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史学研讨:南陈是一个偏安王朝吗?</p><p class="ql-block">——强敌环伺,哪敢偏安?南陈是一部持续抗争史 </p><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 本文以正史本纪、列传及编年体史书为主要依据,按时序梳理陈朝自肇基至亡国三十三年间的军事—政务—文化实践,论证南陈并非“苟且偏安”,而是在严峻的地缘被压、资源单薄与战略纵深不足的制约下,持续实施“外御强敌、内复法度、以礼乐维系统治合法性”的综合应对。</p><p class="ql-block"> 文章依次考察:陈霸先“定乱江左、拒强齐”(557—559),陈文帝“西拒北周、整法度”(559—566),陈废帝在位期“沌口大战”挫三方之兵(566—568 之交),陈宣帝“太建北伐”先胜后挫而攻守互易(569—582),以及陈后主在“江淮防线”坍缩情势下仍维系礼制、教化与文士群体的制度供养(582—589)。</p><p class="ql-block"> 据此提出:南陈之“抗”与“守”贯穿始终,其历史价值当以文明存续与制度连贯来衡量,而非以疆域广狭、年限长短概断。强敌环伺,哪敢偏安?南陈是一部以“持续抗争—整饬内政—礼乐存续”为主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 陈朝处于南北分裂之末局,承侯景之乱的断垣残壁与户口凋耗,北踞强齐、周(后归并于隋)之压迫,海陆门庭多处受制。然其政治实践并未停留在“姑息—偏安”的消极框架,而是呈现为“外御北敌、内复秩序、以礼乐教化维系统治”的多线并进。要点如下:</p><p class="ql-block"> 1)军事层面连年设防与数度反击,非但不“苟且”,且多有攻守转换与会战级强度的实绩;</p><p class="ql-block"> 2)政务层面恢复赋役、抑豪右、裁冗费、重法度,形成可供运作的治理序列;</p><p class="ql-block"> 3)文化—礼制层面,维持太学、释奠、郊庙祀典与文士供养,延续南朝文脉,使六朝文化得以渡江入隋、启扉至唐。</p><p class="ql-block">下文以五个时段为纲,逐一论述。</p> <p class="ql-block"><b> 一、陈霸先:定乱江左、拒强齐(557—559)</b></p><p class="ql-block"> 侯景乱后,江左残破。陈霸先起于行间,先平王僧辩、杜龛等乱,整饬军政;承梁祯明之末局,建陈于建康,定都江宁。其间,北齐乘虚南扰,陈军分道拒之:江、郢诸郡重修戍备,淮南沿线设水陆屯戍,扼守要害,屡破齐军轻骑舟师,江防渐固(《陈书·高祖本纪》;《资治通鉴》卷一六七)。</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的关键不是“扩土万里”,而是“止乱—立政—设防”。在户籍、军储与水军船政尚在修复期的前提下,能够迅速稳住江防、压制北齐试探,已体现“先守成—后图进”的战略现实感(《陈书·高祖本纪》)。</p> <p class="ql-block"><b> 二、陈文帝:西拒北周、整法度、固根基(559—566)</b></p><p class="ql-block"> 陈文帝(世祖陈蒨)承高祖之绪,以“稳政”为核心,条下蠲逋、复业、整赋、禁暴、抑豪右之令,复官府法度,州县条条执行(《陈书·世祖本纪》)。对外,则以荆、郢(江陵—汉口轴线)为关键点,西拒北周沿汉水—长江体系南逼:江陵、襄汉之间,增置戍卒,水陆更番,攻守互试,多以守为先、间出奇兵取小捷(《资治通鉴》卷一六九—一七〇)。</p><p class="ql-block"> 此期“西拒北周”与“内整法度”并举:军事不躁进,维持战略均衡;政治上抑豪右、禁横敛、修法度、整赋役,为后续的大规模动员与沿江水阵重建提供行政承载(《陈书·世祖本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三、陈废帝时“沌口大战”:一国当三军的会战级强度(566—568 之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华皎据江州叛乱之军,引北周军与西梁军顺流东下,图据江表。陈军以一国之力,合水陆诸军决战于沌口(汉口一带),力击三方(北周军、西梁军、华皎叛军)夹攻合围之势。江防舟师为主、步骑协同,击溃华皎主力,周、梁诸军退散,江汉要冲再归陈有(《资治通鉴》卷一七〇;《陈书·陈蒨世系纪年附事》及《陈书》相关年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 沌口之胜的意义在于:其为“门户保全战”。