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夫云子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云冈石窟》</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原创:夫云子</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美篇(ID)34056736</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武周山南麓的那一刻,便仿佛听见了历史的车轮在耳畔沉重地碾过。远远望去,那片绵延一公里的断崖上,密布着蜂窝般的窟龛,像是一只只苍天的眼,默然凝视着千年的云卷云舒。北魏的风,带着塞外的凛冽与平城的烟尘,从这些幽深的洞穴中穿堂而过,在我耳边低语着一段关于权力、信仰与救赎的磅礴史诗。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被那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走向那座最为独特的第18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洞口幽深,像一道时空的裂隙。双脚踏入,光线骤暗,空气瞬间变得清凉而凝重,混杂着岩石与岁月的气息。短暂的目盲之后,那尊顶天立地的巨佛,便以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方式,占据了全部的视野。他高达15.5米的伟岸身躯,仿佛不是雕琢而成,而是从山体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灵魂。我必须极力仰头,才能勉强望见他那平静低垂的面容。也正是在这仰视的刹那,我清晰地看到了那所谓的“有眼无珠”——佛像的眼眶深邃空茫,并未镶嵌眼珠。那并非工匠的疏漏,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雕刻智慧。那双空洞的眼,仿佛看尽了人世沧桑、王朝兴替,却又将一切悲喜归于空寂。它不聚焦于尘世一物,却又涵容了宇宙万有。在这种无言的注视下,我顿感自身的渺小如尘,一切俗世纷扰,都在这空茫的目光中消弭于无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视线下移,我才真正领悟到这尊佛像的惊心动魄之处。他身披的并非寻常袈裟,而是一件由无数小佛龛紧密排列构成的“千佛袈裟”。那些层层叠叠的小佛,姿态各异,却又整齐划一,如同无数虔诚的灵魂,紧紧依附于大佛的身躯。这瑰丽的奇观,背后却隐藏着一场血雨腥风。历史记载,这尊大佛正是象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这位曾厉行“灭佛”的帝王,下令焚毁经像,坑杀沙门,给北中国佛教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历史的反讽与深邃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孙子文成帝即位后,旋即下诏复兴佛教,并开凿这云冈石窟。于是,在这象征祖父的佛像身上,工匠们刻上了这满袈裟的千佛——是披荆斩棘后佛光的重燃?还是后世君主对先祖暴政最深沉、最艺术化的忏悔?那千佛仿佛是从历史的伤口中生长出的莲花,每一朵都是一声无言的诵经,共同织就了一件沉重的、以慈悲为线的忏悔之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怀着难以名状的崇敬,缓缓上前,屏住呼吸,伸出五指,极其轻柔地触摸在佛像那巨大的岩石衣褶之上。指尖传来的,是冰凉、粗砺而又无比坚实的质感。那些褶皱并非中国传统线条的飘逸流畅,而是如海浪般层层涌起,紧贴身躯,仿佛被水浸湿,勾勒出健美而富有生命力的肌体轮廓。这正是源自印度笈多王朝的经典雕刻技法——“湿衣出水”。它让冰冷的石头,瞬间具有了织物的柔软垂坠与肉身的温暖弹性。我的指尖沿着那流畅而充满张力的曲线滑动,仿佛不是在触摸石头,而是在触摸一段流动的历史,触摸那条从恒河畔蜿蜒至武周山下的文化丝绸之路。透过这冰冷的岩石,我似乎能聆听到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些无名匠人斧凿錾刻的叮当之声,感受到他们将对佛的无限虔诚与高超的异域技艺,完美融合进这北中国的山岩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触摸停留之处,思绪却飘向了那场著名的“灭火事件”。传说太武帝灭佛时,有僧人事先得知消息,将部分珍贵经像投入一口井中藏匿,后用火焚烧其他杂物以掩人耳目。后世僧人依据线索,竟真的从井中“捞”出了完好的经像,被视为佛法不灭的神迹。此刻,我指尖下的每一道褶皱,仿佛都不再是单纯的石头,而是一卷被烈火考验后幸存的无字经卷,是一簇在灰烬中重新燃起的圣火。这袈裟上的千佛,这笈多风格的衣纹,共同诉说着:暴政的烈火可以焚毁寺庙经卷,却无法焚毁人心的信仰;帝王的意志可以左右一时兴衰,却无法阻断文明交融的洪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收回手,退后几步,再次凝视这尊集帝王象征、历史忏悔、艺术瑰宝于一身的巨佛。洞窟内光影斑驳,岁月在佛像周身留下了无数细密的孔洞,如同历史的针脚。那些洞,是风化的痕迹,是后世修补的遗迹,更是无数朝圣者目光与祈愿穿透千年所留下的印记。它们让这尊巨佛不再完美无瑕,却更添一种饱经风霜、真实可触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最终转身,步出第18窟,重新沐浴在塞外明亮的阳光下时,恍如隔世。身后,是那片沉默的山崖,是数百个洞窟、数万尊佛像构成的佛国净土。云冈石窟,它不仅仅是一座石刻艺术的宝库,更是一部用石头刻写的壮阔史书。它记载了一个王朝的雄心与罪愆,一个民族的融合与创造,一种信仰的毁灭与重生。那“有眼无珠”的凝视,看空了一切,也包容了一切;那“千佛袈裟”的忏悔,沉重无比,也慈悲无量。此刻,我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石褶,更是一段滚烫的、从未真正熄灭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