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蓉城聚 旧雨话流年

彭兆琪

<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彭兆琪 王廉运 沈欣</p><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今日秋分,“暑退秋澄气转凉”。带着一种温暖的惆怅。恰是因了这抹秋意,与旧友的重逢便更显得珍贵。</p> <p class="ql-block">王廉运同志从深圳归来,参加完战友聚会后,又接受了当年在四川省委宣传部共事的惠长林、沈欣夫妇的邀请,参加了有我四人相聚耗子洞老张鸭子的聚会。店的木门吱呀作响,仿佛替时光诉说着三十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廉运是1993年离开省委外宣办到新华社香港分社文艺处工作的。那时香江正面临着为97年中英顺利交接的紧张筹备工作。她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现中央驻港联络办)任文艺处长。在港工作期间的五六年光阴里她做了几件大事,最值得说的是,她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现中央驻港联络办)副社长张浚生和文体部领导的指导下,参与了为香港回归祖国而策划、制作了多台大型文艺晚会、大型展览,为香港回归祖国做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97年6月30日王廉运(右)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合影于中英交接仪式现场。</p> <p class="ql-block">上图 王廉运(左)与张𠗕生副社长于1997年7月1日在中央代表团驻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随后她到了深圳,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岗位上深耕十多载,直至从市文联副主席(正局待遇)任上退休。</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她却依然是那个说话带点成都口音、又带点泸州口音,笑起来眼睛弯弯的甜蜜川妹子。</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我和王廉运之间还有着特别的缘分。她的弟媳是我家孩子奶奶的侄孙女,这般“倒拐亲戚”在巴蜀大地总显得格外亲切。席间说起家常,最让人动容的是她对弟媳去世后留下的儿子、女儿一直资助从中学至大学毕业。谈起这些往事,她说得平淡,我们听得动容。秋风穿堂而过,却吹不散人间真情的热度。</p> <p class="ql-block">王廉运(左)和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王廉运(左)与沈欣</p> <p class="ql-block">王廉运(左)与惠长林干杯!</p> <p class="ql-block">我们桌上的菜品都是沈欣征求廉运意见后点的,有: 樟茶鸭、卤鹅、白肉凉面、韭菜粉、白菜玉儿、甜烧白、白菜疙瘩汤、熊猫汤圆……</p><p class="ql-block">看惠长林与廉运干杯吃得多尽兴。</p> <p class="ql-block">王廉运与惠长林再干杯!</p> <p class="ql-block">彭兆琪 王廉运 惠长林三同志都曾在四川省新闻办公室工作过,合影是快乐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 惠长林(左)沈欣夫妇笑得多甜蜜</p> <p class="ql-block">惠长林、沈欣夫妇一直微笑着听廉运讲述她的往事。当然,惠长林与廉运在宣传部一起工作的时间比我长些,谈的内容也多些。窗外梧桐叶落,室内暖意融融,三十年光阴在谈笑间轻轻翻转,那些共同经历的岁月,从未真正远去。</p> <p class="ql-block">老张鸭子店之聚,不仅是味蕾的怀旧,更是心灵的还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幸有如今天这样珍贵的情谊,照亮我们来时的路,也温暖着余生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