若江汉门户失守,则荆、郢走廊门户洞开、长江中上游战略弧线被折。此役扭转危局,为陈宣帝时期“整饬边备、图淮左”赢得了时间(《资治通鉴》卷一七〇)。如此强度的军事会战,实难与“偏安”可论。</span></p> <p class="ql-block"><b> 四、陈宣帝:太建北伐,先胜后挫,攻守互易(569—582)</b></p><p class="ql-block"> 陈宣帝承“沌口”胜势,内整法度,外图恢复。其后发起“太建北伐”,以吴明彻为主帅,数线并举北出淮泗,进取寿阳等重镇,曾一度重构江北前沿;后因水势骤变、补给转运受制,且北周兼并北齐后援军南下,陈军由胜转险,终致失利而旋师(《资治通鉴》卷一七二—一七四;《陈书·吴明彻传》)。</p><p class="ql-block"> “太建北伐”显示出南陈并非“守土不出”。在资源受限、纵深不足背景下,仍实施纵深进击并尝试在淮左重建前沿阵地,虽终以“先胜后挫”告结,但攻守互易的强度与幅度,可与南朝前此大规模北伐相参(《资治通鉴》卷一七二—一七四)。其败因更多系于外部力量对比突变与江淮水网—运补的结构性制约,非“无志图强”。</p> <p class="ql-block"><b> 五、陈后主:军事不利而文化不坠,政教制度仍运转(582—589)</b></p><p class="ql-block"> 后主在位七年,江淮纵深已失,防线日蹙,而政教诸务仍见施行:即位大赦、恤隐蠲逋;下诏“躬推为劝,力农见赏”,许“新辟塍畎、进垦蒿莱”者停免征租;申“求贤”“请言”,开中枢受理直陈之程式;并屡下“禁侈节用、裁冗抑费”“禁淫祀与妖妄”之诏。太学置博士,行经义讲习,修定郊庙礼仪与朝会乐章,释奠先师、择士入流(《陈书·后主本纪》;参《南史·陈本纪下》《南史·文苑传》)。</p><p class="ql-block"> 这些史实表明:在“江淮防线”坍缩的末局,陈廷仍维持“礼—学—政”的制度连续,保障文士群体与礼制空间的运作,使南朝文化体系未随军事劣势而顿失载体。这种“文化—制度的维持”,构成了一种事实层面的“柔性抵抗”,亦为六朝文脉渡入隋初、启扉盛唐提供桥梁(《陈书·后主本纪》《南史·文苑传》)。</p> <p class="ql-block">讨论:何以非“苟且偏安”?</p><p class="ql-block"> <b>其一,战略姿态上“连年设防—择机反击—会战突围”。</b></p><p class="ql-block"> 从陈高祖江防重修与拒齐试探(《陈书·高祖本纪》《资治通鉴》卷一六七),到文帝“西拒北周”保荆郢走廊(《陈书·世祖本纪》《资治通鉴》卷一六九—一七〇),再到“沌口大战”一役一国当三军(《资治通鉴》卷一七〇),以及宣帝“太建北伐”之纵深求前沿(《资治通鉴》卷一七二—一七四;《陈书·吴明彻传》),南陈的军事处置贯穿了“守—出—复守”的攻守循环,与“偏安避战”相反。</p><p class="ql-block"> <b>其二,政务建置上“复法度—抑豪右—整赋役—裁冗费”。</b></p><p class="ql-block"> 陈文帝期条例与后主期诸诏,显示陈廷在资源紧绌情况下仍力保治理秩序的连贯与公私边界的厘定,非“任其自流”。(《陈书·世祖本纪》《陈书·后主本纪》)</p><p class="ql-block"><b> 其三,文化—礼制上“太学—释奠—礼乐—文士供养”不断线。</b></p><p class="ql-block"> 陈后主在军事不利时仍维持儒礼礼制、经义讲习、郊庙祀典与文苑群体,见证南陈以“制度与礼乐”维系国体与社会文化之连续,陈后主无力用刀兵对抗敌国,他只能以六朝文化的软实力来进行“柔性抵抗”。他深信文化不会被打败,精神可穿越制度。六朝汉文明没因王朝更替而中断,反而延续到隋唐后世。而陈后主恰恰是南朝文化延续的轴心,也是南风北送的传递者。(《陈书·后主本纪》《南史·文苑传》)。</p><p class="ql-block"> 由是观之,南陈的“历史姿态”并非“无所作为的偏安”,而是以其所能承受的资源上限,在军政文化三线上保持了尽可能的“抗—守—修”的节律。这种节律的历史价值,不能仅以疆域之广狭、年限之长短概断。</p> <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 衡量一个朝代的历史价值,不是看它年限的长短、疆域的大小,而是以文明的存续能力为尺度。由此观之,南陈并非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而是隋唐文明前夜的一处灯塔。南陈五帝持续完成了从文明拯救、制度重构、文化繁荣、精神延续的历史接力。