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中国南海的千年见证与生态瑰宝

王育才

在辽阔的南海深处,有一座<font color="#167efb">环礁</font>如明珠般镶嵌于碧波之上——<font color="#167efb">黄岩岛</font>。它位于北纬15°09′,东经117°45′,距海南岛约500海里,是中沙群岛中唯一常年露出水面的岛礁。这片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的<font color="#167efb">环形礁盘</font>,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经略南海的千年记忆。 <h5><i>图示:黄岩岛地理位置</i></h5> <h5><i>航拍黄岩岛</i></h5> <b>一、发现与命名:中华航迹的见证</b> 中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并持续利用<font color="#167efb">黄岩岛</font>的国家。自<b style=""><font color="#333333">元代</font></b>起,中国渔民便驾舟出海,在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从事捕鱼、采贝等生产活动,黄岩岛成为他们避风休憩的重要场所。<b style=""><font color="#333333">明清</font></b><b>时期</b>,航海者将南海诸岛统称为“长沙”“石塘”,并在民间流传的<font color="#167efb">《更路簿》</font>中详细记录了通往<font color="#167efb">黄岩岛</font>的航线。 <h5><i>《更路簿》</i></h5> 尽管国际上称其为“Scarborough Shoal”(源自1748年英国商船“Scarborough号”在此搁浅),但中国对其认知远早于西方。早在<font color="#167efb">清康熙年间</font>,<font color="#167efb">《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font>等古籍地图已标绘出疑似黄岩岛的地物。至<font color="#167efb">20世纪初</font>,中国官方地图和译著如<font color="#167efb">《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font>中明确标注“<font color="#167efb">司加保毋洛礁</font>”,即黄岩岛的音译名称,彰显了中国对其地理认知的延续性。 <h5><i>《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i></h5> <h5><i>《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i></h5> <b>二、主权宣示:从地图到法律</b> 面对20世纪30年代法、日等国对南海岛屿的觊觎,中国政府于<font color="#167efb">1935年</font>设立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正式审定公布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名称,黄岩岛以“<font color="#167efb">斯格巴洛礁</font>”之名列入其中,并在<font color="#167efb">《中国南海各岛屿图》</font>中标示,划入中国版图。 <h5><i>《中国南海各岛屿图》</i></h5> <font color="#167efb">1947年</font>,国民政府内政部重新命名南海诸岛,将黄岩岛定名为“<font color="#167efb">民主礁</font>”,归属中沙群岛范围,并发布<font color="#167efb">《南海诸岛位置图》</font>,首次以断续线形式标示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1948年,该图正式对外公布,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意志表达。 <h5><i>南海诸岛位置图</i></h5> 这幅《南海诸岛位置图》不仅是一份地理文献,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图像。图中清晰标绘了黄岩岛(当时称“<font color="#167efb">民主礁</font>”)在中沙群岛中的位置,其线条简洁而庄重,墨色沉稳,体现了当时国家测绘技术的严谨与主权宣示的坚定。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纸张已微微泛黄,边缘略有磨损,却更显其历史厚重。 <font color="#167efb">1958年</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附图中,黄岩岛再次被明确标注,线条更为精确,采用现代测绘成果。该图广泛刊载于全国各类地图册、教科书和政府公报中,成为几代中国人认知南海版图的视觉基础。在<font color="#167efb">20世纪60年代</font>出版的中小学地理课本中,常见一幅黑白线描图:南海诸岛如星斗散布,黄岩岛虽小,却以特定符号标出,旁注“我国固有领土”,字体工整,传递着国家意志的庄严。 <b>三、科学考察与主权维护</b> 20世纪<font color="#167efb">70年代末以来</font>,中国政府组织多次科学考察行动,彰显对黄岩岛的实际管控。<font color="#167efb">1977年和1978年</font>,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两度登岛考察;<font color="#167efb">1985年</font>,国家海洋局组织综合考察队实施系统勘测;<font color="#167efb">1990年</font>,中国在黄岩岛上设立主权标志碑;<font color="#167efb">1994年</font>,科考队再次登岛建立水泥纪念碑。 这些考察行动留下了大量珍贵影像。一张摄于<font color="#167efb">1985年</font>的黑白照片中,科考队员站在礁盘边缘,身后是浩瀚南海,他们手持测量仪器,神情专注。另一张<font color="#167efb">1994年</font>的彩色照片记录了水泥主权碑竖立的瞬间:碑体上镌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沙群岛 黄岩岛”字样,背景是湛蓝天空与翻涌白浪,几名队员合力扶碑,汗水浸透衣衫,画面充满力量与信念。 <b>四、生命之环:黄岩岛的生态宝库</b> <font color="#167efb">黄岩岛</font>不仅是一座主权象征,更是一个独特而珍贵的海洋生态系统。其<font color="#167efb">环形礁盘</font>内部形成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的<font color="#167efb">潟湖</font>,水深适中,清澈透明,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潟湖与外海通过数个狭窄水道相连,形成动态平衡的生态循环系统。 <h5><i>图示:黄岩岛<font color="#167efb">环形礁盘</font>与<font color="#167efb">潟湖</font></i></h5> 岛上礁盘上生长着丰富的<font color="#167efb">珊瑚群落</font>,包括鹿角珊瑚、脑珊瑚、桌形珊瑚等多种造礁珊瑚,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显著。这些珊瑚礁构成海底“热带雨林”,为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提供繁衍、觅食和庇护之所。<font color="#167efb">常见鱼类</font>包括石斑鱼、鹦嘴鱼、蝴蝶鱼、鲷鱼等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兼具的品种,其中不乏濒危或受保护物种。 <h5><i>黄岩岛珊瑚群落</i></h5> <h5><i>黄岩岛珊瑚群落</i></h5> <h5><i>黄岩岛珊瑚群落</i></h5> <h5><i>石斑鱼</i></h5> <h5><i>鹦嘴鱼</i></h5> <h5><i>蝴蝶鱼</i></h5> <h5><i>鲷鱼</i></h5> <font color="#167efb">黄岩岛周边海域</font>也是多种海洋生物的重要产卵场和育幼区。每年春夏之交,大量鱼类洄游至此产卵,吸引海龟、鲨鱼等顶级捕食者活动。历史上,中国渔民在此捕捞<font color="#167efb">海龟、砗磲、龙虾、海参</font>等海产品,世代传承着可持续利用的传统智慧。 <h5><i>海龟</i></h5> <h5><i>砗磲</i></h5> <h5><i>龙虾</i></h5> <h5><i>南海海参</i></h5> 此外,黄岩岛的岩礁和沙滩为<font color="#167efb">迁徙性海鸟</font>提供了停歇与栖息之地。白天,成群的<font color="#167efb">鲣鸟、燕鸥</font>在上空盘旋捕食;夜晚,归巢的海鸟鸣叫声回荡于礁盘之上,构成一幅原始而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h5><i>鲣鸟</i></h5> <h5><i>燕鸥</i></h5> <b>五、文化根脉:渔民的海上家园</b> <font color="#167efb">黄岩岛</font>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国南海渔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空间。海南岛潭门、博鳌等地的渔民,自<font color="#167efb">明清以来</font>便将黄岩岛作为重要的作业基地。他们称之为“黄岩”“黄石峙”,因其岩礁呈淡黄色而得名。这一名称源于渔民长期观察与生活经验,是典型的“渔民俗称”,体现了中国人对南海诸岛最朴素而真实的情感联结。 在口耳相传的<font color="#167efb">《更路簿》</font>中,渔民详细记载了从海南岛出发前往黄岩岛的航向、距离与潮汐规律。这些手抄本不仅是航海指南,更是中华海洋文明的活态遗产。老渔民回忆,过去常在黄岩岛礁盘上晾晒渔获、修补渔网,甚至在大风天气中登岛暂避风浪。他们还会在岛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祈求海神保佑平安。 这些代代相传的生产习俗、口头传统与空间记忆,构成了黄岩岛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是一块无人踏足的荒礁,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海上家园”,承载着中国沿海人民向海而生、耕海为田的历史记忆。 <b>六、战略要地与未来守护</b> 黄岩岛地处南海要冲,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咽喉,可有效监控菲律宾<font color="#167efb">苏比克湾</font>及美军在菲军事动向,具有重要战略价值。2024年11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font color="#167efb">黄岩岛领海基线</font>,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确立其法律地位,标志着中国在法理层面完成对该岛的完整主权构建。 <h5><i>黄岩岛领海基线</i></h5> 随着<font color="#167efb">生态保护</font>意识增强,黄岩岛的环境价值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已加强对该区域的生态监测与科研投入,严禁破坏性捕捞与非法采挖珊瑚,致力于维护其原始生态平衡。未来,黄岩岛有望成为南海海洋科学研究、生态修复与可持续渔业管理的重要基地。 <b>结语:千年以来,中国渔民的航迹未曾远离这片礁盘;百年以来,中国的地图、法律与行动始终坚定守护这片海域。黄岩岛不仅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环礁,更是中国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象征。它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面向海洋、经略南海的奋斗史;它的生态,是一份需要世代珍视的蓝色遗产;它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与海洋共生共荣的生动写照。在这片碧海蓝天之间,中国的守护将继续书写属于未来的蓝色篇章。</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文结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