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向悉尼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机的引擎,轰鸣着,刺破云层,我又飞了。飞过山川,飞过河流,飞到大洋洲,飞到那片即将响起发令枪的土地。这是一场跨越重洋的奔赴,是大洋洲的风正沿着航线奔来。</p><p class="ql-block">是巧合,还是挡不住的好运,悉尼马拉松,刚刚戴上了世界第七大满贯的桂冠,变身大满贯的首场比赛,一不小心,被我撞上了。像是命运递来的一张新船票,让已经完成波士顿和芝加哥两大满贯的我,又将增加了一个勋章。</p><p class="ql-block">此刻云层在舷窗外铺展,大堆的云朵跟棉花垛似的,底下是望不到头的蓝色海洋。我这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有点任性,也有点莽撞,可人生有限,顾不了许多了。飞机在万米高空运行,我心澎湃,我心飞扬,前方在招手,悉尼,我来啦!</p><p class="ql-block">悉尼马拉松,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赛事,其前身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测试赛,沿用了奥运会马拉松路线,天生地自带一种奥运精神的光环。2024年11月4日,它正式获官方认证成为大满贯正式成员,从前只有波士顿、伦敦、芝加哥、纽约、柏林、东京6大满贯马拉松,现在变成7大满贯了,就像7颗北斗,在世界马拉松舞台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站在70岁的人生节点,我深知这次参赛与以往竞赛的心境截然不同。我的目标很简单,不求速度,只看态度,保持节奏,安全完赛。能参与这场影响力十足的国际马拉松比赛,感受世界各国运动员的风采,体验跑在异国他乡的乐趣,对我来说本身就够骄傲的了。</p> 2,我的妆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决定踏上悉尼马拉松的征程时,内心满是激动与期待。以怎样的妆容打扮自己?我是费了心思的,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血统,我是炎黄子孙,当想到这个命题,我的思路一下打开了。</p><p class="ql-block">那簇粉色的羽毛还要别在发间——不是为了惹眼的亮色,她让我想起上一场沈阳女子马拉松与跑友安然一起奔跑的情景。那是跑友们的友情和热望,亲人朋友的期盼,跑在赛道上,风掀着羽毛晃呀晃,倒像把家乡的晨光也带在了路上。</p><p class="ql-block">最靓的是,我将一面国旗插在头顶,那抹红一亮出来,脚步就不只是独属于自己的节奏了。跑在悉尼的陌生赛道,不再孤独,那是一个中国跑者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模样。来自东半球的晨光和南半球的风撞在一起时,往前冲的每一步,都带着一种踏实的底气:不是来争什么名次,是想让路过的目光知道,来自中国的跑者,既有对奔跑本身的热望,也有身后那片土地赋予的从容与坚定。这分量,是个人的热爱,也是一份不用言说的身份印记啊。所谓“远方”,从来不是离故土越远越好——是带着它的温度往前赶,让脚下的每一步,都成了家和世界的牵系。</p><p class="ql-block">嗨,其实也没想太多,不过是把心里最软的牵挂、最沉的根脉,都顶在头顶,跑起来的时候,风会带来悉尼的海味,也从发间、额角飘过来家乡的味道。</p> 3,跑友相遇 <p class="ql-block">8月28日乘飞机从长春龙嘉机场出发到厦门转机,候机时与五位同赴悉尼的跑友相遇,同路人相见,分外眼热,彼此问候,没有距离。</p><p class="ql-block">个头最高的夏夜风,是律师,作家,跑了100多场马拉松,新出版了《跑马十年》,在各地热销,前不久还专门召开了作品讨论会。</p><p class="ql-block">他问我去没去日本跑马拉松?我说还没有。</p><p class="ql-block">他告诉我他刚刚报名大阪马拉松,明年大年初六开跑。</p><p class="ql-block">我说我想跑东京马拉松,那是大满贯之一。