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探秘横山——波罗堡

丛林

<p class="ql-block">八月三十日,初秋的榆林,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慷慨得近乎奢侈。在好友伟梁与崇渊的陪伴下,我们驾车一路南下。车窗外,黄土高原那原本浓郁的绿意,正悄然褪去,渐渐换上了秋的浅黄外衣。天空高远而澄澈,白云宛如新扯出的棉絮,轻盈地在空中飘荡。偶尔,几只飞鸟掠过,留下几声清脆悦耳的鸣叫,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当车行至横山,远处的无定河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曲折地流淌着。河水清澈透亮,倒映着天光云影,仿佛是一条银色的绸带,巧妙地系在了黄土高原的腰间,美得让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抵达波罗堡时,已临近正午。这座古堡静静地矗立在黄云山上,宛如一位沉默而睿智的智者,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我们沿着石阶缓缓而上,脚下是历经无数风雨洗礼的青石板,每一步都仿佛踏响了历史的回音,诉说着往昔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为我们讲解的导游是个年轻力壮的汉子,他的声音浑厚有力,带着陕北地区特有的醇厚韵味:“这波罗堡啊,可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比榆林城还要早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了古城墙下。城墙由一块块青砖精心砌成,尽管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它依然坚固如初,傲然挺立。导游指着墙上的砖缝,娓娓道来:“这墙是明正统年间开始修建的,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才建成,到了万历年间又进行了加固。当年啊,这城墙高得能望见百里之外的山头呢!”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城墙,那粗糙的砖面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透过指尖传递到我的心中。抬头望去,城墙蜿蜒起伏,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地盘踞在山巅之上。</p> <p class="ql-block">沿着主街继续前行,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和民居,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导游指着一座牌坊介绍道:“看,这就是‘四楼骑街两牌楼’的遗存。”牌坊上刻着“梦回天国”四个字,虽然字迹已经有些斑驳,但依然透着一股古朴而神秘的韵味。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想要拍下这别具一格的牌楼。此时,阳光正好,洒在牌楼上,将它照得透亮,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喧嚣。</p> <p class="ql-block">“‘波罗’二字,源自梵语,意思是‘觉悟’、‘渡到彼岸’。”导游耐心地解释道,“传说啊,古时候城堡西侧的石壁上有一尊巨大的石佛,所以这座城堡就因此得名了。波罗堡,就像是这座石佛的‘渡口’,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一处高台。站在这里,向北望去,一望无际的麦田在秋阳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层次分明,无定河宛如一条玉带,环绕着这片土地,河岸的绿树与黄土山丘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天然山水画卷。导游感慨地说:“明朝的时候,这里可是‘小扬州’‘小北京’呢,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繁华一时啊!”我环顾四周,仿佛能听见古时驼铃声声,看见商队往来穿梭,听见市井的喧闹声回荡在空气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6年,这里发生了一件震惊四方的大事。”导游的声音变得低沉起来,“胡景铎将军在这里发动了横山起义,率领5000多名部下投向了革命的怀抱。”他停顿了一下,然后指向不远处一座青砖小院,“我们去看看横山起义馆吧,那里有最真实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随导游走进了起义馆。馆内陈设简洁而庄重,灯光柔和地洒在每一个角落。墙上悬挂着泛黄的照片,有胡景铎将军的戎装照,那坚毅的神情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决心;有起义部队的合影,战士们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还有陕北的地形图,详细地标注着每一个战略要点。展柜里陈列着起义时用过的文件、地图,甚至还有一柄锈迹斑斑的短刀,它们都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导游指着一张老照片说:“这就是胡景铎在波罗堡城楼上发号施令的场景。”我凝视着照片,仿佛穿越了时空,看见那个秋日,他站在城楼上,目光如炬,坚定地望向远方,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馆内还有一段影像资料,播放着起义的简短历史,声音低沉而有力:“1946年10月13日,胡景铎率部起义,解放榆横地区,为党中央转战陕北赢得了战略回旋空间。”</p> <p class="ql-block">我久久地驻足在那里,指尖轻轻触碰着展柜的玻璃,仿佛能感受到那场起义的强烈脉搏。原来,这座古堡的每一块砖石,都曾经浸透着革命的热血,都承载着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壮志豪情。刚才在佛像前的沉思,此刻有了清晰的答案——那石佛的“渡口”,渡的不仅仅是人们的信仰,更是整个民族的新生与希望。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留下的,是这片土地的坚韧与从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走出起义馆,我们继续参观。来到一处小院,院中有一座古庙,庙内供奉着黑龙王。据说,这里曾是人们祈雨的地方。导游说:“古时候,这里人烟稀少,人们靠天吃饭,祈雨可是一件大事啊!”我抬头望向庙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神像上,光影斑驳陆离,仿佛在讲述着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与自然抗争的艰辛与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罗堡,就像一个老朋友,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好友轻声说道。我点了点头,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我忽然想起,这里曾经是战马嘶鸣、鼓角争鸣的战场,如今却如此宁静祥和。历史的硝烟早已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的,是这片土地的坚韧与从容,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在挫折中前行的伟大精神。这古堡,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活化石,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激励着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我们缓缓下山。回望波罗堡,它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随着车子渐渐远去,古堡的轮廓逐渐模糊,但它在我心中的形象却愈发清晰起来。初秋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每一块砖石上,仿佛是历史在轻轻抚摸着这段波澜壮阔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我们前往机场。车窗外,黄土高原的秋色愈发浓郁,白云依旧如絮,轻盈地飘荡在天空中。我闭上眼睛,仿佛听见了古堡的呼吸,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宁静,一种穿越历史的从容。这初秋的波罗堡,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段心路历程,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对话。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希望的象征——正如那句“波罗”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渡到彼岸,走向光明。</p> <p class="ql-block">透过飞机弦窗,俯瞰着壮阔的黄土高原大地,我忽然明白,有些地方,我们前往并非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而是为了寻找内心的自己。波罗堡的每一块砖、每一道墙,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不是尘封在档案馆里的陈旧资料,而是活在我们心中的一束光,它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而那座横山起义馆,正是这束光最温暖的源头——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彼岸”,从来不在遥远的远方,而在我们选择为光明而战的每一刻,在我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的每一个瞬间。</p>