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雕版印刷里涌动的青春热血——专访山东省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李振豪崔红军

崔红军(无影)

<p class="ql-block">古老雕版印刷里涌动的青春热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专访山东省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李振豪</p><p class="ql-block">崔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进济南大明湖南岸正南门,沿岸往西就进了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这里原本是山东省图书馆老馆区。因山东省图书馆搬到济南二环东路,这里就另起一个名字,叫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并成为一个传承经典、弘扬国学的阵地。在尼山书院二楼,有一处100余平方米的内外间,是专门进行雕版印刷的皇华馆,年轻的90后山东省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李振豪,带领自己的的小团队,常年在这里推介展示雕版印刷技艺。</p> <p class="ql-block"><b>与古结缘,青春灵魂嵌入古老工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走进李振豪的工作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惊奇。橱柜里、案板上、墙壁上摆的放的挂的都是先后创制的各种精致雕版和印刷作品,充满传统经典的国学氛围,你很难相信,这些都是出自一位30余岁的年轻人之手。一位90后是怎么创作出如此卓越的雕版印刷老传统老工艺作品的呢?</p><p class="ql-block">        与“古”结缘,李振豪从孩提时代脑海里就有了这种偏爱。1990年出生的李振豪,从小就喜欢老物件,在与李振豪的交谈中,他回忆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村里很多古旧东西,别人不稀罕,我却很喜欢。父亲在家务农但喜欢古书,还研究易经,农闲时帮乡里人看风水,家里也存有一些古书,这些,在脑海里都留下抹不掉的印象。村里有位老中医,家里有很多古书,他也求人借来看看。李振豪的大哥在山东大学从事古典文献研究,他也跟着泡英雄山文化市场,倒腾古书。后来,李振豪来济南读大学,学的是工程管理,但脑子里还是痴迷于古书。在捣等古书中有机缘认识了山东省图书馆的颜风老师。颜风老师是国内知名的古籍修复师,李振豪就拜师学习了一年的古籍修复,对古籍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习整理古书古籍中,他逐渐产生了自己的想法:与其修复古书古籍,何不学习雕版印刷,用自己的双手将古籍复制出来。有了目标就开始追寻,他跑到聊城拜师东昌府年画传承人栾喜奎先生学习雕版年画,在学习中竟用刻年画的办法复刻起古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出十几块板,古法装订成一册《郑康成集》。这是李振豪学习雕版印刷的处女作。凭借这部处女作,他继续投石问路,投师学艺,雕版印刷技艺一步一个台阶的提升,逐步敲开并踏进雕版印刷的艺术殿堂之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学无止境,李振豪的青春灵魂、满腔热血完全嵌入涌动在雕版印刷艺术追求之中。虔诚恭敬先后师从国家级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栾喜奎老师、国家级雕版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陈义时老师、山东大学书法家徐超教授、活字研究专家刘向东老师。他如饥似渴的从这些专家大师身上学习技艺,丰富自己。而他自己也不知不觉的成为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课程合作教师、国家图书馆特聘雕版印刷讲师。</p> <p class="ql-block"><b>踏实干活,干得好自然有人来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承雕版印刷技艺,仅仅靠爱好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靠从事雕版印刷生存下去,甚至能带领团队得到社会认知满足社会需求更是一件充满风险的选择。一切都要从踏踏实实艰难向前迈步开始。李振豪说,靠政府非遗补贴是站不住脚不能长久走下去的,唯一之路就是自己坚持把雕版印刷干好,干出名堂,才有生路。他非常低调的坚守在工作室里沉下心来一块板一块板的雕刻,不去张扬吆喝自己,也从未参与过任何奖项的评选,他有一个自己的信条,“我还太年轻,不想做那么老的事儿,我只管踏踏实实干活,干得好自然有人来找。”</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雕版印刷终于开张了。他把收获的第一桶金20元钱供在香炉底下,舍不得花,直到妻子实在没钱拿去买了菜。但这第一桶金给了他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废寝忘食的一心埋在雕版印刷的时空缝隙里寻找人生的乐趣,并梦想着让这门工艺发扬光大,他已经不仅仅是因为爱好兴趣喜欢这门技艺啦,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立志要把雕版印刷当做自已一生的事业来做。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热爱这门工艺,并让雕版印刷传承下去。一次一位来谈合作的用户对雕版印刷提出了一条条苛刻要求。李振豪听完后微笑着对这位用户说,你提的所有要求都低于我们内部的标准。用户二话没说,合作成功。好酒不怕巷子深,李振豪的作品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多家图书馆、博物馆慕名前来谈合作,不少企业机构也来请他制作雕版印刷主题的文创产品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艰难岁月持之以恒的磨练耕耘,一张张聘书、一份份合作合同接连而来,李振豪自豪的的说,如今全国很多省级图书馆、博物馆雕版印刷活都是找我们来干,而且干了一次后,都不会再去选择第二家。今年7月,李振豪花费半年时间为山东省委党校刻制的《廉风古范》一书,荣获全国第二届“青未了”杯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美术创廉类一等奖。这本书选取24则先贤廉政故事,通过雕版印刷古籍装订而成,受到专家评委高度评价。如今,李振豪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且更有了传承调版印刷的发展基金基础。他培养带出的学生和弟子近百人之多,并分布在全国各地,按照团队的统一标准统一安排从事着雕版印刷工艺工作。李振豪说,传承,最重要的是让这门工艺能够生存下来并流传下去,下一步,我想做一些精致有趣的东西,把雕版印刷和现代思想融入到一起,让人一看就感觉很独特,很喜欢,李振豪相信,雕版印刷这门古旧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也一定会焕发新的光彩和生机。