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安老三</p><p class="ql-block">诵读:心路驿站</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写在前面的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安老三是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某村的农民,60多岁,因在家庭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被村民习惯性称为“安老三”。他高中文化程度,曾参军入伍,退伍后务农并常进城打工,生活朴实。2025年7月,在一次短视频采访中安老三受邀写作1957年高考同题作文《我的母亲》,其文字以真挚情感和乡土气息引发全网共鸣。短视频浏览量超亿,五百多万点赞,千万人泪目。但他和家人选择低调应对走红,婉拒多数采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安老三与同期走红的农民工刘诗利(因坚持读书受关注)被媒体视为“普通人精神追求的象征”。他们的故事折射出公众对真实性的渴望,以及对“文化平等”的思考——即使身处底层,仍可通过文字和阅读丰盈精神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以上文字摘自网络</span></p> 我的母亲 <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三十多年了,就埋在村头的老坟地里,她的模样、一举一动就跟在眼前似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啊,一辈子就没闲过,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她心善能容人,跟邻里没红过脸,有啥好东西总先紧着别人。</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吃饭,一大家子人围着桌子,母亲从来不上桌,她就在灶台边忙活,等我们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锅里,剩下了,就扒拉两口,要是没剩,她就不吃了,说不饿。那会儿日子都紧巴,穷富差不了多少,可人心热乎,讲情义,母亲就是那最厚道的一个。她包的饺子,那叫一个香,是穷日子里最盼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过年是她最累的时候,洗洗涮涮,准备年饭,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脸上总挂着笑,看着我们放炮仗那股高兴劲儿,她比我们还乐呵。再破的衣裳,经她的手也给我们拾掇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过年总把母亲累得直不起腰,可我看到母亲的时候总是乐呵呵的,母亲她什么时候都给我亲切感。</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还是集体,一年四季都出不到一点新鲜菜,到秋天就要分口粮,白天打下谷子,晚上分给每家每户,这一分就是一个大晚上。农村的秋天还是很冷的,母亲身上穿得很薄,粮食分到家以后,母亲这一晚上冻得受不了,她那薄薄的被子围在身上一会儿,天就亮了。母亲一天的辛劳又开始了,她揉揉眼,又得爬起来给一大家子弄吃的。家里人多,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死沉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气活。现在想想,母亲那瘦小的身子,哪来那么大劲儿。</p><p class="ql-block"> 母亲人老实厚道,家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都压在母亲肩上。</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的时候才五十出头,是累病的。如今她的坟就在村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包。每次回村,我总要去那儿站站,跟她说说话。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辈子苦力,扛水泥、扎钢筋、爬脚手架,手上肩上全是老茧,累是真累。可想想母亲当年端那口大铁锅的劲儿,想想她冻得发抖还咬牙撑到天亮那个样子,我这力气就又上来了。母亲没享过福,可她教会我的就是这骨子里的硬气和对家的担当。我得把您撑起来的这个家接着撑下去,撑稳当。</p><p class="ql-block">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