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流砥柱(1)</b></div> 抗战前,晋南地区中共组织大多数遭到破坏,力量十分薄弱。 1937年,建立中共夏县临时县委,孙雨亭任书记。1938年初正式成立夏县县委,傅子和任县委书记,宁毓俊任副书记。1938年11月,成立了夏县中心县,县委书记薛韬,组织委员席荆山,宣传委员周毅。<br> 成立夏县党支部后,广大群众被发动和组织起来,积极投入到各种抗日救国运动中。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抗战初期,夏县中条山地区,动员大批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八路军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很高,一听说参加八路军,许多进步青年热烈响应。那时,在中条山处处可以看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壮观场面。有的是整队的游击队参加八路军的,如嘉康杰在夏县组织的第9中队。<br> 总之,抗战初期,在夏县的共产党通过“牺盟会”组织,把中条山广大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昔日平静的山林和村庄,如今轰轰烈烈,到处充满活力,生龙活虎,每个村都活跃着“牺盟会”的宣传队,到处飞扬着抗日的歌声,每个村都能看到儿童团在站岗放哨,青壮年农民在为支前忙碌着,妇女在为军队做军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随处可见。 夏县是运城地区武装工作开展最好的地方,1938年2月,夏县成立抗日游击支队,县长李涛任支队长,霍钟秀为政治部主任、张怀模任参谋长。<br> 夏县游击队按照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以中条山和稽王山为依托,积极占领平原,彻底展开游击战。1938年6月上旬,从运城出来一股日军前往开往夏县,夏县游击队第四中队,在队长王俊杰的带领下,埋伏在朱吕至大吕村之间,出其不意打死日军七、八个人。当日军冲上来时,他们利用青纱帐迅速转移。<br> 同时夏县游击支队第三大队指导员,带领100余人,在夜间偷袭兴南庄的日军据点。他们利用熟悉的地理条件摸进村口,首先刺死哨兵,然后悄悄进村,摸到日军的住房,正要进门取枪杀日军时。自己队员不小心弄炸了手榴弹,震醒了敌人,他们迅速撤出村庄,返回驻地。<br> 1938年6月,日军在兴南修建据点。7月,县游击队四、五百人,在师冯村北土岭上与安邑县出来的1000名日军接火作战,大胜日军。<br> 1939年2月,八路军第59团,在闻喜、夏县一带活动了一个月,曾袭击水头镇曹张的日军据点,发动群众破坏同蒲铁路多处。同年3月中旬,还袭击了日军水头镇据点。<br>1939年9月,政卫三支队改编为新编陆军213旅59团,原夏县政卫三支队一大队改编为59团1营。因同年打伤日本人监督修河人员,警备队被日军杀死80余人。 嘉康杰遇难: 嘉康杰,字寄尘,山西省夏县其毋村人。1889年10月12日出生,家中富足。曾留学日本,从1921年初开始办学,到1933年开始,共培养2000多名学生。<br>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河东地区党早期的领导者之一,经常遭到国民党的抓捕。<br> 1932年夏,嘉康杰住在堆云洞,一天天不亮,县政府马队就包围了堆云洞。这时,嘉康杰穿了身破烂衣服,拿了条大绳,镇静自如的走了出来,敌人问“谁是嘉康杰?”他从容不迫地回答:“我是长工,嘉康杰在后面。”敌人急忙到后面找,他趁机逃出了堆云洞。<br>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人举报嘉康杰已经回到家,敌人迅速包围了他的家。嘉母急忙到马房催他快逃走。他说:“妈,没事,你走吧!”说着他跳进了喂养牲口的料缸里,用他戴的那顶草帽盖了缸口。敌人用枪托捣开马房门,伸进头往里看了看,没有人,自言自语的说:“这里是长工住的地方,嘉康杰是留学生,还会住这儿?”返身就走了。 因为嘉康杰多次机智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嘉康杰成了“活神仙”,会“土遁”和“隐身术”等等传奇故事,便迅速在夏县人民中流传开来。<br> 1934年,中共河东地区组织遭到破坏,敌人更是加紧了对嘉康杰的追捕。他化装成善人(和尚),隐蔽在夏县南大里乡北晋村的花咀岭狗娃家的土窑内。后因一地主告密,又转到北晋坡下的一座古庙中,在寺院的麦秸堆住了近两个月。<br> 在革命困难的时候,他总是非常乐观的给大家说:“万勿灰心丧气,胜利是属于真理的,革命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黎明前的黑暗是短暂的,光明不久就会出现。”<br> 1939年9月11日,嘉康杰被当选中共七大代表,1939年12月18日凌晨,嘉康杰带着警卫员去平陆中条地委所在地龙谭沟开会,走到夏县、平陆交界的武家坪山沟时,碰上国民党第三军12师政治部主任李玉安和夏县大洋村骟猪的村民朱挺一。 第12师政治部主任李玉安,实质上是军统特务,与嘉康杰相遇而来,擦肩而过。嘉康杰群众基础好,但一般人不认识,恰好朱挺一认识嘉康杰,就告诉了李玉安:“这是嘉康杰”,这个军统特务立即追上去,先将嘉警卫员击毙,然后把嘉康杰打伤。嘉康杰遭遇突然袭击,猝不及防,负伤后,躲在一块石头后面。他们看到嘉康杰和警卫员中枪后,迅速离开了现场。<br>枪声引来了附近的哨兵,他们看到有人受伤,就在武家坪找来了几个村民,村民中有人认识嘉康杰。他们赶紧用门板抬着嘉康杰送去下唐回的国民革命第3军医院医治,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br> 嘉康杰是夏县人民优秀的儿子,也是夏县人民的好领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他的牺牲,是夏县人民、中条山人民的重大损失。 