</p><p class="ql-block">他说,别拘泥于某种赛事,先填上日本这个空白再说。</p><p class="ql-block">我怎么架得住他的激情鼓荡。好,把报名链接发给我,我也报名!哈,我这是不太疯了,悉尼正准备起跑,下一场马拉松已经预备上了。</p><p class="ql-block">最年轻的那位“横渡湘江”,微信备注写了777。问他这是啥代号?他说,他在7星期跑了7大洲7场马拉松。我惊叫了,怎么有这样的牛人。</p><p class="ql-block">那位穿红色T恤的是峥峰,六星跑者。他已经完成第一轮大满贯,然后再跑第二轮。他去悉尼纯粹参赛,赛完马上返回。</p><p class="ql-block">还有两位都是马拉松高手,与他们比起来,我的确只是一个小白。</p> 4,千名中国选手 <p class="ql-block">8月29日上午九点三十分,抵达悉尼。这最后一程航行9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一下飞机,春天气息扑面而来,家乡的长春已经是秋天了,这里却是一片蓬勃的新绿,气温十几度,最高20度。</p><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开往市区的地铁,直奔下榻的APX世纪广场公寓式酒店,因规定入住时间是下午两点,我们直奔据此不远的悉尼国际会议中心,悉尼马拉松2025博览会昨天8月28日上午9点在这里开幕,我们在那里取参赛包。</p><p class="ql-block">人们有序地排队走进宏伟的会议中心大厅,我顿时被那里热气腾腾的氛围感染了。虽然参赛包里只有T恤衫和号码布,但选手个个心满意足,欢笑声此起彼伏,因为这是南半球的首场马拉松大满贯赛事,是唯一一个太阳在北面的马拉松,是澳大利亚新纪录,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35000人参赛。</p><p class="ql-block">连续两届世界马拉松冠军的基普乔格、巴黎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哈桑;国内的知名的马拉松选手励建安、李小白、李战哲,连央视主持人朱迅也赶来参赛……</p><p class="ql-block">尢其令每个中国选手兴奋的是,悉尼官方提供了专门的中文服务,令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在全世界七场大满贯中,悉尼是唯一设置了中文服务,展台挂着中国国旗,由当地华人义工在这里接待咨询服务。作记者的习惯,我采访了义工领队徐先生,他本身就是马拉松爱好者,讲起赛事滔滔不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据他介绍,此次悉尼马拉松约有上千名中国选手,比去年的400人增加了一倍多,在各国选手中排名第一。日本约有400名选手,预计排名第二。中国选手遥遥领先,何等威风。</p><p class="ql-block">可不可以说,这是中国马拉松群体在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信号——当一个国家的参与者数量足够多、影响力足够强,才能让顶级赛事主动打破重重壁垒,展现出中国跑者在国际赛事中的“规模优势”。</p><p class="ql-block">想一想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县区都在举办马拉松,男女老少,有口皆碑,这与海外赛场的中国面孔,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这背后是中国社会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升级,是大众从“看比赛”到“参与比赛”的观念转变,更催生出了世界最大的马拉松市场。她的影响力早已越出国界:它让国际赛事看到中国跑者的消费潜力与超燃热情,愿意为中国选手提供更适配的服务;也让中国的体育文化,通过一个个奔跑的身影向外传递——这本身就是国家活力与民众精神面貌的生动展示。</p><p class="ql-block">我为自己是中国选手而骄傲。