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维稳定 勤政为民暖人心,一一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一一张云泉的故事!

郭光凡

<p class="ql-block">1948年,张云泉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一个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家庭。海风雕刻了他的坚毅,浪涛锻造了他的担当。1969年,年仅21岁的他因身体素质优异、品行端正,光荣入选新中国第一代导弹快艇部队,肩负起守卫万里海疆的神圣使命。军旅生涯淬炼了他忠诚无私的品格,也铸就了他心系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底色,为日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埋下了深沉的初心种子。</p> <p class="ql-block">1983年,张云泉复员转业,被分配到泰州市信访局工作。面对这项被称为“机关第一难”的岗位,他没有退缩,而是以满腔热忱投身于民情民意的最前沿。他勤学善思、待人以诚、处事严谨,迅速赢得群众信赖与组织认可。1984年,他被任命为泰州市(县级)信访局局长。从此,“拿了人民的工资,就要为人民办事”成为他一生坚守的信念。他用脚步丈量民情冷暖,用真心化解矛盾积怨,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为民篇章。</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载春秋,张云泉始终坚守在信访工作第一线,平均每年接待群众逾两千人次,处理来信两千余封。他常说:“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这句朴素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无数干涸的心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丧子之痛的李庆余重拾生活勇气;跟随病母上访一年的“野丫头”方小娟被他收为养女,重获家庭温暖;代课教师王德元历经十余年终于恢复公职;蒙冤十六载的王友德终得清白昭雪。他以赤诚之心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成为百姓心中最可亲、最可信的“解难人”。</p> <p class="ql-block">张云泉不仅用心倾听民声,更用爱践行使命。他义务帮扶六十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近百名群众奔波求医问药,累计捐赠六万余元救助困难家庭。在他看来,信访工作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传递党和政府温度的重要窗口。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奔走协调,都是对“人民至上”最深情的诠释。他用点滴善举汇聚成光,照亮了无数身处困境者前行的道路,也让“勤政为民”四个字在他身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面对激烈冲突,他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一次,某改制企业职工与老板对峙,矛盾一触即发。老板失去耐心,欲驾驶推土机强行进厂。千钧一发之际,张云泉一个箭步挡在车前,高声喝道:“谁要过去,就先从我身上压过去!”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群众,左眼因此受伤,视力从1.5骤降至0.15;左手拇指也因公致残,至今无法灵活弯曲。但他从未言悔,因为他深知:唯有以身护民,才能守住民心安宁,唯有敢于担当,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p> <p class="ql-block">身居要职,张云泉始终坚守清廉本色。作为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信访局局长,他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出差从不住高档酒店,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作风。妻子在濒临倒闭的企业当普通职工直至退休,儿媳在效益不佳的单位做服务员,他从未利用职权为家人谋取一丝便利。在他心中,权力意味着责任,而非特权;岗位意味着服务,而非享受。这份克己奉公的操守,正是他赢得群众由衷敬重的根本所在。</p> <p class="ql-block">谈及二十多年的信访生涯,张云泉从不夸耀成绩,言语间满是对困难群众的牵挂。如今,他仍与姜堰一位痛失长子、幼子重病的老人保持联系,默默关心着他们的生活冷暖。在他看来,这份牵挂本身就是信访工作的一部分。他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吃了人民的饭,却不为人民做事,那就是对人民的背叛。”这份朴素而深沉的情感,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力量源泉,也是“爱岗敬业维稳定,勤政为民暖人心”最真实、最动人的写照。</p>

张云泉

群众

人民

勤政为民

信访局

信访工作

泰州市

朴素

爱岗敬业

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