</p> <p class="ql-block"><b>追求卓越,练就自己的秘窍绝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雕版印刷,从选材雕刻到印刷装订,都是很讲究的,都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李振豪在从事雕版印刷十几年中,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卓越,逐渐摸索练就自己过硬的秘窍绝活。</p><p class="ql-block">        选材是雕版印刷的基础。李振豪介绍,雕版印刷用的木板都是棠梨木,棠梨木木质坚硬,下刀有感觉,木丝细腻,刻出来比较精细,这种材质最适合刻版。为了寻到好材料,李振豪把老家方圆百里的老梨树都收购殆尽,他又发动岳父岳母在河南境内收购。木板还需经过特殊处理才能使用,李振豪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出一整套木材处理的办法。春天将梨木板放到清水里浸泡,每周换一次水,让木材里的杂质迅速排出来。到了夏天不再换水,让它自然发酵,让木头里面的果胶自然分解掉,形成单纯的木丝。秋天时让木丝自然伸展、沉稳。直到次年春天,将木材捞出来,放在屋里阴干。待阴干一年后,才将木材取出做雕版,这样木质就稳定,易于雕刻,也不易变形。现在,杭州、扬州以及中国美术学院一些木板都是他在提供。</p><p class="ql-block">        刀具是刻板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拳刀,是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刻字工具。李振豪开始用的拳刀是三角形的,在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义和大师学艺时、看到陈大师用的拳刀是月牙形的。一上手,李振豪就感觉到了不同。陈大师传授雕版技艺从换刻刀开始。并拽下一句常念叨的话,“啥时候把刀磨好了,版也就刻好了。”刚开始学那会儿,李振豪刻一会就得磨刀,只能磨出形状,却磨不出力度。一天下来,手指上的皮都被磨的透明发亮。现在,李振豪磨刀功夫得心应手,练就一手绝活的他也敢有底气的说,“能手工磨刀的已经屈指可数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做雕版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对此李振豪深有体会,在刻板中,怎样使用拳刀打横,怎样发刀,怎样挑刀,这仅是掌握了多少代老匠人传下来的刻板老规矩。要有自己的审美、风格,还必须有一定的书法素养。譬如一个字楷书、行书、隶书各是怎么刻的,宋体字“心”上面的三个点从左到右分别叫腰子点、瓜子点、兔眼点,每个点的刀法都不一样,草书怎么刻出飘逸的感觉,似连非连的美如何体现,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又如何按照书法的规律走刀等。于是李振豪又拜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超先生为师学习书法,每周去请教一两次,每次一两个小时。渐渐地,从用笔到间架,从字形到字魂,从谋篇布局到气韵流动,老先生严格指正,李振豪从苦练中细细体会找到感觉。今年7月份参加鲁台青年文化交流活动的台湾同胞参观了尼山书院雕版印刷皇华馆、精湛的雕版印刷中华传统文化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共识。一位安徽籍的台湾剪纸女艺人现场在皇华馆进行剪字表演,随便说个字接着就剪出来,李振豪让剪尼山书院四个字,台湾剪纸女艺人一会剪出尼山书院四个大字。两人相互拿着对方的雕版印刷作品和剪字作品合影留念。李振豪感慨的说,这么快就剪出这么好的作品,没有书法基础是不行的。台湾女艺人的书法基础值得很好学习,把书法素养融汇到雕版印刷中才更有艺术性。如今,李振豪创办的雕版印刷皇华馆,经常接待港澳台同胞的参观游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交流的窗口,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使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增强了共识融合,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携手向前。</p> <p class="ql-block"><b>彰显成果,闯出一条成功传承之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振豪在交谈中多次提到,我从事雕版印数技艺不仅是作为自己的一项爱好去做,而是要把它作为我终生的事业去努力做好。我还年轻,要与时间赛跑。他说干雕版的最佳年龄是30多岁到40多岁,他需要做的还很多。技艺上他要将前人留下的雕版印刷的精粹继承下来,并在某些方面寻求突破,他还要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让雕版印刷闯出一条成功的传承之路。十几年的坚持,在雕版印刷这个传统老工艺他取得了显著成果。</p><p class="ql-block">        复刻古籍:陆续受托为一些省市及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复刻馆藏的代表性古籍,如为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刻《考工记》、为浙江省图书馆刻《咸淳临安志》、为贵州省图书馆刻《榕村诗选》、为黑龙江省图书馆刻《通鉴纪事》、为河南省图书馆刻明版《道德经》等。此外,他还复刻了《郑君年谱》《孔子圣迹图》《孟子圣迹图》等多部整套古籍。</p><p class="ql-block">        复原工艺:他花费一年时间,通过 20 多次试验,复原了宋代苏轼喜欢用的 “龟纹笺” 的砑光工艺。</p><p class="ql-block">        创作年画:2022 年为庆祝农历虎年,李振豪从拍卖会发现河北武强年画现存早期的彩色套印版《母子虎》,以此为底本刻了一幅年画作品,生动形象、虎虎生威。</p><p class="ql-block">        挑战巨作:正在复刻中国雕版印刷的巅峰之作《十竹斋笺谱》,并已刻完第一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国际交流:李振豪雕刻的孔子像被当做礼物赠送给联合国,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学者和艺术机构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振豪本人也不断获得荣誉,现为山东省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雕版印刷负责人,山东大学特聘雕版印刷讲师和雕版印刷项目负责人,国家图书馆特聘教师。开办非遗传承培训班,讲解雕版印刷知识,推广雕版印刷文化,至今已带出了 近百名学生和弟子。</p> <p class="ql-block">崔红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山东画报签约摄影师、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特约摄影师。荣获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荣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