</p> 4,向导傅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抵达悉尼次日,“来跑吧”组织十余位国内参赛选手游览悉尼,本地马拉松跑者傅杰担任向导。他与悉尼的缘分始于十余年前的一场马拉松——因倾心于此间山海环绕的优美环境、市民较高的文明素养、自在无拘的生存氛围,以及月人均约5000澳元的收入、免费医疗教育与退休养老保障,回国后便立马办理移民。如今已在此安家立业,坐拥车、房与游艇,工作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优哉游哉,经常驾车四处游走,到海边垂钓,简直过着神仙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驻地附近的海德公园纪念碑下集合,这里是澳大利亚“0公里”陆地起点。回溯至300年前的1780年1月26日,英国军队携三船囚犯在此登陆,而澳洲,正是由这群囚犯奠基的国度。</p><p class="ql-block">随后参观悉尼博物馆,这座三层建筑背靠菲利浦总督塔楼,既向公众展陈悉尼及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亦守护着总督府遗址的残存遗迹,完整记录了这座澳洲第一大城市从无到有的历程。</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前广场西侧,矗立着获奖雕塑《森林边缘》(Edge of the Trees)。29根由砂岩、木材或钢铁制成的立柱,近观可见柱身刻有与悉尼原住民历史相关的文字,灵感源自诗歌中土著人从树丛窥视欧洲殖民者登陆的场景,象征着两种文化最初的对话。这组雕塑由艺术家珍尼特•劳仑斯(Janet Laurence)与菲娜•佛雷(Fiona Foley)创作,立柱数量对应殖民者登陆时的土著部落数,柱身还记录了本土树种名称及首艘登陆船殖民者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傅杰还带我们到悉尼皇家植物园,明天跑马拉松将经过这里,园区占地30公顷,18其前身是澳大利亚首个农场,紧邻悉尼歌剧院与中心商务区。园内有热带、亚热带植物7000余种。</p><p class="ql-block">作为悉尼的地标,悉尼歌剧院其独特的贝壳状帆船造型吸引我们不停地拍照,傅杰说,别急,还有更好的角度。他不光给大家讲解,还背着一个大摄影包,给大家拍照,他现在算是这里的主人了,对国内远道而来的跑友们热情地尽地主之谊。</p><p class="ql-block">邦迪海滩绕一大圈,我们在那海浪冲击岩石的地方,还能看到悉尼歌剧院的地方,亮出国旗集体合影。沿途打卡军舰、望夫角、岩石区等景致,尽享海岸风光。</p><p class="ql-block">待跑友们走累了,傅杰带大家到商业中心区,伙伴们分散觅食,我和老高因尚未听够傅杰的讲解,邀他共进午餐。他遂带我们前往悉尼最古老的酒吧1828Fortune of War,听他讲述酒吧的过往故事。席间点了盲草鱼、烤牛排等3份套餐,要了现榨黑啤与白啤,澳洲盛产啤酒,真的太爽口了。尤其与付杰探讨我们赛后要自驾澳洲行,他大加赞赏和鼓励,此前百分之90以上的人都对我们此举劝阻:澳洲不像国内,语言不通,车规不同,驾车右舵,且交通管制极严,若出了事故,可能一辆车都罚进去了。我们虽然渴望,可内心还是没有底,与傅杰交流,他说,乘飞机很方便,跟旅行社很省心,可那不自由,不為玩,你们可以分两次驾车游,今年去东部走黄金海岸,明年去西部的大洋路,澳洲是自驾的好地方,760平方公里,很大很美……</p><p class="ql-block">傅杰让我们坚定了信心,出发是必须的,不能左顾右盼。我立马在网上预定了车,交了定金。分手时,依依不舍,彼此加了微信,今天真的惬意至极。</p> 5,激情开跑 <p class="ql-block">8月31日早晨,我兴奋得睡不着,6:30发枪,我凌晨4点就起床了。悉尼与北京时差2小时,相当于我在国内半夜两点就起床了。</p><p class="ql-block">简单早餐后,此行为我保驾护航的伙伴老高陪着我一起来到起点,布拉德菲尔德公园。</p><p class="ql-block">悉尼马拉松是按照红色、绿色和橙色分成三个区域。从早晨6:30分到8:30分,分成多个时段起跑。</p><p class="ql-block">我在绿色集合区,入口通道C。这里人山人海,各种头发、各种肤色、各种着装的运动员,个个飒爽英姿,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自信。