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校园 文化建设巡礼(之三)江理校歌

延伸

<p class="ql-block">大学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意义在于塑造大学独特气质、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并推动学术与社会发展。江西理工大学诞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大跃进高潮之中,因钨而建校、因有色、黑色金属而兴校,因稀土、新能源而崛起,近七十年扎根于革命老区办学,形成了独特的校园冶金文化。</p> <p class="ql-block">金属的风骨,时代的栋梁——《江西理工大学校歌》中的冶金文化精神</p> <p class="ql-block">一、江西理工大学校歌诞生时间、背景、内涵与意义</p><p class="ql-block">(一)诞生时间</p><p class="ql-block">江西理工大学校歌 《我们从这里启航》 正式确定并发布的时间是 2008年。</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恰逢学校更名“江西理工大学”四周年,同时也是学校建校50周年(1958年建校)的喜庆之年。校歌的诞生是为迎接50周年校庆而筹备的重要文化项目之一,旨在凝聚人心、彰显特色、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二)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校歌的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背景和动因:</p><p class="ql-block">1. 学校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学校由“南方冶金学院”正式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标志着学校从单一的工科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型。新校名、新起点,需要一个新的、能代表全校师生共同精神追求和文化符号的载体,校歌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2. 50周年校庆的契机:2008年是学校建校50周年华诞。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需要一项能够传承历史、凝聚校友、激励师生的文化成果。校歌作为校园文化最浓缩的表达,是其时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作。</p><p class="ql-block">3. 凝聚共识与精神标识:一所大学的校歌是其办学理念、精神传统和特色的高度概括。创作校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进行梳理、总结和升华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师生和校友的认同感与归属感。</p><p class="ql-block">(三)内涵与意义</p><p class="ql-block">校歌 《我们从这里启航》 歌词凝练,旋律激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1. 点明地理特色与历史渊源:歌词中“巍巍峻岭,清清章江”直接点明了学校地处赣南、毗邻章江的地理环境(校本部位于赣州)。同时,“八角塘”是赣州校区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地点,承载了无数校友的青春记忆,使校歌极具辨识度和亲切感。</p><p class="ql-block">2. 彰显学科特色与办学传统:歌词中的“金石铭志,筑梦辉煌”巧妙地融入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特色。“金石”二字,既暗合了学校在有色金属、矿业、冶金等领域的深厚底蕴(与金属、矿产相关),又蕴含着“金石可镂”的坚毅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学校“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p><p class="ql-block">3. 寄托对学子的殷切期望:歌名“我们从这里启航”以及歌词中的“扬帆远航”、“青春激荡”、“梦想飞翔”等,都充满了动感和希望。它寓意着江西理工大学是学子们求知、成长、成才的摇篮,从这里出发,奔赴祖国各地,为行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p><p class="ql-block">4. 凝聚人心的精神旗帜:校歌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运动会等重大场合唱响,能够极大地激发师生的爱校情怀、集体荣誉感和奋斗精神。它成为连接所有“理工人”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旗帜。</p><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江西理工大学校歌《我们从这里启航》诞生于2008年50周年校庆之际,是学校在新时期推动文化建设、凝聚师生校友的重要成果。它既扎根于学校的地理和历史,彰显了独特的学科特色,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是江西理工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江西理工大学校歌》以激昂的旋律与凝练的歌词,构建了一座连接个人理想与家国使命的声学熔炉。它既是对内的精神号角,又是对外的文化宣言,在铿锵的韵律中熔铸了独特的冶金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二、冶金意象的诗化转喻:从自然到工业的崇高升华</p> <p class="ql-block">歌词巧妙运用冶金意象实现精神层面的象征转换。“八角塘映日荷花”与“赣江水源头万涓”的自然意象,与“金属的风骨”“祖国的栋梁”的工业意象形成诗意对话。这种转喻将冶金的物理特性——金属的坚韧、耐腐蚀、可塑性,升华为“风骨”的精神品格与“栋梁”的社会价值,完美诠释了“以自然之物铸工业之魂”的冶金哲学。</p> <p class="ql-block">三、对内的精神熔铸: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重共鸣</p> <p class="ql-block">1、从办学者视角,歌词通过“造就金属的风骨”“成为祖国的栋梁”等表述,彰显了“育人如冶矿”的教育理念——通过知识的高温熔炼、品德的千锤百炼,将学生锻造成具有金属般坚韧品格的专业人才。“风儿传诵冶金的故事”更凸显了行业文化传承的自觉,体现教育者将学科特色转化为育人资源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2、从学生视角,“年轻的心澎湃激昂”与“心儿放飞青春梦想”捕捉了受教育者的成长心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告别家乡明月”与“迎来校园朝阳”的时空对仗,暗示着从乡土情怀到工业文明的精神蜕变,生动反映了冶金学子在专业学习中的身份重构与价值觉醒。</p> <p class="ql-block">四、对外的文化宣言:传统冶金与现代使命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校歌对外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学科身份识别体系。“冶金的故事”既是行业历史的叙事,也是对未来技术的承诺;“民族复兴”与“不辱使命”的宣言,则将传统冶金行业与新时代国家战略相衔接,打破了人们对冶金“高能耗、高污染”的刻板印象,展现出绿色冶金、高科技冶金的现代形象。</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启航”的重复咏唱,形成了空间锚点与行动誓词的双重效果。它既宣告了江西理工大学作为冶金人才摇篮的地缘价值,又强调了冶金人从校园走向时代舞台的行动决心,最终指向“拥抱明天太阳”的辉煌愿景。</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这首校歌之所以动人,在于它成功将冶金行业的物理特性转化为精神特质,将工艺过程升华为成长叙事。在金属与声波的共振中,我们听到了冶金的温度——它不仅是矿石熔化的高温,更是青春热血的温度;冶金的强度——它不仅是金属的抗拉强度,更是理想信念的强度。这恰是江西理工大学最独特的文化密码:以冶金之魂铸教育之器,以教育之火燃时代之钢。</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公众平台,得到人工智能Al助手的支持与帮助,谨向原创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