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时歇游龙门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昵称: 天道酬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号:339088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景点名称:龙门石窟</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视频:龙门秋雨客行吟</b></h1> <h1><font color="#ff8a00">龙门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大型石刻艺术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首批5A级景区。</font></h1><br><font color="#ff8a00"> • 历史沿革:</font>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持续营造长达400余年。其中,北魏(公元493年至528年)和唐朝(公元636年至746年)是两次大规模造像高潮期。<br><font color="#ff8a00"> • 规模与遗存:</font>龙门石窟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br><font color="#ff8a00"> • 艺术特色:</font>造像风格多样,从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过渡到唐朝“躯体丰腴,面相圆润”的大唐风范。雕刻技法全面,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平雕等。此外,龙门石窟还是中国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碑林,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伊阙佛龛之碑”等。<br><font color="#ff8a00"> • 代表洞窟:</font>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洞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洞窟;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的艺术巅峰之作。 2025年9月上旬,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我们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甘南之旅。9月10日,我们秋日云巅问道老君山后,下午秋雨时停时下,我们饶有兴致地秋雨时歇游龙门。 秋日的龙门总爱耍些小性子。我们刚踏上西岸步道时,雨还淅淅沥沥织着网,青石板路映着柿树的红影,连空气里都裹着伊河的湿意。可没走几步,风忽然掀了掀云层,竟漏下几缕阳光,把石窟的石壁照得发亮,方才还沾着雨珠的野菊,瞬间成了缀满碎钻的小灯笼。这雨时停时下的模样,倒让这场游园多了几分惊喜,像在与千年石窟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 初遇宾阳三洞时,雨刚歇了片刻。洞口的藤蔓还滴着水,鲜绿的叶片上悬着水珠,风一吹便轻轻摇晃,把影子投在洞壁的佛像上,倒像是佛衣上飘动的花纹。 我踮起脚细看洞壁上的飞天,她们衣袂间的褶皱还留着当年的细腻,哪怕被岁月磨去了色彩,依然能想象出千年前工匠提笔时的专注。正看得入神,头顶忽然传来“嗒”的一声,一滴迟落的雨珠从藤蔓上滚落,砸在一尊小佛的基座上,声响在洞内回荡,惊飞了躲在洞口的麻雀——原来雨又悄悄回来了,只是细得像牛毛,落在皮肤上竟毫无察觉。 <br>往万佛洞去的路上,雨势忽然密了些。方才还清晰的题刻“大唐永隆元年”,此刻被雨雾笼了层薄纱,字迹反倒多了几分朦胧的诗意。洞内的佛像密密麻麻,小的不过指甲盖大,却个个眉眼含笑。 有阳光从洞顶的缝隙漏进来,穿过雨丝,在一尊托莲小佛身上投下光斑,水珠顺着莲花瓣滚落,竟像是佛前的甘露在闪光。 我站在洞口,看着雨丝从檐角垂落,形成一道小小的水帘,偶尔有游人举着伞经过,身影在水帘后忽明忽暗,倒像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人。正看得着迷,雨又停了,阳光猛地铺洒下来,洞壁上的佛像瞬间被镀上金边,连方才积在石缝里的雨水,都成了反射光芒的小镜子。 卢舍那大佛前的阴晴变幻,最是让人难忘。第一次走近时,雨正下得缠绵,十七米高的佛像笼在雨雾里,只余下眉眼间那抹慈悲的弧度,像蒙着一层温柔的纱。 我坐在石阶上,听雨滴顺着佛肩的衣纹往下淌,“嗒嗒”声混着伊河的流水,竟比梵音更能静心。可没过多久,云层忽然散开,阳光直直地落在大佛的脸上,瞬间驱散了所有雾气——佛耳的轮廓清晰起来,连耳垂上的纹路都看得分明,方才还带着湿意的衣袍,此刻像是被晒得暖融融的,连基座上的水洼,都映出了佛眼底的温和。 最妙的是香山寺前的转折。刚拾级而上时,雨又落了下来,细密的雨丝打在古柏的枝叶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老树在低声絮语。寺门的朱红漆被雨水浸得愈发温润,我伸手摸了摸门柱,指尖沾着湿意,却带着木头的暖意。 可当我推开殿门,转身回望时,雨竟又停了,夕阳从云缝里探出头,把古柏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殿前的青石板上,与未干的水痕交织成一幅细碎的画。殿内的酥油灯火苗轻轻摇曳,檀香混着雨后的清新,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连呼吸都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下山时,雨又悄悄来了。这次却只下了片刻,像是特意来送我一般。我站在龙门桥上,看着雨丝落在伊河里,激起一圈圈涟漪,对岸的东山石窟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西岸的卢舍那大佛则沐浴在夕阳里,一半温润,一半朦胧。 手里的伞还沾着雨珠,裤脚也带着湿意,可心里却满是欢喜——这场时停时下的秋雨,哪里是阻碍,分明是龙门最贴心的向导,用阴晴的变化,让我看见石窟不同模样的美。 或许,龙门的秋就该这样。雨落时,它是藏在雾里的禅者,用湿意抚平人心的浮躁;雨停时,它是晒着阳光的老者,用温暖诉说千年的故事。 而我们这些游园人,不过是借着这阴晴的絮语,与千年的历史撞了个满怀,把秋日午后的温柔,悄悄藏进了记忆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视频:秋雨时歇游龙门</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谢谢点赞欣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