</p><p class="ql-block">天气和赛道是马拉松跑者最为注重的内核。今天的气温最高零上20度,早晨只有七八度,跑起来这个温度不冷不热,非常友好。</p><p class="ql-block">可赛前就有点冷飕飕了。起点不设存衣处,运动员一般都穿着准备“扔”或者“捐赠”的旧衣服,进入起跑区前扔在赛道边,有人专门回收。陪伴我的伙伴很机灵,竟然跟我一起进入起跑区,我可以不挨冻了,直到发令枪响才将衣服交给伙伴。</p><p class="ql-block">赛道两边设有不少方形立柱,隔几分钟就忽地冒出一团火焰,营造了一种火爆热烈的气氛。路边还设有大屏幕,进行现场直播。</p><p class="ql-block">耳畔回荡着一首首激扬雄浑的歌曲,我不知道是什么歌曲,可那调子是能感染人的,我被鼓荡得热泪盈眶。那低沉雄浑有点壮怀激烈的曲调,如同马拉松的42.195公里的朝圣之路,谁跑都累,都会 遇到各种意想不到,要征服那漫漫长路,更要去征服自己,预祝自己在悉尼平安完赛。</p><p class="ql-block">7:41分,随着发令枪的一声脆响,人群如潮水般涌动,我的脚步随着潮水般的欢呼一同奔腾。陪我前来的老高,焦急地让我等一等,拍个我在赛道上奔跑的照片,我一摆手,连头都没回:不拍了,没时间!</p><p class="ql-block">是的,这是国际大赛,我虽然不在乎成绩,可也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像所有选手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奔跑时就一往直前。</p><p class="ql-block">阳光漫过海港大桥的钢索,将粼粼波光洒在数万双交替的鞋尖上,海风轻抚着,空气里飘着桉树的清新气息。</p><p class="ql-block">跑在异国他乡的赛道上,身边是各种肤色各种语音的跑友混在一块儿,像大森林中,四面八方的鸟儿都来举行的大party,我们因马拉松相聚于此,虽然背景各异,但都怀揣着对跑步的热爱和对挑战自我的执着。一个微笑、一声加油、一个手势,都传递着温暖与力量。</p><p class="ql-block">这里像是一座山城,几乎很少平展展的路,赛道经过三个大漫坡,最高的好几公里,干跑也不到头。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悉尼马拉松完赛时间比通常的马拉松6小时增加为7小时。</p><p class="ql-block">马拉松就如同人生的缩影,有平坦的大道,也有起伏的坡道;有体力充沛时的轻松,也有疲惫不堪时的坚持。而我,在这漫长的赛道上,正以自己的节奏,书写着属于我的故事。不求快,只求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终点迈进。</p><p class="ql-block">再看前头那条伸向远方的路,有时鼻子一酸,泪花跟着汗水一起流下来——不为别的,就为这把年纪了,还能有股子“撞枪口上就接招”的莽撞,为自己点个大大的赞。</p> 6,悉尼风光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我尽情享受着悉尼的风光,每一处风景都像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起步不远就是有名的海港大桥,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她它是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它像一道横贯海湾的长虹,巍峨俊秀,气势磅礴,与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成为悉尼的象征。她从1857年设计到1932年竣工,是连接港口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距离水面147米,是摄取港口全景的绝佳地点。平素桥上是不许行人通过的,每年只有一次例外,那就是悉尼马拉松。想一想啊,泡在这样的大桥生怎能不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跑过皇家植物园时,晨露从蕨类植物的叶尖滚落,惊起的一群白鸽掠过赛道——奔跑时的风,惊动了一座城市的清晨,这是多么美的情境啊。