嘉康杰牺牲的消息传到了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联名,要求重庆政府与第一战区长官部彻查此事,为此,曾万钟在第五集团军的总部,夏县祁家河的马村,召开万人大会,公开审理此案,结果雷声大雨点小,拉了一个替罪羊枪毙,草草了事。<br> 真正凶手第三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李玉安,在1941年5月9日中条山战役时,在闻喜被日军俘虏并杀害。1946年2月15日,我党在夏县瑶峰镇大洋村开公审会,处决了杀害嘉康杰的另一个凶手朱挺一。<br> 中共太岳地委,为了纪念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嘉康杰同志,决定将夏县、平陆、垣曲三县的部分村,组建成康杰抗日县政府,政府机关就设在奇峰村,县长杨敏、总务科长刘改义、民政科长丁建忠、文教科长李永阁、公安局长马炎。县委书记吴辰,县委机关后来还驻扎过樊家后、唐回等地。直到1946年2月,随着形势发展,奉命撤销了康杰县。 夏县泗交镇的法河村,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夏县牺盟县政府所在地。1937年5月下旬,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热潮。此时上级派张天珩特派员来夏县,建立了“夏县牺盟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br> 1938年4月,日寇占领了夏县城,牺盟会由城内的文昌庙(原东方红机械厂)后院(城内小学),搬迁到中条山,先住在土崖头(原泗交初中),后迁到法河村。<br> 1939年到法河后,牺盟会县政府设在刘作盛家,公安局设在刘作管家,妇女救国会设在刘根月家。在这里,他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利用歌咏、演讲、街头剧、办训练班等多种形式,极大的鼓舞宣传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行动中。<br> 他们还组织了自己的武装队伍—夏县游击支队,后改编为213旅59团。时任游击队队的李涛,率支队下山抓获了县城“维持会”会长李闷娃、赵胡禄等人,大灭了汉奸的嚣张气焰。<br> 正当抗日烽火熊熊燃烧之际。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事变,到处抓捕共产党员和牺盟会干部,此时牺盟会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据原夏县牺盟妇女救国会干部付毅写的文章回忆说,“12月的一天,夏县县委、县政府领导人刘裕民、孙雨亭、霍钟秀、张怀谋以及政府秘书车范,在法河村我住的屋子里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县长刘裕民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中条山区的实际情况。然后说,‘现在形势十分复杂,闫要打击革命,消灭牺盟,我们的处境十分困难。众寡悬殊,我们在这里很难存活下去,七区专员关民权蠢蠢欲动,要向咱们这几个县下毒手了。前天平陆县县长李瑞辅被捕,昨天闻喜县长王许仁、公安局长周明新被杀。他们采取的是各个击破的手段,说不定不久,就挨上我们了。请大家研究一下我们该怎么办?’县委书记负责人孙雨亭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经过一系列的秘密策划和运作,政府有计划的率领部队和干部撤离了法河村,转移到太岳区,从此牺盟会结束了在夏县的历史。<br> 县政府第一天天黑,全体人员撤离法河。第二天早上,国民党第3军执法营全体出动,包围了法河的所有路口,把村子围得水泄不通,然后派人进村挨家挨户搜查抓捕牺盟会县政府人员,结果扑了个空,一无所获。只能抓了一个在牺盟会干过零活的村民刘棺才回去交差。<br> 法河村子不大,仅10余户人家,却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过这样的一段光辉历史,值得骄傲。 在夏县中心县驻地的韩家岭,此时的形势也非常严峻。柴泽民要大家把不能带走的东西埋藏起来,然后向垣曲的18兵站转移。<br> 第二天一早,他们向黄河边前进。在路上,遇到侦察员说,18兵站已经离开垣曲了,方向不明,大家感到很紧张,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柴泽民主张先到附近的一个村庄住下再说。他们在平陆的胡树凹村召开会议,有人主张,把枪埋了,部队解散,各自找出路。柴泽民坚定的说,“部队解散,就没有力量,等于送死,只能束手待毙。革命战士宁可战死,也不能被敌人抓去受辱,我不相信一支革命化的武装就不能冲出重围。”<br> 他们终于克服重重困难,经过晋城、阳城、沁水,通过日军和国民党的几道封锁线,行军近一个月,胜利到达武乡八路军总部,“康杰支队”编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 在八路军游击队转移后,以张希文为书记的夏县县委,领导夏县人民在峨眉岭(鸣条岗)一带,组织多个秘密游击队,昼伏夜出,镇压汉奸,袭击日伪。副书记宁毓俊,化名冯德,回到尉郭乡,担任尉郭村伪村长,白天应付日伪军,晚上在夜深人静时,组织地下党员散发传单,刷写标语,锄奸反霸,闹的日军惶恐不安,后来又发动党员集资,在禹王镇的李庄村办粉房,以此为掩护,开展基层工作。夏县县委共产党员解玉田,以“中国新闻记者协会华北一支队”名义,在夏县马家匣的山沟里开起了小卖部,以做小买卖为掩护,开展群众工作,向当地老百姓进行抗日宣传。<br>参考资料:<br>[1] 杨圣清编著的《魏巍中条》<br>[2] 杨圣清编著的《苦痛的记忆—中条山难民口述历史实录》<br>[3] 曹小藩编著的《国家记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抗战纪实》<br>[4] 谭善洋编著的《中条山最后十日记》<br>[5] 杨一凡编著的《中条山战役夏县战场巡礼(1)-(14)》<br>[6] 寸锰编著的《国家记忆》<br>[7] 《夏县志》<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