城的西门,门台上建有柔远楼,意为以怀柔而致远 。柔远门内的西瓮城向南开一门,叫作会极门,寓意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在此亲善相会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瓮城外建有罗城,罗城直面敌人,是关城的第一道防线,由重兵把守 。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城墙正中面西设“嘉峪关”关门,门上建有嘉峪关楼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万多平方米,由外城、内城、罗城、瓮城及城楼附属建筑等组成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内城:是关城的中心,周长64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墙高9米。内城有东西二门,东曰“光化”,西曰“柔远”,其上均建有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城楼,与关楼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城墙四角建角楼,南北墙正中建敌楼,内城中轴线北侧有清代游击将军府。 </p><p class="ql-block">- 瓮城:内城东西二门外各有一座瓮城,门均南开,东曰“朝宗”,西曰“会极”。瓮城的城门与内城门并不直对,形成90°夹角,可使冲入瓮城的敌兵暴露在城墙上的攻击之下。 </p><p class="ql-block">- 罗城:位于内城西,呈“凸”字形,长191.3米,通高10.5米,青砖包砌。罗城中间突出部分开券门,为关城正门,门额上刻“嘉峪关”三字,门上建关楼,城南、北两角筑有角楼。 </p><p class="ql-block">- 外城:内城南、北和东侧外围均筑外城,西与罗城相连,南、北与内城平行并形成夹道,可供车马通行。外城高3.8米,周长1100米,东北角上建“闸门”,上建一层三间式闸楼。外城四周距墙1米有一道宽2米、深2米的壕沟。 </p><p class="ql-block">- 附属建筑:关城内外还有官井、营房及文昌阁、关帝庙、戏楼等附属建筑,其中文昌阁、关帝庙、戏楼位于外城。</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西端,其地理环境独特。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戈壁平原地带,三面环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部东段为文殊山北坡,西段戈壁与祁连山北麓毗邻;北部西段为黑山东端,东段为残丘及古河道地区地下水溢出形成的沼泽;西部为砂砾石戈壁滩,东部为绿洲,中部为中心城区。嘉峪关关城位于祁连山与黑山之间最狭窄的峡谷,宽仅15千米,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里属大陆荒漠型气候,年均气温9.2℃,年均降雨量65.1毫米,降水稀少且主要集中在5、6、8、12月,全年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大风、沙尘等天气较为常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地表水主要有讨赖河水、双泉水,其中讨赖河水是农业主要灌溉用水,平均年径流量为6.5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地有大草滩水库、黑山湖、北大河三处,全市地下水储存量为7.318亿立方米/年,补给量1.636亿立方米/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东接酒泉市肃州区,西与玉门市接壤,南倚祁连山,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北邻酒泉市金塔县,是甘、新、青、蒙四省区的结合部,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中转重镇和内地通往新疆及中亚的交通枢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