</p><p class="ql-block">途经邦迪海滩时,海浪拍岸的节奏竟与心跳奇妙重合,脚下的柏油路仿佛也跟着潮声微微起伏,连汗水滴落的轨迹,都像是在临摹海岸线的弧度。</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赛道转角处突然响起的钢琴声,盛装的人们正弹奏着轻快的歌谣。路边的孩子们举着彩纸风车,把笑容揉进风里。</p><p class="ql-block">十公里轻松跑过,20公里依然拿下。之后,双腿渐沉时,但情绪值不减,望着前方延伸向天际线的人流,思索着这场奔跑的意义:不是为了冲破终点线的瞬间,而是在洒满阳光的街边,陌生的外国朋友人为你大喊“加油”,那声音相当的卖力,简直有点声嘶力竭,不是他的亲人,不是他的熟人,而是一个外国人,他们竟然尖叫声那么不遗余力,使你不由地感动,你不能不感到,马拉松使你与这座城市,完成了一次最亲密的相拥。</p> 7,冲向终点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百米,腿沉得像灌了沙,旁边有人喊“快到啦”,不知哪来的力气,愣是咬着牙往前冲。</p><p class="ql-block">当脚步终于踏过终点线的瞬间,欢呼声如雷贯耳,悉尼歌剧院洁白的贝壳状屋顶正沐浴在正午的光环里,像被镀了层流动的金。胸腔里的风还在呼啸,双腿的酸胀还在延续,心潮却化作滚烫的潮水——我胜利了,我如愿以偿了,我跑过了大洋洲的这座城市的主要地标,跑成了此刻眼前这幅画里最鲜活的一笔。</p><p class="ql-block">一位在这里留学的中国女学生为我戴上奖牌,那一秒,我的胳膊都软了,却忍不住想跳——你们看这奖牌,铮亮的,是白钢的质地吧,阳光照着反光,沉甸甸的,比我想象中暖多啦。我的奖牌墙上又多了一块奖章,多了一次跑步的体验,洗涤了一次心灵,让我在70岁的年纪,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无限可能 。</p><p class="ql-block">视野里突然撞进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在终点线前踮着脚张望的老同学。他举着手机的手还在晃,脸上的焦急没来得及褪尽,看见我的瞬间,大步跑过来,他大声地喊了什么我根本没听清,但看到他如释重负的笑容,像颗温热的石子落进心湖。我们隔着涌动的人潮挥手,忽然想起上学时军训拉练的路上,想起一起写黑板报的情景,想起他参军时欢送会上的诗朗诵,原来有些陪伴,真的能跨过山海,等在岁月的转角。</p><p class="ql-block">腰里的手机震了震,急忙掏出来。指尖划过屏幕时还在微微发颤,点开对话框的瞬间,那些惦记的面孔突然清晰——很多话堵在喉咙,手顿了顿,最终只敲下“安全完赛,一切都好”,配上周遭欢呼的视频。</p><p class="ql-block">跑在赛道的时候,总想着出发前亲朋好友的叮嘱“别逞强”,年龄在那呢。我呢,不住地表态:放心哈,知道了。的确,全程我都按着自己的节奏,没硬拼。</p><p class="ql-block">现在就想在这草坪上躺会儿,喝口冰可乐——等我喘匀气,吧歌剧院的金顶、脖子上的奖牌、欢声雷动的人群,全拍进招聘阿里,发进群里分享。</p><p class="ql-block">平安完赛咯!</p><p class="ql-block">对了,忘了说,我的成绩是4小时39分,在70至74岁的51名参赛选手中,我排名第6。</p><p class="ql-block">发送键按下的刹那,晚风吹过歌剧院的穹顶,空气带着海水的咸涩。原来奔跑的终点从不是孤单的抵达,而是让远方所有悬着的心,都随着这条消息轻轻落下,再开出一朵怒放的花。</p> <p class="ql-block">当晚举行庆功宴</p> 8,路透消息 <p class="ql-block">跑完悉尼马拉松,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我将犒劳一下自己。当然啦,对于要跑遍地球的我,最好的方式是旅行啦。车已经租好,攻略已敲定,预计做一次环澳洲自驾游,行程约万里,请大家等着分享我的见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