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李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尘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217743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插图: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读书摘要】分享:</p><p class="ql-block">《论语·为政》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德治"与"修身",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和个人的道德修养。</p><p class="ql-block">一、核心思想</p><p class="ql-block">1.德治思想</p><p class="ql-block">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德是治国的根本。就像北极星居于中心位置,众星环绕一样,统治者应以德行感化民众,使人心归附。</p><p class="ql-block">德治优于法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表明单纯依靠政令和刑罚只能使民众表面服从,而道德教化能使民众内心认同并自觉遵守规范。</p><p class="ql-block">2. 修身思想</p><p class="ql-block">"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展现了孔子对人生不同阶段道德修养境界的描述。</p><p class="ql-block">强调个人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影响和带动他人。</p><p class="ql-block">二、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1.政治理念</p><p class="ql-block">以德治国: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用道德感化民众。</p><p class="ql-block">礼制为辅:德治需要礼制作为外在规范和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反对苛政:不主张过度依赖刑罚和强制手段。</p><p class="ql-block">2.道德修养</p><p class="ql-block">学习与思考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p class="ql-block">诚信为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p><p class="ql-block">孝道为基:孝是仁德的起点,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p><p class="ql-block">3.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进行教育。</p><p class="ql-block">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p><p class="ql-block">学思结合: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4.历史观</p><p class="ql-block">承认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p><p class="ql-block">认为礼制可以随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应当传承。</p> <p class="ql-block">【读书心得】分享:</p><p class="ql-block">《为政》读书心得:为政为德</p><p class="ql-block">考上师范那年,我才十六岁。记得《文选与写作》课上,李素梅老师讲到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时,眼中闪烁着一种我那时还不懂的光芒。就是那句话,像一颗种子落进了心里。课后,我便从图书馆,借来了那本薄薄的《论语》。那时读《为政》,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为政?这种治国平天下大事是帝王将相应该考虑的事,我一个师范生,将来不过是做个孩子王,守着一方三尺讲台,这“为政”二字,与我何干呢?</p><p class="ql-block">可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清澈又好奇的眼睛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国”,就是这间教室;我的“民”,就是这群孩子。我便是他们的“北辰”。我的“德”,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我是否准时、是否守信、是否公平、是否对知识抱有敬畏、是否对他们怀有真诚的爱。我曾经的物理老师闫秋霞,她从不严厉呵斥,但全班学生都服她。后来我明白了,她的“德”就体现在她批改作业时,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认真;体现在她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甚至知道谁最近家里有了困难;体现在她面对学生幼稚的错误时,那包容又鼓励的眼神。她就像那颗安静的北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吸引着所有“星辰”向她靠拢。那一刻,我真正懂了,最好的管理,不是靠班规班纪的“刑”,而是靠教师自身品德的“德”,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学生怕你,而是让学生尊你、爱你、信你,因为尊其师才能信其道。</p> <p class="ql-block">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几乎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人生坐标。年轻时,我把它当成励志名言,贴在备课本前,鞭策自己要“努力”。可随着年岁渐长,才发现每一段都有它的分量。</p><p class="ql-block">“十五岁志于学”,我做到了。从小到大,我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奖状贴满了墙。可“三十而立”,我却“立”得很狼狈。三十岁那年,送走一届毕业生,又迎来一群懵懂的新生,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批改,让我感到一阵阵的职业倦怠。眼看着自己的同学在各行各业混得风生水起,我一度怀疑:难道我的人生就这么一眼看到头了吗?后来,我静下心想:“立”到底是什么?是职称?是荣誉?还是内心的坚定?我想起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却始终坚守“有教无类”的理想。原来,“立”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内心的定力。三十岁的我,虽然平凡,但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愿意为这份事业付出真心,这大概就是“立”吧。</p><p class="ql-block">“四十不惑”,回想起来,确实开始体会到那种滋味。那时,我已不再是那个急于证明自己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拿不到名次,我不再沮丧,因为我知道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眼神,而非评委的分数;学生成绩有起伏,我不再焦虑,因为我明白成长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别人的评价,听听就好,不必往心里去;教育的路,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不违背“爱孩子”的本心,就大胆去走。“不惑”,不是什么都懂,而是坦然接受自己的“不懂”,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过知天命之年。“五十知天命”,这句话我体会得越来越深。站了三十多年讲台,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我渐渐看淡了那些荣誉与得失,也明白了有些事是注定的,有些事是力所不能及的。我能做的,就是像个园丁一样,用心浇灌,然后静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晚,有的或许永远不会开花,但他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看到学生们在社会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工程师,也有的只是个普通的劳动者,但都正直善良,我就觉得这辈子,值了。</p><p class="ql-block">至于“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那是更远的境界,现在的我还在路上。但光是想想,就觉得温暖。人生就像一场修行,孔老夫子用这六个阶段,给我们画了一张人生导航图。虽然每个人的路不同,但终点都是一样的——内心的安宁与自由。</p><p class="ql-block">教了这么多年书,回过头看,《为政》篇给我的,不只是怎么管理好一个班级的办法,更是怎么活好这一生的道理。它让我明白,当老师,最好的方法不是板着脸训人,而是你自己先做个好人;学生真正的成长,也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他心里那盏灯被点亮了。以前总觉得《论语》太老,离我们太远。现在懂了,它就像家里的一位长辈,不常说话,但一直看着你。看着你刚上讲台时的手忙脚乱,看着你遇到难题时的愁眉不展。然后,在你快要撑不住的时候,递来一杯清茶说:“别急,慢慢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