他们不仅维系了江南社会秩序,更守护了汉文明的火种,使南朝文化得以在隋唐后世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作者龙耳东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作家、影视制片人,是“中华历史全息论”三大理论与五维系统模型的核心构建者。他历时十五年潜心研究南陈历史,系统梳理陈朝三代五帝史料,龙耳东先生以史实为经,以文学为纬,创作并出版了《陈武帝传》(2021年)、《陈文帝传》《陈宣帝传》(2022年4月出版)以及2025年出版的《陈废帝传》《陈后主传》,构建了完整的南陈历史书写体系,为中国历史研究与史学叙事开启新的维度。)</p> <p class="ql-block"><b>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1. (唐) 姚思廉: 《陈书》, 中华书局, 1972 年版。</p><p class="ql-block">2. (唐) 李延寿: 《南史》,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p><p class="ql-block">3. (唐) 魏徵等: 《隋书》, 中华书局, 1973 年版。</p><p class="ql-block">4. (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1956 年版。</p><p class="ql-block">5. (唐) 杜佑: 《通典》, 中华书局, 1988 年影印本。</p><p class="ql-block">6.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六册·南北朝时期),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年版。</p><p class="ql-block">7. (清) 鲍超: 《六朝通鉴》, 中华书局, 2006 年版。</p><p class="ql-block">8. 余锡麟: 《南朝陈史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p><p class="ql-block">9. 田余庆: 《六朝政治与门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p><p class="ql-block">10. (唐) 赵璘: 《隋唐嘉话》, 中华书局, 2006 年版。</p><p class="ql-block">11. 张传玺: 《南北朝史》, 中华书局, 2001 年版。</p><p class="ql-block">12. 周一良等: 《南朝史》 (中国断代史系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p><p class="ql-block">13. 游国恩主编: 《中国文学通史·南北朝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版。</p><p class="ql-block">14. 林家骊: 《陈后主与 〈玉树后庭花〉》,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p><p class="ql-block">15. 汤用彤: 《六朝文化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年再版。</p><p class="ql-block">16. 钱穆: 《南陈史稿》, 三联书店 (香港), 1960 年首印, 2011 年影印版。</p><p class="ql-block">17. 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 《建康考古图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p><p class="ql-block">18. 南京博物院主编: 《南京六朝博物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年版本。</p><p class="ql-block">文章转载自微博“龙耳东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